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2020-12-04 澎湃新聞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解讀《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

海水利用迎來更廣闊發展空間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共同印發《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客觀總結了我國「十二五」期間海水利用產業規模、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和推進海水利用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政策模式,分析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政策導向,將為推進海水利用規模化應用,保障國家水安全,支撐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海水利用是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自2005年我國首部《海水利用專項規劃》頒布實施以來,海水利用在各部門的大力協同推進下,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低溫多效蒸餾和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初步具備系統集成和工程成套能力,自主技術在國內建成日產萬噸級以上示範工程,開展了10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技術的示範應用,多套海水淡化裝置出口海外,技術水平與國際接軌。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0多萬噸/日;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到1125億多噸。

海水淡化水主要滿足沿海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企業的鍋爐、生產工藝用水。此外,

天津市、舟山市和青島市海水淡化工程通過「點對點」供水或與常規水源按比例摻混後進入市政管網,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我國海水利用已具備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綜觀全球,海水淡化呈現技術日趨成熟、應用規模增長迅速、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新技術研發活躍等趨勢。截至2015年底,全球淡化工程規模8655萬噸/日,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淡化技術。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海水利用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存在發展規模小、機制不健全、競爭力弱、核心技術亟待突破等問題,特別是在政策方面存在制約因素,亟須通過出臺促進海水利用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推動我國海水利用技術不斷創新和產業健康發展。

《規劃》編制突出問題導向

《規劃》涉及海水利用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面臨形勢,主體內容包括總體要求、擴大海水利用應用規模、提升海水利用創新能力、健全綜合協調管理機制、推動海水利用開放發展、強化《規劃》實施保障6個章節。

在框架設置和內容上突出問題導向,一是應對海水利用規模化發展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將「擴大海水利用應用規模」「提升海水利用創新能力」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二是對應目前海水利用產業政策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提出「健全綜合協調管理機制」;三是應對海水淡化技術產業與國際接軌和國際化戰略需求,提出「推動海水利用開放發展」。

結合國家科技計劃等相關資金安排,《規劃》設立了若干專欄,提高可操作性。此外,《規劃》還從強化組織與實施、建立多元投入保障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輿論宣傳引導等方面提出了實施保障措施。

從三個層面推進規模化應用

《規劃》

重點從沿海嚴重缺水城市、離岸海島地區和產業園區3個層面推進海水淡化的規模化應用

,解決「十三五」期間沿海地區日益緊張的淡水資源危機問題。

一是在沿海嚴重缺水城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設區域大型海水淡化民生保障工程及配套管網。開展試點示範,探索海水淡化水進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網的模式及投資、運營和管理機制,增強沿海城市供水保障能力,開展海水利用示範城市創建工作。

二是在海島地區,針對不同海島發展海水淡化的需求,按照逐島功能定位、分期分類開發的原則,通過實施海水淡化「百島工程」「進島上船」計劃,有序推進自主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在海島地區的應用。其中,在人數較多、面積較大的有居民海島和擬開發的無居民海島建設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如舟山市綠色石化基地計劃配套建設10萬噸/日海水淡化工程,在滿足石化基地用水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舟山本島周邊臨港工業島的供水水源結構。同時,在面積較小、人口分散、具有戰略和旅遊價值的海島建設小型海水淡化裝置,並對海島上已建時間較久、運行狀況欠佳的海水淡化裝置進行技術改造;積極推廣海水淡化裝置在海洋漁船上的應用。

三是在沿海產業園區,依託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規劃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配套建設輸送管網,實施「點對點」分質供水,向區內企業供應不同品質的淡化水,如青島西海岸新區董家口循環經濟區,計劃建設30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為臨港產業園區內的石化、鋼鐵、裝備製造等高耗水企業定向供水。同時,推進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在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重點行業新建、改擴建項目中的應用。鼓勵海水綜合利用,完善產業鏈條。

全面提升海水利用國際競爭力

國際上已商業化應用的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是多級閃蒸、低溫多效蒸餾和反滲透海水淡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多級閃蒸、低溫多效和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分別為88萬噸/日、80萬噸/日和54萬噸/日,最大單機規模分別為7.9萬噸/日、6.8萬噸/日和2.7萬噸/日。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研發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近年來,在國家科技支撐、海洋公益和海洋經濟區域示範等項目的支持下得到較快發展。與國際前沿相比,我國海水淡化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整體技術水平亟待提升。在高性能膜材料、節能工藝和專用藥劑、關鍵設備、大型海水淡化系統集成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期間,通過推進核心材料裝備國產化、提升工程服務能力、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技術持續創新,使我國海水利用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接軌。在關鍵裝備國產化方面,將重點推進海水反滲透膜、傳熱材料等核心材料和高壓泵、能量回收、蒸汽噴射泵等關鍵裝備研發與應用。並通過提升海水利用設計、加工、建設、運營、管理工程服務能力,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正滲透、電容去離子、石墨烯膜製備等海水利用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加強技術創新與研發,使我國海水利用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接軌。同時,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實施,面對國際海水淡化發展需求,通過與國外研究機構及企業等協同創新、建立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國際合作新平臺,進一步推進海水利用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輸出自主海水利用技術裝備,全面提升海水利用國際競爭力。

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

目前,一些公眾對海水淡化水的使用仍存在顧慮,主要是因為對海水淡化技術了解得不夠透徹。

海水淡化技術就是人類模擬自然界的水循環運動,為自己創造更多可飲用水的一種開源技術。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淡水,其總量約佔海水的97%,有13.3億立方千米,是巨大而穩定的淡水儲庫。大自然的水循環其實就是海水淡化的過程,海水經過陽光照射後蒸發,通過雨、雪、露、雲、霜、霧的形式變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匯聚成江、河、湖、海。

