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2021-01-14 北極星環保網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中國海水淡化的前世今生

1 水資源缺乏——中國的難題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說法,大量證據表明氣候系統變暖是毫無疑問的。目前全球平均溫度比一個世紀前高了0.74℃。而這個微小的變化足以改變世界的許多地區降雨強度和持續時間,引發更多的乾旱。

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飲用水和灌溉用水的需求量都將增加。在20世紀,人類對淡水的消耗增加了9倍,而以前由雨水自然灌溉的農作物則需要採用人工灌溉。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有超過20億人得不到生活所需的乾淨淡水,這也是導致每年200萬人死亡的間接原因,而這些人很多卻都生活在具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

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就空間分布來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約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0%,但耕地面積僅為全國的36%左右,黃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資源只有全國的8%,而耕地則佔全國的40%。

中國用全球7%的水資源養活了佔全球21%的人口,據有關部門預測,中國缺水的高峰將在2030年出現,那時人口將達到16億,全國實際可利用水資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資源開發難度極大,若不採取有效措施,屆時因缺水造成的損失將更加巨大。

2 中國海水淡化的發展歷程

1920年前後,中國在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上已有了一座海水淡化蒸餾塔。蒸餾塔佔地612平方米,與1560年突尼西亞陸基海水淡化廠和1872年智利出現的世界上第一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隸屬同原理基礎蒸餾海水淡化項目。

1958年,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首先在我國開展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海水淡化的研究。

1965年,山東海洋學院在國內最先進行反滲透CA不對稱膜的研究。

1970年,海水淡化會戰主力匯集杭州,組織了全國第一個海水淡化研究室。

1981年,第一個日產200噸的電滲析海水淡化站在西沙群島建成。

1982年,中國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學會經中科協學會部批准在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成立。

1984年,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成立,開始蒸餾法海水淡化裝置研究。

1985年1月16日,我國第一座海水淡化工廠在西沙群島永興島建成投產。

1987年,大港電廠從美國引進2套3000m3/dMSF海水淡化裝置,與離子交換法結合,解決鍋爐補給水的供應。

1997年,我國第一套500m3/d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在浙江舟山嵊山縣投產建成,開創了國內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歷史先河。

2000年,河北滄州建設18000m3/d反滲透苦鹹水淡化廠。

2003年,山東榮成建成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同年,河北黃燁發電廠引進20000m3/d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

2004年,我國首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000m3/d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工程在山東黃島。

2005年,《海水利用專項規劃》作為第一個指導性綱領文件正式發布。

2016年12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共同出臺《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和「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推動海水利用技術應用於西部苦鹹水地區,促進海水利用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4萬噸/日以上。

3 中國海水淡化的現狀

自然資源部2019年12月30日發布《2018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

截至2018 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2個,工程規模 1201741 噸/日(圖 1)。其中,2018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5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 12536噸/日,分布在浙江和廣東(圖 2),主要用於海島生活用水和沿海城市工業用水。

圖1 全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增長圖 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圖 2 2018 年沿海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及分布圖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全國已建成萬噸級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6個,工程規模 1059600噸/日;千噸級及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1個,工程規模 129500 噸/日;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65個,工程規模 12641噸/日(圖 3)。全國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最大單體規模為 200000噸/日。

圖 3 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分布及佔比圖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截至2018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9個省市(圖 4)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島。北部海洋經濟圈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山東、河北等地的電力、鋼鐵等高耗水行業;東部、南部海洋經濟圈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廣東等地,以百噸級和千噸級工程為主。

圖 4 全國沿海省市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圖 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截至2018年底,全國應用反滲透(RO)技術的工程121個,工程規模 825641 噸/日,佔總工程規模的68.70%;應用低溫多效(MED)技術的工程16個,工程規模 369150 噸/ 日,佔總工程規模的30.72%;應用多級閃蒸(MSF)技術的工程1個,佔總工程規模的0.50%;應用正滲透(FO)技術的工程1個,佔總工程規模的0.04%;應用電滲析(ED)技術的工程3個,佔總工程規模的0.04%(圖5)。

