國家海洋局解讀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

2020-12-04 環球網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近日,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背景

國家海洋局海域綜合管理司司長潘新春說,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海岸線和近岸海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

據了解,辦法發布實施前,海岸線管理方式條塊分割,部門間缺乏統籌協調。我國涉海部門就有20個左右,軍事、漁業、鹽業、交通、土地、城市規劃、環保、旅遊以及臨海產業的主管部門之間矛盾較突出。

此外,沿海開發建設大量佔用海岸線,生活、生態岸線不斷減少,公眾親海空間嚴重不足,岸線利用效率不高,海岸自然生態功能退化明顯。

1990年以來的20多年時間裡,我國大陸海岸線人工化趨勢明顯,自然岸線保有率不足40%,自然海岸線資源亟須合理地保護與開發。

面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的嚴峻形勢,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正式出臺。

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理

辦法提出根據海岸線自然資源條件和開發程度,將海岸線分為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個等級,並分別提出各個保護級別的管控要求。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說,通過建立健全海岸線分級保護制度,明確海岸線分級保護的分級要求和具體管理要求,並與海洋生態紅線銜接,進一步加大對海岸線的保護力度。

辦法強調加強海岸線紅線管控,嚴格保護岸線按照生態保護紅線有關要求劃定,由省級人民政府發布本行政區域內嚴格保護岸段名錄,明確保護邊界,設立保護標識,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改變保護標識。

據了解,在2016年國家海洋局頒布實施的海洋生態紅線制度中,已將辦法中的嚴格保護岸段和部分限制開發岸線劃為海洋生態紅線。

保護與發展取得平衡

石青峰表示,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事關國家海洋生態安全,事關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事關沿海地區民生福祉。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石青峰說,海岸線是稀缺的海洋空間資源,也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海岸線開發利用大多採用順岸布局,方式粗放,嚴重製約了海岸線高效利用和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既要保障海洋經濟發展,又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自然岸線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通過岸線資源節約利用,提高岸線利用效率,促進海洋資源供給由生產要素向消費要素轉變,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保障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協調發展。

優化海岸線空間格局

「辦法是海洋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制度,對拓展藍色經濟空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打造美麗海岸、建設海洋強國,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國家海洋環境檢測中心主任關道明說。

辦法強調加強海岸線的生態建設和開放共享,要求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應合理布置規劃生產、生活和生態岸線,除生產岸線、特殊利用岸線和相關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岸線外,均應以適當方式向公眾開放。

據了解,河北、山東、遼寧、福建等省編制實施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據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

