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水「喝」!山東大手筆布局海水淡化,青島被委以重任!

2020-12-03 青島新聞網

水是寶貴資源,也是制約山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今年以來,山東圍繞破解水資源瓶頸,已採取一系列行動。

近日,山東出臺《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產能規模超過100萬噸/日。當前,山東海水淡化產能達37.6萬噸/日。這也意味著,兩年後,山東海水淡化產能將是現在的2.65倍。

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山東還提出在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沿海7市形成一區、兩園、多點、群星的產業發展布局。

水資源的匱乏一直困擾著山東。作為北方嚴重缺水地區,山東人均水資源佔有率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另一方面,石化、鋼鐵、裝備製造等支柱產業、龐大的人口基數都有著巨大的用水需求。

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跨流域調水工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山東缺水問題。但山東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問題,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或許才是具有可持續性的戰略,擁有3345公里海岸線的山東有著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天然優勢,如何將豐富的海水資源轉化為極度緊缺的淡水資源,補齊發展的短板,成為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對於海水淡化產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青島來說,大力發展海水淡化不僅有利於青島緩解缺水的現狀,更有可能把海水淡化做成一個大產業,為全國探路,變短板為長板。

1

山東喊「渴」

即便是放在全世界,山東也屬於嚴重缺水地區。

山東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680.5毫米,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1%,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24,屬於聯合國確定的人均佔有量小於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

△青島海岸線

資源性缺水,是山東水資源供需最明顯的自然屬性。同時,山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從魯東南沿海的850毫米向魯西北內陸的550毫米遞減。受季風氣候影響,全省降水量、水資源總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很大,連豐、連枯是山東水資源年際變化的主要特徵。

乾旱的氣候是山東缺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山東是屬於典型的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非常分明,夏季受偏南季風影響,炎熱多雨。然而,我國夏季東南季風於每年的5月份從華南地區開始影響大陸地區,7-8月份才會深入到華北,那麼在整個春季和夏季的開端階段,山東主要還是受乾燥的大陸氣流控制,降雨比較少。

膠東地區是山東經濟最發達地區,對水資源需求量均較大,也是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2014年至2016年3年間,膠東地區降水明顯偏少,能夠形成徑流的降水更少。2016年,煙臺、威海、青島和濰坊四市分別比多年平均值偏少90.5%、79.8%、73.3%和50.6%,以致出現了嚴重的資源性水危機。

2

跨區域調水「解渴」

如何破解山東水之困局?調引客水成為重要方式。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山東通過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工程外調客水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佔全省年水資源量的40%多。

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來,已順利完成七個年度的省界調水任務,累計調引長江水46.24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如同條鑲嵌在齊魯大地的「T」字型藍色「動脈」,不僅提供沿線居民生活保障水、生產必需水、河湖生態水,更盤活了南北相通、東西互濟的大水脈,成為潤澤齊魯的黃金水道。

△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通過近1200公裡的幹線工程與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相銜接,形成了南北相通、東西互濟的現代水網工程體系,不僅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矛盾,更打通了調引長江水的通道,構建起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聯合調度、優化配置的骨幹水網,增強了特殊乾旱年份水資源供給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南水北調水已逐漸成為膠東地區重要供水水源之一。

在青島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始建於1986年的引黃濟青工程功不可沒。截至2019年11月16日,工程累計引水94.09億立方米,累計配水79.2億立方米,其中配水青島46.82億立方米。

2014年以來,為有效緩解膠東半島地區因連續乾旱出現的水資源供需緊張的局面,引黃濟青工程連續5年實施應急抗旱調水,累計引水43.26億立方米,佔全省總用水量的4.07%,受益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20%,支撐GDP佔全省GDP總量的41.5%。累計為膠東半島四市配水34.97億立方米,其中,配水青島19.83億立方米、濰坊9.12億立方米、煙臺3.31億立方米、威海2.71億立方米。據統計,工程向四市配水量分別佔四市總供水量的60.68%、17.9%、12%、16.2%,有力地保障了四市基本用水需求。

