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漁民喝上江蘇海淡水 淡化海水將成新藍海

2020-11-24 華夏經緯

    

南海三沙某島礁上新安裝的風光互補微網淡化海水設備。 王福家攝

    蔚藍的天、湛藍的海。沙灘上,風機高聳,光伏電板如大塊藍色鏡片……打開手機裡這張攝自南海三沙某島礁的照片,江蘇豐海新能源淡化海水發展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王福家一臉自豪:「風光互補微網設備立起來,海島漁民終於解了渴。」

    這是我國首臺套新能源淡化海水設備在國內的實地應用。4月20日,該島新能源「海淡水」經過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各項指標均達標。

    立風機,海島喝「水」不再燒油

    王福家手機裡的風景,在千裡之外的三沙島一處島礁上,漁民謝勝清推開家中窗戶就能看到:「這是島上新地標!海裡的水,從家中水龍頭流出來,可直接喝。風浪裡歸來的漁民,每天還能洗上熱水澡。」

    「以前島上缺水,你想像不出用水有多難。」53歲的謝勝清說,2009年,他買來一條10噸船,把漁民打上岸的海鮮運出去賣,同時去開進三沙永興島的大船「接水」,回來分給大家。「每次接五六噸,島上150人吃飯、飲水都緊著用,洗澡就等天下雨。儘管這樣,運一次水也只能維持十天。」

    為給漁民補充淡水,2014年,三沙市給該島安裝淡化海水設備,漁民們喝上了第一口「海淡水」。「淡化海水靠柴油機發電,遇到惡劣天氣,補給船出不了海,水就斷供。」謝勝清坦言,「雖然有了『海淡水』,但出水少,島上當時生活著500人,洗衣做飯依然不能敞開用。」

    「那時的『海淡水』是一二級反滲透水,補給不足。如今風光互補微網24小時運轉,日出水100噸,島上居民用水充足,甚至還可以供給附近島礁居民。而且,經過三級反滲透,出水更潔淨。」今年元旦前一天,王福家帶隊登島,剛剛架起的新能源海淡設備成功出水。謝勝清感慨:「島上『風光』充沛,海水取之不盡,綠色能源換水源,以後用水不再靠燒油。」

    豐海公司技術總監許衛國介紹,這套智能化設備能自動運行,也能蓄電,島上風能、太陽能互補,用電暢通,出水無憂。目前,設備日常管理已由當地培訓過的漁民接手。

    改習慣,賣「海淡水」更賣理念

    風生水起!走進位於鹽城市大豐港港區的豐海公司,抬眼可見四個大字。

    國家海洋局前不久發布的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日產「海淡水」規模超百萬噸。豐海公司總經理楊宏勳說,傳統淡化海水都採用常規能源,是高能耗產業,每淡化1萬噸海水需耗電4.66萬度,折合標煤18.8噸,排放二氧化碳46.4噸。「風光互補與淡化海水原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項目,我們將二者融合,自主產電產水。在海島地區,只要有風有陽光,設備就能落地生根。」

    在豐海技術研發中心,海水蓄水池、風機、光伏發電板、貨櫃……這套設備與安裝在三沙的規格一樣。海水經過平流沉澱沙濾,進入蓄水池,成為海淡車間原料水,再通過三層反滲透處理變為純淨水。另一頭,風和光共同發力,構成一個微網變電所,為海淡車間生產供電。

    「任何海淡設備都需要晝夜穩定運行,但自然界的風和光都極不穩定。要將這種不穩定變成穩定輸出,並達到供需最佳匹配,這是相當困難的。」每攻克一個技術難關,許衛國都欣慰不已。最初,他們用柴油機做備用電源,需四臺控制貨櫃,現在甩掉柴油機,全靠「黑啟動」。「下一步,要讓設備更加優化,同時上馬光熱太陽能海淡項目。」

    擰開一瓶「海露」純淨水,口感清冽,喝不出海水的苦鹹味。在不缺水的大豐,真有必要生產「海淡水」?「海露」純淨水能否被市場接受?「賣水更是賣理念。『海淡水』改變的不僅是制水途徑,更是傳統飲水習慣。」豐海公司企劃部經理竇曉暉解釋,「海露」上市前兩年由政府推動,後來進高鐵、上飛機、入超市。去年,「海露」銷售額超1000萬元。