相關焦點

  • 「變色」海岸線: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變色」海岸線: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原標題: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
  • 「變色」海岸線:中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題:「變色」海岸線: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近日,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劃定紅線 守護藍線
    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緊緊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的總目標,明確當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的主要任務,在管理體制上強化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的統籌協調,在管理方式上確立了以自然岸線保有率目標為核心的倒逼機制,在管理手段上引入了海洋督察和區域限批措施,提出了海洋管理工作的新舉措、新要求。《辦法》作為我國第一個專門關於海岸線的政策法規性文件,為依法治海、生態管海,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岸線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據。
  • 國家海洋局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家海洋局印發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明確了當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的主要任務,提出了海洋管理工作的新舉措、新要求。本報記者日前就有關問題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嚴格限制建設項目佔用自然岸線
    &nbsp&nbsp&nbsp&nbsp據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記者劉詩平)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記者 劉詩平)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自然岸線指由海陸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線。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國家海洋局印發)政策解讀
    國家海洋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自然岸線逐年減少,海岸線人工化趨勢過快;而過去幾十年來的過度開發利用,使得我國部分自然海岸線受損嚴重;海岸線的修復與整治亟待進行。  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  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 國家海洋局就《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答問
    用心「護海」 精心「用海」 ——訪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    海岸線是海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黃金線」,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近日,《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發布,填補了我國海岸線專門性政策法規文件的空白。辦法的出臺有什麼背景?將為「護海」「用海」「治海」帶來哪些改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  記者:我國當前利用海岸線的情況如何?為什麼會出臺這部《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 海洋局副局長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家海洋局印發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明確了當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的主要任務,提出了海洋管理工作的新舉措、新要求。
  • 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3月31日消息,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這是海洋領域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深化改革任務、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堅持五個發展理念、推動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依法治海、生態管海,實現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岸線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據。
  •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新聞—科學網
  • "908專項"海岸線資料交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使用
    為將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以下簡稱「908專項」)大陸岸線修測數據應用於「927工程」海島礁測繪項目,更好地維護我國海洋權益,12月3日,「908專項」海岸線調查資料交接儀式在北京舉行。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出席儀式並講話。雙方籤署了「908專項」海岸線調查資料交付使用協議書,並交接數據光碟。
  • 有法可依讓海岸線保護更有力-光明日報-光明網
    【網言】     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第四條 國家海洋局牽頭負責全國海岸線保護與利用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管理。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相關工作。  國家海洋局會同軍委聯合參謀部、國防動員部建立海岸線保護利用協調機制,統籌軍事安全與開發利用,協調做好軍事設施利用海岸線的保護工作。
  • 人工海岸線一年增長近500公裡 海洋災害風險增加
    人工岸線一年增長近500公裡而修復不足20公裡,大量集中的人口和建築增加了海洋災害風險我國海岸線開發加劇生態紅線管控迫在眉捷專家表示,自然岸線恢復難,要實現自然岸線保有率35%的目標壓力巨大我國人工海岸線的長度還在增加,而修復岸線的工作進展緩慢,要想讓自然岸線在
  • 國家海洋局出臺建設項目用海面積控制指標
    &nbsp&nbsp&nbsp&nbsp法制網北京6月5日訊 記者蔡巖紅 國家海洋局近日出臺《建設項目用海面積控制指標(試行)》,旨在從嚴控制建設項目用海填海規模和佔用岸線長度,提高海域開發利用效率,實現以最小的海域空間資源消耗服務海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海域海岸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 國家海洋局:840平方公裡一類海水變劣四類
    國家海洋局通報稱,目前溢油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這次事故在該油田及其周邊海域對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損害,油田周邊海域有840平方公里海水由一類水質變為劣四類,但溢油事故規模目前尚未定論。  據國家海洋局通報,6月4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公司報告,蓬萊19—3油田B平臺東北方向海面發現不明來源少量油膜。6月17日,北海分局又接到報告,稱C平臺及附近海域發現大量溢油。  針對兩起溢油事故,北海分局多次向康菲公司下發通知,提出明確、具體要求。  B平臺溢油於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臺溢油於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
  • 《瞭望》刊發文章:海岸線為什麼總受傷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各地加強海岸線保護力度,整治修復受損岸線,取得了一些成效。不過,《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在海南、遼寧、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調研發現,當前我國海岸線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海岸線治理尚存多種頑疾。——一些地方熱衷於填海造地,但由於手續不全、規劃不合理等原因,不少項目爛尾,工程撂荒、土地閒置。
  • 國家海洋局嚴控圍填海 2018年不再審批一般性填海項目
    2017年,國家海洋局執行了史上最嚴的圍填海管控力度。據悉,今年國家海洋局原則上不再審批一般性填海項目。因圍填海項目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持續引發關注,2018年,我國將不再審批新的商業填海項目。填海(land reclamation/land fill)是指因為土地使用出現緊張或者因需配合規劃等原因而需要將海岸線向前推,用人工建設的方式擴充土地面積。通過填海的方式獲得的土地被稱為reclamation ground(新填地)。
  • 福建省深化海域使用管理改革 推進海岸線保護工作
    廈門市自然資源局海域海島處副處長金朱興表示,作為全國首個開展沙灘修復的城市,廈門出臺了全國首個濱海岸線保護規劃和沙灘修復技術指南,為全國沙灘修復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鑑的經驗。目前,廈門已完成觀音山、馬鑾灣、五緣灣等10多個工程,已完成沙灘修復近10公裡,護岸修復約9公裡。沙灘岸線修復是福建省加強海岸線整治修復的一個生動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