從國外經驗來看,阿聯、科威特、沙特等國家都已把海水淡化水作為重要的生活飲用水,如卡達和科威特90%以上的飲用水來源於海水淡化。在馬爾地夫等一些島嶼國家,飲用水幾乎全部來源於海水淡化。以色列等國家也已將海水淡化納入全國水資源配置體系,修建了連接淡化廠與集中供水系統的管路。

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的飲用水,各項水質指標均達到甚至優於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可以作為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島的水源。

(原題為《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解讀<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小夥伴們在地理課上可能都學到過,地球上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水總體積約有13億8600萬立方千米,海洋約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湖泊鹹水和地下鹹水佔0.94%,而淡水資源只佔總水量的2.53%,再除去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冰冠中的水,陸地上可利用的淡水湖、地下水和河流的水量不到地球總水量的1%。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作為補水之策,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將海水淡化作為增量水源,實施了一批海水淡化項目,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7.6萬噸/日,居全國首位,緩解了沿海新城區和工業區用水之急。  以山東為例,目前的海水淡化水僅能彌補大約1/3的用水缺口。向海洋要水,還有巨大的空間。
  • 中國國海水淡化工程:水質已達標 成本是瓶頸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
    閱讀提示  缺水,一直困擾著我國多個地方。今年夏天,一些「口渴」的沿海城市坐不住了。於是,像往年大旱季節一樣,位於天津的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又迎來了眾多前來「討教」海水淡化技術的調研隊伍。可接下來,一如過往,此次的海水淡化諮詢多數沒了下文。「一下雨,就不急了;或者,一問成本,就為難了」。
  • 廈門研究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未來有望喝上淡化水
    12日上午,廈門市發改委主辦召開「廈門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專家座談會」,並請來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清華大學等領導和專家,共同為廈門的海水淡化工作「把脈」、提建議。  廈門供水超7成依賴外調  廈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340立方米,遠低於1700立方米的國際警戒線。
  • 新能源海水淡化:或可解決未來缺水難題
    由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舉辦的2017中國網際網路大會於7月11至1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順利落下帷幕。
  • 海水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5月18日,第三屆水務國際大會-海水淡化專場2009研討會在北京國航萬麗酒店召開,中國膜工業協會秘書長劉憲秋、國際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
  • 曲冰:海水淡化利用應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而且地區分布不均衡,在全國66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108個嚴重缺水。  曲冰:為了緩解水資源短缺狀況,我國採取了涵養水源、興建水利設施、跨流域調水、節約用水、汙水處理循環使用等多種措施,取得很大成績,但沒有從總量上增加水資源,缺水趨勢依然繼續加重。  中國經濟時報:未來將如何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  曲冰:從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情況來看,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 山東海水淡化應用全國領先
    榮成市石島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的投產,表明我國反滲透海水淡化的工程技術水平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青島市的海水淡化走在全國前列,在科技部、國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黃島發電廠近年與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合作,啟動了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生產出高標準的鍋爐用水和優質的純淨飲用水,邁出了「向大海要水喝」的堅實一步。
  •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就《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
    中廣網北京2月13日消息(記者季蘇平)為進一步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緩解我國近海地區和海島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緊缺狀況,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詳細了解《意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記者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  問:什麼是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本報記者 王延斌「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_新聞中心_中國網
    「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媒體:北京市民有望喝上「海水淡化」飲用水
    媒體:北京市民有望喝上「海水淡化」飲用水 澎湃新聞記者 王俊 2019-02-26 16:44 來源:澎湃新聞
  • 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在海南的推廣應用
    《海南省水務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工程性、功能性缺水問題突出,水務建設歷史欠帳較多,亟待構建合理高效的水網保障體系。海南周邊擁有1823公裡的海岸線,海洋資源蘊藏巨大開發潛能,在海水淡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難題,海南省開始將目光投向環繞四周的海水。
  • 科學生活:海水淡化可以解決「水危機」嗎?
    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據調查顯示,目前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個為嚴重缺水城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等沿海省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更不足500立方米,屬極度缺水地區,再加上沿海項目對工業淡水需求的不斷增大,向海洋取水成為當前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最佳途徑。那麼,海水淡化主要有哪些方法?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發展如何?
  • 海水淡化水已進入青島城市供水系統,你或許...
    前些年,青島市還遭遇了較為嚴重的乾旱天氣,部分區市水源短缺,局部區域用水受到了一定影響,現在有了海水淡化水,肯定會緩解我們城市的供水壓力。」家住李滄區的市民李女士表示,生活中喝水的時候並沒有太大感覺,口感還是和之前一樣,喝起來也很放心。
  • 中新道與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達成合作,共同布局海水淡化領域
    日前,中新道控股有限公司與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就工程項目業務推廣、技術開發及金融資本領域的合作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國內最大膜法海水淡化項目在青開工
    建成後,加上原有10萬立方米的淡化海水能力,百發海水淡化廠日產能力將達到20萬立方米,成為國內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項目,國內最大的市政供水示範項目。該項目的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提高青島市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城市供水水質,既是迎接「十四五」,精準助力「海洋攻勢」的開篇之作,也標誌著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中國用全球7%的水資源養活了佔全球21%的人口,據有關部門預測,中國缺水的高峰將在2030年出現,那時人口將達到16億,全國實際可利用水資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資源開發難度極大,若不採取有效措施,屆時因缺水造成的損失將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