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100個左右海島推進海水淡化工程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國將在100個左右海島推進海水淡化工程

2017-12-12 22:31:2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 周銳)中國官方12日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未來三到五年,中國計劃在遼寧、山東、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重點推進100個左右海島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及升級改造,初步規劃海水淡化能力達到每天60萬噸左右。

資料圖:三沙市永興千噸海水淡化廠。

中新社

記者 許文 攝

  這份由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的《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實施方案》介紹說,目前,中國共有海島11000餘個,陸域總面積約77000平方千米,佔中國陸地面積的0.8%;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有居民海島489個,其中一半以上海島依靠管道引水和船舶運水保障用水,200餘個海島無本島淡水儲存及供應設施,部分海島地下水超採嚴重,導致海水倒灌、水質嚴重惡化。

  海島海水淡化工程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被認為可有效緩解海島居民用水問題。據介紹,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建成海島海水淡化工程75個,形成了每日13.57萬噸的淡化能力,建設及運營經驗已基本成熟。

  根據方案設計,到2020年,海水淡化將成為嚴重缺水海島地區主要供水方式之一,海島水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基本滿足海島不斷提升的生活、生產用水需求,有力保障海島經濟、社會、國防的可持續發展。

  其中,在面積較大、常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居民海島或以旅遊業為主的海島,建設以市政供水為主的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逐步提高海島海水淡化水的市政供水比例。對於以發展石化、漁業、交通運輸等為主的海島,建設以「點對點」為主要供水方式的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滿足工業及生產用水需求。

  在面積較小、人口分散、常住人口1000人以下的有居民海島和具有戰略及旅遊價值的無居民海島,建設小型海水淡化裝置,逐步形成以海水淡化為主要供水方式的供水結構。

  針對地理位置偏遠、人口稀少、沒有外聯電網且不具備傳統發電能力的小型海島,鼓勵發展與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小型海水淡化裝置。(完)