圖 5 全國海水淡化工程技術應用情況分布圖 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2018年,沿海地區不斷提高海水淡化產能利用率,重點監測的6個5萬噸/日以上規模的海水淡化工程總產水量約9000萬噸,為保障沿海缺水地區水資源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國企業積極承攬海外海水淡化工程,服務「一帶一路」 建設。上海電氣電站集團、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助力汶萊、越南、委內瑞拉、巴基斯坦、吉布地的海水淡化建設。

4 世界海水淡化漫談

對海水做脫鹽的處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 年,一些海邊居民通過簡單蒸餾獲取淡水;至公元 200 年,簡易的海水蒸餾裝置開始出現,主要用於遠航船上為船員提供淡水;1560 年,世界上第一個陸基海水脫鹽廠在突尼西亞的一個海島上建成。

蒸餾法淡化海水

19世紀,伴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出現了浸沒式蒸餾器;1872年,智利研發出了世界首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日產2萬立方米淡水;1884年,英國建成第一臺船用海水淡化器;1898年,俄羅斯投產了本國第一家基於多效蒸發原理的海水淡化工廠,日產淡水達到1230立方米。

20世紀早期,僅有少數幾個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掌握海水淡化設備製造技術,也只有在蒸汽輪船上和中東少數幾個港口使用到海水淡化裝備。

現代意義上的海水淡化技術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發展起來的。1954年,電滲析海水淡化裝置問世。同年,世界上第一座海水淡化工廠建於美國,現在仍在德克薩斯的弗裡波特運轉著。1957年,多級閃急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MSF)揭開了海水淡化發展歷史上的新一頁。

1960年,反滲透法海水淡化裝置問世。1975年,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在原有多效蒸餾基礎上進行改進後,得到一定規模的推廣。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滲透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使其成為耗能最低、投資運行最快的海水淡化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

反滲透法海水淡化

目前,海水淡化產業及裝置已覆蓋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義大利、希臘等中東和地中海沿岸國家、以及美國、英國、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中東地區因水資源嚴重匱乏,同時又是石油資源富集地區,經濟實力雄厚,對海水淡化技術和裝置的迫切需求及海水淡化發展的經濟基礎使得該地區成為目前世界海水淡化裝置的主要分布地區,僅這一地區的沙特、阿聯、科威特、卡達和巴林五國的海水淡化裝置總產水量,就佔到全球總量的44.3%。

在有些波斯灣沿岸國家,海水淡化量已佔本國淡水使用量的80%~90%。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全球第一個現代海水淡化工廠的誕生地美國的海水淡化總量僅佔到全球的15%,而技術相對發達的歐洲,佔比也僅為12%。

以色列供水來源的變化,橙色為淡化水(來源:Israel Water Authority)