3

向大海要水喝

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重大工程為山東緩解用水緊張立下汗馬功勞,但也從客觀上增強了山東對客水的依賴。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山東必須找到一條水資源補充和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而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向大海要水喝」,就是山東「解渴」的一劑良方。

△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

目前,全球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海水淡化技術,解決了全球2億多人的用水問題。尤其在中東和一些島嶼地區,海水淡化水已成為基本水源。

期待在水資源領域有所突破的山東也早已開始了在海水淡化領域的布局。

2017年12月,《山東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提出:「綜合考慮海島、沿海工業園區以及沿海城市水資源現狀及用水需求,合理規劃海水淡化工程選址布局,優先解決淡水資源緊缺地區的用水需求」。

2018年5月,《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重點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擴容倍增,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基地」。

這一次,山東出臺重磅舉措推進海水淡化的發展。

產業發展布局方面,山東提出「一區、兩園、多點、群星」的產業發展布局。

一區。全省整體創建全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區。探索海水淡化新技術、新模式,在降低成本、保障水質安全、實現環境友好、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面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兩園。青島百發、煙臺海陽兩個具有輻射供水功能和全產業鏈的綜合性產業園。每個園區產能規模達到30萬噸/日,淡化海水可向周邊縣(市、區)輻射性供給,形成兩個百億級集供水和裝備等產業鏈於一體的海水淡化產業園。

多點。在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6市沿海工業園區配套建設14個海水淡化基地,在濰坊市建設2個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基地,實現水鹽聯產。

群星。根據需求在全省32處有居民海島建設海水淡化站,全省500餘艘遠洋船舶配備海水淡化裝置。

海水淡化產業對城市的資源稟賦有著較高的要求,各城市用水需求也不盡相同,山東這次出臺的政策也有著更強的針對性。

水是工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資源,山東將實行沿海工業園區「增水」行動。圍繞高耗水行業發展需求,在沿海工業園區周邊建設海水淡化基地,計劃期內產能規模超過60萬噸/日,推進淡化海水進園區,為園區工業用水提供保障,減輕當地淡水供應壓力。

海島供水一直困擾著不少地區,山東將實行有居民海島「供水」行動。在有居民海島建設海水淡化站,計劃期內產能規模超過5000噸/日,實現有居民海島「島島供淡水」,淡水供給穩定,解決供水安全問題。

沿海城市一直是山東的重點缺水區域,山東將實行沿海缺水城市「補水」行動。在青島、煙臺、威海等缺水城市科學規劃建設海水淡化基地,計劃期內產能規模超過30萬噸/日,推進淡化海水進入城市供水管網,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緩解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緊缺問題。

4

青島要當好領頭羊

危困中總是蘊藏著新的機遇。獨特的地理位置給青島帶來了缺水的不利條件,但卻也為青島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機遇。

在新出臺的《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中,青島被多次提及,例如在青島百發布局具有輻射供水功能和全產業鏈的綜合性產業園、在青島科學規劃建設海水淡化基地等。

新政策的出臺對於青島來說,無異於是一個重大利好。不僅有利於解決青島自身的缺水問題,更有助於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當前,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誰能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無異於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發展海水淡化產業,青島優勢很大。

在海水淡化產業及技術領域,青島是山東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山東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集中在青島,產能22.37萬噸/日,佔全省的60%。青島市年海水淡化利用量3500萬立方米。

山東規模最大的2個海水淡化工程是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和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產能均達到10萬噸/日。

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設計、建設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該工程實現了關鍵技術和設備國產化,打破長期以來海水淡化膜技術的國際壟斷,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反滲透膜材料研發於產業化及應用示範項目」。

當下,海水淡化仍然面臨著成本較高等現實因素,這也成為了海水淡化普及之路上的關卡。目前,每噸淡化水的綜合成本在8元左右,噸水成本明顯高於自來水。能耗高、國產化率低、工程規模小是海水淡化成本高的重要因素。

