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出臺建設項目用海面積控制指標

2020-12-0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法制網北京6月5日訊 記者蔡巖紅 國家海洋局近日出臺《建設項目用海面積控制指標(試行)》,旨在從嚴控制建設項目用海填海規模和佔用岸線長度,提高海域開發利用效率,實現以最小的海域空間資源消耗服務海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海域海岸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nbsp&nbsp&nbsp&nbsp《指標》依據「節約優先、節約高效、保護岸線、陸海統籌」的原則,具體規定了主要建設項目用海集約管控指標,包括海域利用率、岸線利用率、海洋生態空間面積佔比、投資強度、容積率、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面積佔比、開發退讓距離及圍填海成陸比例8個指標。

&nbsp&nbsp&nbsp&nbsp《指標》明確8項控制要求,申請用海的單位或個人在編制項目用海初步設計、海域使用論證報告和項目用海申請材料時,必須明確本項目用海各項控制指標值,並註明控制指標的具體計算方法。

&nbsp&nbsp&nbsp&nbsp《指標》要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項目用海審批時,應當依據《指標》對項目用海申請進行審查,不符合控制指標要求的,退回用海申請,重新核定用海規模。對因生產安全等有特殊要求需突破控制指標的,必須提供相關說明材料,在論證報告中進行充分論述,確屬合理的方可批准。

&nbsp&nbsp&nbsp&nbsp建設項目用海應採用先進的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縮短工藝流程,節約使用海域和海岸線。對適合多層標準廠房生產的項目用海,應建設多層標準廠房。建設項目用海平面設計應優先採取人工島、多突堤、區塊組團等布局方式,減少對岸線資源的佔用,保護海岸地形地貌的原始性和多樣性,儘量保全所在海域和原海岸的生態功能。不必使用岸線進行生產經營的建設項目用海,原則上不得佔用岸線。新形成的海岸線應當進行生態建設,營造植被、溼地景觀,促進海岸線自然化和生態化。

&nbsp&nbsp&nbsp&nbsp建設項目用海應注重生態和景觀建設,根據項目實際科學設計水系、溼地等海洋生態空間。建設項目用海實施開發退讓的區域應主要用於公眾親海通道和親水空間建設。建設項目用海經批准後,海域使用權人應當嚴格按照確定的控制指標開展施工建設。