目前的數據顯示,沙特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淡化海水生產國,其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18%。2015年,以色列70%的水來自海水淡化,還產生了全球知名的海水淡化公司IDE。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
    **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8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125465噸日。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認為,經過多年的科技攻關,中國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術經濟日趨合理。部分技術如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海水淡化是通過一定方法從海水製取可供生產生活使用的淡水的過程。它是沿海地區解決大規模缺水問題最現實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據估計,2019年全球採用海水淡化生產的淡水已經超過180億噸,可供近5億人生活使用。人類關於海水淡化的夢想持續了數千年之久。
  • 2020年版中國海水淡化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2020年版中國海水淡化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在多年海水淡化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海水淡化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海水淡化行業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
  • 海水淡化的國內外現狀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問題,進入20世紀後,海水淡化技術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得到了加速發展,70年代以來,更多的沿海國家由於水資源匱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產業化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2 中國海水淡化的發展歷程1920年前後,中國在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上已有了一座海水淡化蒸餾塔。蒸餾塔佔地612平方米,與1560年突尼西亞陸基海水淡化廠和1872年智利出現的世界上第一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隸屬同原理基礎蒸餾海水淡化項目。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海水淡化發展現狀分析
    海水淡化(又稱海水脫鹽)是分離海水中鹽和水的過程。從海水中取出水,或除去海水中的鹽,都可以達到淡化目的。海水淡化的方法,基本上也分為這兩大類。其中得到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是反滲透法、電滲析法和蒸餾法。
  • 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現狀與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建設持續加速
    2020年海水淡化發展現狀與技術趨勢分析 建設持續加速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工程規模1573760噸/日,其中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個,工程規模399055噸/日,較2018年大幅增長。
  • 2020-2026年中國海水淡化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2020-2026年中國海水淡化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在多年海水淡化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海水淡化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海水淡化行業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好一部中國海水淡化發展史!
    為了解決全球日益嚴峻的水資源危機,海水淡化成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海水淡化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的發展歷程。目前,海水淡化政策體系逐步完善,自主技術基本成熟。
  • 海水淡化本土化離我們有多遠?
    當媒體宣布北京100萬噸淡化海水項目將在未來幾年內,實現對京津唐部分地區的供水,北京市民將有望喝上「海水」。記者第一次感覺到,這一新興產業離我們的生活是如此之近。為了弄清海水淡化的實現條件和產業現狀,本刊記者採訪了中關村海水淡化產業聯盟企業成員之一,賽諾水務CTO張松建。
  • 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
    於是,像往年大旱季節一樣,位於天津的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又迎來了眾多前來「討教」海水淡化技術的調研隊伍。可接下來,一如過往,此次的海水淡化諮詢多數沒了下文。「一下雨,就不急了;或者,一問成本,就為難了」。類似的情況,海水淡化專家們遇到過多次,如今,已習以為常。  時冷時熱,冷多熱少,是當前我國海水淡化步履蹣跚的真實處境。
  • 海南地熱能海水淡化可行性探討
    2018年3月23日,中國第一口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乾熱巖開發實驗井在海南北部完鑽,該井在4387m深度處獲得超過185℃的乾熱巖(非穩態測溫),成為我國第一口進入開發階段的乾熱巖鑽井[7],表明海南北部存在可用於商業化的優質乾熱巖。
  • 海水淡化概念股龍頭個股解析 海水淡化概念股龍頭一覽
    海水淡化概念股龍頭個股解析 海水淡化概念股龍頭一覽   海水淡化概念股(相關個股)   興蓉投資:興蓉投資擁有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公司的CMF連續微濾設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空氣反衝洗自清洗微濾膜系統
  • 青島建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 市民將喝淡化海水
    2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島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召開,來自20多個國家(地區)以及國內海水淡化、水再利用領域的專家 共同探討海水淡化利用。青島未來的發展目標為打造國家海水淡化示範城市、國家海水淡化裝備製造基地和全球海水淡化裝備製造中心,爭取到 2015年,日產能力達到20萬噸,海水淡化裝備製造業產值達到20億元,佔國內海水淡化裝備市場份額達到25%.
  • 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市場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個,產水規模92.69萬噸/日。其中,2014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9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2.61萬噸/日。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27個;千噸級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4個;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1個。全國已建成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20萬噸/日。
  • 海水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5月18日,第三屆水務國際大會-海水淡化專場2009研討會在北京國航萬麗酒店召開,中國膜工業協會秘書長劉憲秋、國際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
  • 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建成 市民將喝上淡化海水(圖)
    本報記者 曹思揚 攝   齊魯晚報青島6月26日訊(記者 曹思揚) 26日,記者從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獲悉,青島已建成的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流進市民家中,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2015年每天可淡化海水數量翻番,達到20萬噸。
  • 解救焦渴地球——聚焦海水淡化技術
    《科學通報》發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李鳳臣為通信作者「海水淡化技術應用研究及發展現狀」一文, 對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進行了重點分析和展望;介紹了各傳統海水淡化技術的基本工藝流程和工作原理, 總結了其性能和技術特點。當前在工業上大規模應用的海水淡化技術有多級閃蒸、多效蒸餾和反滲透法。
  • 中國將在100個左右海島推進海水淡化工程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 周銳)中國官方12日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未來三到五年,中國計劃在遼寧、山東、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重點推進100個左右海島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及升級改造,初步規劃海水淡化能力達到每天60萬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