    「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但高在示範宣傳上。」 竇曉暉說。中國人均淡水佔有量排世界第109位,是12個嚴重貧水國之一,全國657個城市有300多個缺水。江蘇不缺水,但缺少乾淨的飲用水。「海露」經世界認證檢測排名前三的瑞士SGS集團檢測,達到歐盟和新加坡的生活飲用水標準。

    尋出路,產業面臨諸多挑戰

    新能源淡化海水作為海洋經濟創新示範項目,豐海是全國唯一一家。

    「全國大小海島上萬個,對新能源淡化海水有需求,但這塊獨享的蛋糕吃起來很難,成本高是主要原因。」許衛國說。購買一套日出水100噸的設備需1000多萬元,而缺水地大都經濟欠發達,如果不是「口渴」得坐不住,鮮有政府願意投入。另外,理念轉變需要時間。海島用柴油機發電淡化海水,能耗高,運費大,時間長還帶來汙染問題,但如果把運營時間拉長20年以上,其經濟成本並不比一次性投資新能源海淡設備來得划算。

    豐海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杭軍兵更看好海外市場:模里西斯派人來看過,斯裡蘭卡循著豐海網站找過來,萬那杜等太平洋島國也來考察,均表示「特別需要」。沙特對新能源海淡技術高度認可,且青睞萬噸級。

    「豐海把『海露』作為副產品,把技術和設備作為最大賣點,可以說找準了贏利模式。我國海水淡化下一步的科研方向是加大力度重點降低物耗和能耗,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只要不斷創新突破,海淡產業才能迎來新藍海。」省海洋與漁業局科教處處長石紀章直言,我國海淡工程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山東等地,但都是單獨做,沒有和新能源結合起來。「在江蘇,不要說通過風電微網,就淡化海水這一項形成產業化規模的,目前也僅有豐海一家。」

    「目前,國家對光伏項目有補貼政策,但對海淡項目的扶持很難找到。」杭軍兵呼籲,新能源海淡產業要發展,還期待國家出臺更多利好政策,特別是對淡化海水上下遊關係、產業鏈上各種水的處理。一方面,產出的「海淡水」要有出路,除了灌裝為純淨水,能不能應用到市政管網?另一方面,淡化海水產生的濃鹽水沒地方去。在國外,濃鹽水稀釋後排海,或者直排大海。在我國,要求把濃鹽水送汙水處理廠處理,或是曬鹽,前者企業需要付出高成本,後者因受制於土地、資金以及複雜的工藝而難以實現,這些都成為產業發展亟需破除的瓶頸。(卞小燕)