&nbsp&nbsp&nbsp&nbsp國家海洋局要求,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切實加強對控制指標實施情況的監督管理,將控制指標落實情況作為海域使用項目監管的重要內容。《指標》適用於在我國管轄海域範圍內的新建、改建和擴建的漁業、工業、交通運輸、旅遊娛樂和造地工程等建設項目用海。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局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2016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6年工作要點任務書》中明確了國家海洋局牽頭負責制訂圍填海總量、自然岸線保有率控制制度方案。國家海洋局黨組對此高度重視,就如何貫徹落實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其中,《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制定從2016年2月啟動,我們組織編寫組開展了專題調研,經過諮詢研討、廣泛聽取沿海省(區、市)的意見和建議,研究起草了初稿。
  • 國家海洋局嚴控圍填海 2018年不再審批一般性填海項目
    2017年,國家海洋局執行了史上最嚴的圍填海管控力度。據悉,今年國家海洋局原則上不再審批一般性填海項目。因圍填海項目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持續引發關注,2018年,我國將不再審批新的商業填海項目。填海(land reclamation/land fill)是指因為土地使用出現緊張或者因需配合規劃等原因而需要將海岸線向前推,用人工建設的方式擴充土地面積。通過填海的方式獲得的土地被稱為reclamation ground(新填地)。
  • 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3月31日消息,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這是海洋領域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深化改革任務、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堅持五個發展理念、推動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依法治海、生態管海,實現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岸線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據。
  • 國家海洋局就《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答問
    用心「護海」 精心「用海」 ——訪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    海岸線是海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黃金線」,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辦法的出臺有什麼背景?將為「護海」「用海」「治海」帶來哪些改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  記者:我國當前利用海岸線的情況如何?為什麼會出臺這部《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劃定紅線 守護藍線
    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增加生態安全需求在用海管理決策中的權重,當生態利益和其他利益發生衝突時,堅持把生態利益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堅持節約利用,切實轉變海岸線保護與開發的觀念,優化自然岸線空間資源格局,提升海岸線資源利用效率與投入產出水平,合理控制項目用海面積和岸線佔用長度,落實節約集約要求。
  • 國家海洋局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驗收細則》(試行)
    央廣網北京8月27日消息 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驗收細則》(試行)(以下簡稱《驗收細則》)。  與以往的科技項目驗收管理規則相比,此次新出臺的《驗收細則》有3個特點:一是突出了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的工程化應用定位,強調技術在實海況條件下的真實可用性。二是以產業培育為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任務完成的要求目標,強調技術在工程化條件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國家海洋局印發)政策解讀
    國家海洋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自然岸線逐年減少,海岸線人工化趨勢過快;而過去幾十年來的過度開發利用,使得我國部分自然海岸線受損嚴重;海岸線的修復與整治亟待進行。  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  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 海洋局副局長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2016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6年工作要點任務書》中明確了國家海洋局牽頭負責制訂圍填海總量、自然岸線保有率控制制度方案。國家海洋局黨組對此高度重視,就如何貫徹落實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其中,《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制定從2016年2月啟動,我們組織編寫組開展了專題調研,經過諮詢研討、廣泛聽取沿海省(區、市)的意見和建議,研究起草了初稿。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嚴格限制建設項目佔用自然岸線
    &nbsp&nbsp&nbsp&nbsp據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記者劉詩平)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 國家海洋局:海洋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領域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海洋合作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合作領域。  王宏表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傳承和發展了「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互學互建、互利共贏」精神,為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沿線國家創造更大的合作機遇,實現更多的共同利益。
  • 海洋局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實施管理細則
    第四條 海洋能資金主要採用競爭性方式分配,原則上採用招標的方式確定項目承擔單位。部分公共平臺建設或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等情況的項目,經財政部批准,可依法採用非招標方式確定項目承擔單位。第六條 海洋能資金項目建設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規定辦理相關手續。第七條 海洋能資金項目海上試驗須按照海洋能發電裝置海試質量控制管理文件及技術要求等有關規定執行。
  • 廣州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建設怎麼做?五部門聯合出臺指引
    廣州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建設怎麼做?近日,經市政府同意,廣州市水務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林業和園林局等五個部門聯合出臺了《廣州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建設管控指標分類指引(試行)》(以下簡稱《分類指引》)。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出臺:分類保護 嚴格紅線管理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已經確定為禁止開發的,毫無疑問它就是紅線,絕不可以觸碰。在對用海項目、海域資源的配置上,要提高使用自然岸線的使用門檻。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規定,嚴格限制建設項目佔用自然岸線。確需佔用自然岸線的建設項目應嚴格論證和審批,不能滿足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和要求的圍填海項目用海不予批准。加強佔用人工岸線項目的集約節約管理。佔用人工岸線的項目應按照集約節約用海的原則,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用海控制標準,提高岸線利用效率。
  • 國家海洋局解讀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
    近日,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背景國家海洋局海域綜合管理司司長潘新春說,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海岸線和近岸海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
  •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新聞—科學網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記者 劉詩平)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自然岸線指由海陸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線。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印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以下簡稱《方法》)。明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指標算法、集成方法與類型劃分、超載成因解析及政策預研分析方法等技術要點。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到測地所交流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到測地所交流 2015-12-10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訪問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解讀《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海水利用迎來更廣闊發展空間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共同印發《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客觀總結了我國「十二五」期間海水利用產業規模、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和推進海水利用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政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