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三沙某島礁上新安裝的風光互補微網淡化海水設備。 王福家攝
蔚藍的天、湛藍的海。沙灘上,風機高聳,光伏電板如大塊藍色鏡片……打開手機裡這張攝自南海三沙某島礁的照片,江蘇豐海新能源淡化海水發展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王福家一臉自豪:「風光互補微網設備立起來,海島漁民終於解了渴。」
這是我國首臺套新能源淡化海水設備在國內的實地應用。4月20日,該島新能源「海淡水」經過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各項指標均達標。
立風機,海島喝「水」不再燒油
王福家手機裡的風景,在千裡之外的三沙島一處島礁上,漁民謝勝清推開家中窗戶就能看到:「這是島上新地標!海裡的水,從家中水龍頭流出來,可直接喝。風浪裡歸來的漁民,每天還能洗上熱水澡。」
「以前島上缺水,你想像不出用水有多難。」53歲的謝勝清說,2009年,他買來一條10噸船,把漁民打上岸的海鮮運出去賣,同時去開進三沙永興島的大船「接水」,回來分給大家。「每次接五六噸,島上150人吃飯、飲水都緊著用,洗澡就等天下雨。儘管這樣,運一次水也只能維持十天。」
為給漁民補充淡水,2014年,三沙市給該島安裝淡化海水設備,漁民們喝上了第一口「海淡水」。「淡化海水靠柴油機發電,遇到惡劣天氣,補給船出不了海,水就斷供。」謝勝清坦言,「雖然有了『海淡水』,但出水少,島上當時生活著500人,洗衣做飯依然不能敞開用。」
「那時的『海淡水』是一二級反滲透水,補給不足。如今風光互補微網24小時運轉,日出水100噸,島上居民用水充足,甚至還可以供給附近島礁居民。而且,經過三級反滲透,出水更潔淨。」今年元旦前一天,王福家帶隊登島,剛剛架起的新能源海淡設備成功出水。謝勝清感慨:「島上『風光』充沛,海水取之不盡,綠色能源換水源,以後用水不再靠燒油。」
豐海公司技術總監許衛國介紹,這套智能化設備能自動運行,也能蓄電,島上風能、太陽能互補,用電暢通,出水無憂。目前,設備日常管理已由當地培訓過的漁民接手。
改習慣,賣「海淡水」更賣理念
風生水起!走進位於鹽城市大豐港港區的豐海公司,抬眼可見四個大字。
國家海洋局前不久發布的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日產「海淡水」規模超百萬噸。豐海公司總經理楊宏勳說,傳統淡化海水都採用常規能源,是高能耗產業,每淡化1萬噸海水需耗電4.66萬度,折合標煤18.8噸,排放二氧化碳46.4噸。「風光互補與淡化海水原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項目,我們將二者融合,自主產電產水。在海島地區,只要有風有陽光,設備就能落地生根。」
在豐海技術研發中心,海水蓄水池、風機、光伏發電板、貨櫃……這套設備與安裝在三沙的規格一樣。海水經過平流沉澱沙濾,進入蓄水池,成為海淡車間原料水,再通過三層反滲透處理變為純淨水。另一頭,風和光共同發力,構成一個微網變電所,為海淡車間生產供電。
「任何海淡設備都需要晝夜穩定運行,但自然界的風和光都極不穩定。要將這種不穩定變成穩定輸出,並達到供需最佳匹配,這是相當困難的。」每攻克一個技術難關,許衛國都欣慰不已。最初,他們用柴油機做備用電源,需四臺控制貨櫃,現在甩掉柴油機,全靠「黑啟動」。「下一步,要讓設備更加優化,同時上馬光熱太陽能海淡項目。」
擰開一瓶「海露」純淨水,口感清冽,喝不出海水的苦鹹味。在不缺水的大豐,真有必要生產「海淡水」?「海露」純淨水能否被市場接受?「賣水更是賣理念。『海淡水』改變的不僅是制水途徑,更是傳統飲水習慣。」豐海公司企劃部經理竇曉暉解釋,「海露」上市前兩年由政府推動,後來進高鐵、上飛機、入超市。去年,「海露」銷售額超1000萬元。
「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但高在示範宣傳上。」 竇曉暉說。中國人均淡水佔有量排世界第109位,是12個嚴重貧水國之一,全國657個城市有300多個缺水。江蘇不缺水,但缺少乾淨的飲用水。「海露」經世界認證檢測排名前三的瑞士SGS集團檢測,達到歐盟和新加坡的生活飲用水標準。
尋出路,產業面臨諸多挑戰
新能源淡化海水作為海洋經濟創新示範項目,豐海是全國唯一一家。
「全國大小海島上萬個,對新能源淡化海水有需求,但這塊獨享的蛋糕吃起來很難,成本高是主要原因。」許衛國說。購買一套日出水100噸的設備需1000多萬元,而缺水地大都經濟欠發達,如果不是「口渴」得坐不住,鮮有政府願意投入。另外,理念轉變需要時間。海島用柴油機發電淡化海水,能耗高,運費大,時間長還帶來汙染問題,但如果把運營時間拉長20年以上,其經濟成本並不比一次性投資新能源海淡設備來得划算。
豐海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杭軍兵更看好海外市場:模里西斯派人來看過,斯裡蘭卡循著豐海網站找過來,萬那杜等太平洋島國也來考察,均表示「特別需要」。沙特對新能源海淡技術高度認可,且青睞萬噸級。
「豐海把『海露』作為副產品,把技術和設備作為最大賣點,可以說找準了贏利模式。我國海水淡化下一步的科研方向是加大力度重點降低物耗和能耗,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只要不斷創新突破,海淡產業才能迎來新藍海。」省海洋與漁業局科教處處長石紀章直言,我國海淡工程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山東等地,但都是單獨做,沒有和新能源結合起來。「在江蘇,不要說通過風電微網,就淡化海水這一項形成產業化規模的,目前也僅有豐海一家。」
「目前,國家對光伏項目有補貼政策,但對海淡項目的扶持很難找到。」杭軍兵呼籲,新能源海淡產業要發展,還期待國家出臺更多利好政策,特別是對淡化海水上下遊關係、產業鏈上各種水的處理。一方面,產出的「海淡水」要有出路,除了灌裝為純淨水,能不能應用到市政管網?另一方面,淡化海水產生的濃鹽水沒地方去。在國外,濃鹽水稀釋後排海,或者直排大海。在我國,要求把濃鹽水送汙水處理廠處理,或是曬鹽,前者企業需要付出高成本,後者因受制於土地、資金以及複雜的工藝而難以實現,這些都成為產業發展亟需破除的瓶頸。(卞小燕)
來源: 新華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