以山東為例,省內淡化水在重化工、冶金等工業用水中所佔比例仍然很小,其根本原因在於,過高的運營成本和有待開發的市場需求。

成本的降低背後是海水淡化從科研到市場的全產業鏈的成熟和完善,並非一日之功。海水淡化產業的培育,無論是對於山東,還是青島來說都可謂任重而道遠。

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必不可少。《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中提出了很多創新之舉——

將符合條件的海水淡化工程納入省重點項目,2025年年底前,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海水淡化用電免收需量(容量)費,支持符合條件的海水淡化企業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支持發電企業實行水電聯產、水熱聯產,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地方財政可對淡化海水與當地市政供水水價差額進行補貼或由政府購買;探索利用基金、政府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探索實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導社會力量、民間資本、風險投資涉足海水淡化領域。

縱觀全球,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都探索出了成熟經驗,例如鼓勵和支持淡化水進入市政管網,將海水淡化供水管道納入市政基礎設施範圍,對淡化水實行水價補貼。

對於青島來說,無論是解決當下迫切的用水問題,還是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海水淡化都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

只要遵循市場的邏輯,發揮資本的力量,不斷在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持續推動產業化應用,青島就有望在這個朝陽產業上實現「超車」,為全省乃至全國打造海水淡化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海洋產業轉型升級作出積極探索。