相關焦點

  • 海水淡化在海島應用的工程案例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 要: 以三沙市海水淡化工程為例 ,其產水量為 1000m³/d,預處理部分由斜管沉澱池、管道過濾器組成 ,深度處理採用 了PVDF管式超濾、RO系統的組合。該設備在運行的一年多時間裡 , 處理效果穩定 ,出水水質達到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 006)。
  • 全文|《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發布 去年新建海水淡化工程17個
    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  前言  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  2019年,各有關部門和沿海地方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紮實推進海水利用工作開展。
  • 2018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三年行業發展將提速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海水淡化設備市場投資規模123.5億元,2017年上半年海水淡化設備市場投資規模67.0億元。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就空間分布來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約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0%,但耕地面積僅為全國的36%左右,黃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資源只有全國的8%,而耕地則佔全國的40%。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對資源豐富的海水加以開發和利用,使之變成淡水,一直是多國探索的方向,海水淡化則成為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等內陸國家淡水的重要來源,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人口增長、材料科學的進步等因素,海水淡化利用將在人類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 海水淡化連放利好大招 普及之路還有多遠?
    【中國環保在線 汙水處理】按照《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中所提出的目標,截至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除了產能規模外,若將目光放至更為遠期的未來,海水淡化的成本劣勢將在未來隨著創新技術應用而逐步消解。
  • 山東舉行解讀《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發布會
    我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已初具規模,海水淡化工程140個,產能達120萬噸/日。目前,我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8個,產能達37.6萬噸/日,佔全國近三分之一,居全國首位。  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增加水資源供應,可以有效緩解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矛盾,保障水安全。淡化海水的有效供給,有利於減少濱海地區開採地下水,減緩海水內侵導致的鹽漬蔓延。
  • 神華集團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進程
    「引來海水釀甘露」,來自渤海灣的海水,由黃驊港的港池經由兩根直徑0.8米的取水管道,被送入淡化裝置進行淡化處理,每天可生產出3.25萬噸淡水。   從引進國內單臺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水淡化設備,到完全自主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個萬噸級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國華滄電把國內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研究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海水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國家《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80-10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對解決沿海地區缺水問題的貢獻率達到16-24%,實施較大規模(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和循環冷卻等產業化示範工程,創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和產業化基地,海水利用產業國產化率達60%以上,使海水淡化水基本能與自來水相競爭,並成為可為缺水城市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的重要水源。
  • 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市場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個,產水規模92.69萬噸/日。其中,2014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9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2.61萬噸/日。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27個;千噸級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4個;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1個。全國已建成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20萬噸/日。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0多萬噸/日;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到1125億多噸。海水淡化水主要滿足沿海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企業的鍋爐、生產工藝用水。
  • 海水淡化的三五年 這幾個關鍵要素成重點
    【中國環保在線 汙水處理】海水淡化技術日益成熟,相關裝備研發和生產有了長足進步。從長遠來看,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有重大戰略意義。就目前來看,反滲透技術、膜設備、石墨烯材料,以及海島建設是業界普遍看好的重點。
  • 好一部中國海水淡化發展史!
    我國海水淡化的發展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政府認識到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向大海要水的重要意義,開始組織科技隊伍探索海水淡化技術。在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持續攻關,海水淡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專家稱:中國海水淡化大體走了60年的進程,這10年來發展速度很快,主要是因為膜技術的帶動。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迅速發展、應用規模不斷擴大。
  • 山東大手筆布局海水淡化,青島被委以重任!
    近日,山東出臺《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產能規模超過100萬噸/日。當前,山東海水淡化產能達37.6萬噸/日。這也意味著,兩年後,山東海水淡化產能將是現在的2.65倍。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山東還提出在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沿海7市形成一區、兩園、多點、群星的產業發展布局。
  • 每天可提供10萬噸淡水 膜法海水淡化系統為海島「解渴」
    原標題:膜法海水淡化系統為海島「解渴」 在浙江省舟山市魚山島上,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石化)4000萬噸/年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由於島上淡水資源匱乏,僅能勉強滿足原有居民日常用水,如何充分保障項目建設期所需工程用水和工人生活用水,過去令建設單位十分困擾。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海水淡化產能提升顯著 反滲透技術應用成熟,海水淡化,水處理-環保...
    海水淡化產業向好,大規模海水淡化廠推動了整體市場的增長。   近日,GWI聯手IDA發布全球脫鹽年鑑,梳理了全球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領域的項目開發商排名TOP 20——2009年到2020年,以及2019年到2020年,並得出了以上結論。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根據相關機構測算,在考慮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2.77億噸和黃河水調水指標4.22億噸情況下,全省在平水年和枯水年用水缺口預計仍將達3.7億噸和7.4億噸。  作為補水之策,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將海水淡化作為增量水源,實施了一批海水淡化項目,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7.6萬噸/日,居全國首位,緩解了沿海新城區和工業區用水之急。  以山東為例,目前的海水淡化水僅能彌補大約1/3的用水缺口。向海洋要水,還有巨大的空間。
  • 三沙漁民喝上江蘇海淡水 淡化海水將成新藍海
    走進位於鹽城市大豐港港區的豐海公司,抬眼可見四個大字。    國家海洋局前不久發布的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日產「海淡水」規模超百萬噸。豐海公司總經理楊宏勳說,傳統淡化海水都採用常規能源,是高能耗產業,每淡化1萬噸海水需耗電4.66萬度,折合標煤18.8噸,排放二氧化碳46.4噸。
  •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探討
    我國擁有310×106km2的海洋面積,海岸線範圍在1180×104km左右,所以通過海水淡化技術把海水資源轉化成人們生產、生活中所需的淡水資源,從而使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得以緩解,尤其應該確保島嶼及沿海城鎮的淡水充足。通過常年的實踐發現,海水淡化是經濟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