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保在線 汙水處理】按照《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中所提出的目標,截至2020年,全國
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除了產能規模外,若將目光放至更為遠期的未來,海水淡化的成本劣勢將在未來隨著創新技術應用而逐步消解。
水資源需求的不斷上漲和水環境治理的日益加強,讓淡化海水的推廣和應用已成必然趨勢。受限於用水總量的考核與環保監管趨嚴,多個沿海省市紛紛響應,眾多社會資本密切關注,發展多年卻一直未見起色的海水淡化產業能否「捲土重來」?
目前我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另據公開資料,未來十五年內,即使南水北調中東線工程全部建成,且考慮部分海水利用後,國內沿海地區缺水量仍將接近200億立方米。值此背景,作為實現水資源利用開源增量的重要舉措,海水淡化被認為是破局水資源困局的關鑰。
相對於傳統的水資源循環利用方式,海水淡化的優勢顯而易見。實際上,海水淡化的過程,是對大自然水循環的模擬。而經淡化後的海水,味道可實現普通飲用水一樣,並且由於其中的鈣、鎂離子含量少,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淡化海水更為純淨。「現在的淡化水各項水質指標達到了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相關規定。」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曲探宙指出。除了有利於推進水資源利用,對於眾多沿海地區來說,海水淡化項目的特點和優勢還可與重塑水清岸綠戰略緊密結合,作為打響「碧水保衛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海水淡化的概念在我國政策文件中早已提出:按照發改委、海洋局聯合印發的《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海水淡化裝備自主創新率達到80%及以上。另據《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實施方案》,包括遼寧、山東、浙江、福建、海南等在內的沿海省份將摁下「快進鍵」,重點推進100個左右海島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及升級改造。而天津、河北、浙江等工業大省的海水淡化規劃目標匯總起來進超國家規劃。
資本的流嚮往往是市場發展的風向標。市場規模巨大,多因素促使海淡市場加速釋放。在海水淡化從產能規模向提質增效轉移的大趨勢下,各路資本將為海水淡化項目注入更強的內生動力。在過去一年裡,淡化海水年產水規模超過125萬噸/日,相應設備市場投資規模達到近130億元。隨著海水淡化在工業生產中的推廣,10萬噸級大覎模海水淡化項目落地速度將明顯提升。遺憾的是,海水淡化卻遲遲未能「開花結果」,甚至被認為「飛不起來」。
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我國海水淡化開發起步於產業鏈裝備製造,大型水處理服務商習慣於通過大規模投資進行集中式開發,單個海水淡化項目的規模小、投資成本相對較高,企業的積極性自然不高。其中,北方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而南方則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這也決定了海水淡化工程量體裁衣的成長「基因」。但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海淡水相比自來水水價仍偏高,使海水淡化這一新興產業缺少競爭優勢。
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不少「坎」需要跨越。業內呼籲,海水淡化在技術研發、項目管理、商業利用還存在諸多瓶頸,亟須打破體制「玻璃門」。對於告別「野蠻生長」階段,亟需提升發展質量和優化布局的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而言,發展海水淡化已成為提升淡水利用率,推動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創新的商業模式不僅有利於形成水處理領域交融共同的深度合作,還有望促進多個產業間的融合發展。未來依靠技術進步,加大商用規模,商用後海水淡化價格有望降低至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