作者|木梓

相關焦點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山東海水淡化應用全國領先
    煙臺將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廠,清華大學和山東省日產淡水16萬噸核能海水淡化項目即將啟動,海水淡化技術在青島全面推進,華能威海電廠海水淡化工程、長島縣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向大海要水喝」有望實現——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山東省海水淡化利用的進程在不斷加快,繼續保持著「領頭羊」的角色。
  • 青島建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 市民將喝淡化海水
    原標題: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青島建成 青島市民即將喝上淡化海水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現場。記者 曹思揚 攝  青島6月26日訊(記者 曹思揚) 26日,記者從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獲悉,青島已建成的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流進市民家中,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2015年每天可淡化海水數量翻番,達到20萬噸。
  • 山東舉行解讀《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發布會
    2017年12月,《山東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提出「綜合考慮海島、沿海工業園區以及沿海城市水資源現狀及用水需求,合理規劃海水淡化工程選址布局,優先解決淡水資源緊缺地區的用水需求」。  為緩解我省水資源短缺問題,保護水系生態,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按照《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山東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部署要求,進一步規範我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明確產業空間布局、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亟需制定和出臺《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推動我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 青島水務集團推動規模化海水淡化應用 打破國外壟斷
    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和實踐,山東省湧現了多家從事膜產品研發、裝備製造、淡化水及鹽化工產品生產的企業,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優勢。近日,由人民日報、中新社、中國旅遊報等組成的媒體採風團一行來到青島水務集團海水淡化科技公司進行考察採風活動,至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百發公司)現場考察、座談。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作為補水之策,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將海水淡化作為增量水源,實施了一批海水淡化項目,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7.6萬噸/日,居全國首位,緩解了沿海新城區和工業區用水之急。  以山東為例,目前的海水淡化水僅能彌補大約1/3的用水缺口。向海洋要水,還有巨大的空間。
  • 與國際持平,山東海水淡化成本降至4.25元/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張阿鳳8月17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作為北方嚴重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率僅為315噸,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是破解水資源短缺的一劑良方。
  • 廈門研究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未來有望喝上淡化水
    12日上午,廈門市發改委主辦召開「廈門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專家座談會」,並請來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清華大學等領導和專家,共同為廈門的海水淡化工作「把脈」、提建議。  廈門供水超7成依賴外調  廈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340立方米,遠低於1700立方米的國際警戒線。
  • 海水淡化水已進入青島城市供水系統,你或許...
    作為沿海城市之一,相信很多青島人對海水淡化一詞並不陌生,但你知道嗎?海水淡化水其實早已經流入到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當膠州灣內的原海水經過潮汐和取水泵方式進入取水湖,經過預處理、超濾膜等多個海水淡化流程後,如今海水淡化水已經進入城市供水系統,為城市增強了供水保障能力,成為了不少島城市民的生活所需用水。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還有海亮股份(002203)、同方股份(600100)、山東海化(000822)、中成股份(000151)等上市公司涉及海水淡化反滲透膜。  涉及的相關公司有:海水淡化業務:興蓉投資擁有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公司的CMF連續微濾設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空氣反衝洗自清洗微濾膜系統,適用於高濁度的變化水質;青島鹼業(600229)是我國純鹼行業龍頭之一,產銷量和市場佔有率均居行業前列,公司擬成立合資公司建設10萬噸/天的海水淡化項目。
  • 4.25元/噸 青島企業雙「膜法」並施開啟海水淡化新篇章
    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和實踐,山東省湧現了多家從事膜產品研發、裝備製造、淡化水及鹽化工產品生產的企業,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優勢。9月25日,由多家國家級、省級媒體組成的採風團到青島董家口經濟區海水淡化廠(下簡稱「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進行了考察。
  • 少年與海|李珂:敢為人先突破技術難關,探索海水淡化成本「極限」
    兩年來,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全省上下擔當作為、狠抓落實,齊魯兒女勇當弄潮兒、奮進者、挑山工,以一往無前的姿態、永不停息的腳步,奮力書寫新時代山東答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新時代,山東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苦幹實幹,不斷突破,鄉村振興和海洋強省等重點工作紮實推進。
  • 中新道布局海水淡化領域
    日前,中新道控股有限公司與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就工程項目業務推廣、技術開發及金融資本領域的合作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新道在海水淡化領域的布局,引起業界的普遍關注。
  • 5年後從海裡舀水「喝」 島城要建9處海水淡化廠
    由於海水不能直接使用,青島雖靠海卻仍是相對缺水的城市之一。記者昨日從市發改委獲悉,為改變這一局面,他們組織編制的《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日前經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討論通過,正式發布實施。《規劃》定出目標:5年市內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20萬立方米/日,並在濱海地帶規劃建設9處海水淡化廠。
  • 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建成 市民將喝上淡化海水(圖)
    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現場。 本報記者 曹思揚 攝   齊魯晚報青島6月26日訊(記者 曹思揚) 26日,記者從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獲悉,青島已建成的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流進市民家中,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2015年每天可淡化海水數量翻番,達到20萬噸。
  • 青島雙瑞專攻「四大領域」 海水淡化產業國內領先
    原標題: 青島雙瑞專攻「四大領域」 海水淡化產業國內主流供應商  海水淡化裝置  今天下午,「走近山東創造——全國網絡媒體齊魯行」來到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王洪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公司的業務包含腐蝕控制、電解制氯
  • 三沙漁民喝上江蘇海淡水 淡化海水將成新藍海
    儘管這樣,運一次水也只能維持十天。」    為給漁民補充淡水,2014年,三沙市給該島安裝淡化海水設備,漁民們喝上了第一口「海淡水」。「淡化海水靠柴油機發電,遇到惡劣天氣,補給船出不了海,水就斷供。」謝勝清坦言,「雖然有了『海淡水』,但出水少,島上當時生活著500人,洗衣做飯依然不能敞開用。」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相信那些生活在海邊的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海水不能喝的事實,儘管他們未必能理解其中的原因,但卻自然而然地催生了海水淡水的夢想。有學者認為,有關海水淡化最早的文字描述來自西方的《聖經》。相傳公元前1512年,摩西執筆寫出了《出埃及記》。
  • 中新道與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達成合作,共同布局海水淡化領域
    日前,中新道控股有限公司與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就工程項目業務推廣、技術開發及金融資本領域的合作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青島「解渴」——向浩瀚的海洋要水
    青島市充分利用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的優勢,在國內最早開展海水綜合利用。目前,已建成海水直接利用裝置2套,年海水直接利用總量約14億立方米,居全國前列。除了作為工業冷卻水外,還用於做溶劑、還原劑、化鹽、化灰、除塵、衝渣、衝洗、水產品加工、衝廁、熱泵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