來源: 新華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放個貨櫃 「喝」海水「吐」淡水
    放個貨櫃 「喝」海水「吐」淡水2017-08-18 14:45 來源: 科技日報 海南三沙市設市五周年之際,《新聞聯播》報導了三沙5年來的大變化。「(現在)用水也沒問題了,以前都是有點水吃,洗澡都很難的。」三沙市趙述島居民李珠玉接受採訪時說。李珠玉喝到的水,是海水淡化出來的。
  • 三沙建市一周年 市長:目前移民三沙並不現實
    目前趙述島、晉卿島、永興島均有海水淡化設備,同時還計劃在永興島上再引進一臺日供能達1000噸的海水淡化設備,居民可以用淡水洗澡了。 南方日報 海南日報三沙特派報導組 南方日報記者 張婧 梁文悅 張學斌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在永興島正式掛牌成立。
  • 可以喝的海水—海露進駐2017中國網際網路大會
    由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舉辦的2017中國網際網路大會將於7月11至1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江蘇豐海新能源淡化海水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利用新能源淡化海水的科技示範企業,不斷與時俱進,時刻關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積極參與本次活動。
  • 三沙設市逾四年:昔日荒島荒灘變成海上江南(圖)
    有數字為證:三沙先後在島礁種植椰子樹、木麻黃、草海桐等200萬株,成活率達80%以上,趙述島自然繁殖的海龜已達152窩。海更藍、島更綠的背後,三沙克服了無數困難:颱風的考驗、土壤的貧瘠、淡水的缺乏、運輸的不便、人員的缺少、高溫高鹽的環境……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 新能源海水淡化:或可解決未來缺水難題
    江蘇豐海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經理王福家帶著自家產品—— 海洋純淨水參與了這場盛會。  作為大會的唯一指定用水,海露飲用純淨水區別於其他品牌飲用水,是利用世界先進的新能源海淡技術生產出的高端飲用水。在採訪中,王福家告訴記者,「海水淡化是高能耗產業,豐海公司致力於利用新能源進行海水淡化生產的智能微電網海水淡化成套設備的研發和製造以及工程總承包」。
  • 媒體:北京市民有望喝上「海水淡化」飲用水
    > 北京市民有望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基礎設施共享項目之一的曹妃甸海水淡化進京項目,喝上「海水淡化」飲用水。
  • 青島建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 市民將喝淡化海水
    原標題: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青島建成 青島市民即將喝上淡化海水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現場。記者 曹思揚 攝  青島6月26日訊(記者 曹思揚) 26日,記者從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獲悉,青島已建成的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流進市民家中,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2015年每天可淡化海水數量翻番,達到20萬噸。
  • 海水淡化將成水處理領域新藍海?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顧名思義,海水淡化即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也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被認為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方法。據相關統計,目前世界上有十多個國家的一百多個科研機構在進行著海水淡化的研究。而在我國,近些年海水淡化行業基本處於不溫不火、風平浪靜的狀況。
  • 新能源海水淡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第十六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江蘇豐海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經理王福家認為,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索取淡水已成為現代社會的當務之急。對緩解我國沿海缺水地區和海島水資源短缺狀況,優化用水結構,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 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建成 市民將喝上淡化海水(圖)
    本報記者 曹思揚 攝   齊魯晚報青島6月26日訊(記者 曹思揚) 26日,記者從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獲悉,青島已建成的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流進市民家中,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2015年每天可淡化海水數量翻番,達到20萬噸。
  • 廈門研究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未來有望喝上淡化水
    11月10日對缺水型城市廈門來說,怎樣儲備儘可能多的淡水資源,一直是市民關注的話題。
  • 你喝的純淨水是「海水」 海水淡化技術將在天津市普及
    記者昨天從城市節水辦獲悉,本市目前每天可以生產海水淡化水16000噸,還有一部分被製成純淨水。近期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普及這項技術。
  • 鹽城大豐新能源海水淡化多元突破拉長產業鏈
    江蘇豐海新能源淡化海水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許衛國一直堅守在現場,他告訴記者,再過不久,一套由豐海公司生產的能源「零消耗」海水淡化技術設備將由大豐港出口至海南省三沙市。豐海公司的海水淡化集成系統設計越發「智慧」,在智能微網控制中心的優化調度管理下,可通過永磁直驅風電機組、太陽能光伏電板等新能源為海水淡化裝置供電。該套設備能在孤島模式下,在方圓幾十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形成獨立供電的微網系統。
  • 「海葡萄」開闢規模化國產「藍海」
    但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海葡萄不再需要大量進口,普通消費者也能在餐桌上吃到國產的海葡萄。&nbsp&nbsp&nbsp&nbsp近日,一批2500公斤產自北海海洋產業科技園的純海水養殖「海葡萄」空運至浙江杭州,被當地客商訂購一空。
  • 神華集團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進程
    在神華集團國華電力滄州電廠(簡稱國華滄電),我們喝到的純淨水並沒有特別的味道。   但「海露」這個名字顯示了她的與眾不同。「引來海水釀甘露」,來自渤海灣的海水,由黃驊港的港池經由兩根直徑0.8米的取水管道,被送入淡化裝置進行淡化處理,每天可生產出3.25萬噸淡水。
  • 建設成就碩果纍纍 2016三沙熱點新聞
    我們看到,過去一年裡,三沙政權建設縱深拓展;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三沙海更藍,島更綠,景更美……  三沙市委書記、市長肖傑表示,新的一年,三沙將探索發展三沙特色經濟和文化,爭創生態循環、資源節約、島礁風格、軍民融合發展典範,再創三沙維權建設發展的新輝煌,朝著把三沙建設成為「維權戰略重地、資源開發重要平臺、海洋經濟試驗區、海洋生態環保示範區、區域開放先導區」的目標邁進!
  • 海南三沙「增綠護藍」
    新華社海口7月22日電(記者嚴鈺景 羅江)一個個被蔥蘢綠色覆蓋的島礁星羅棋布地點綴在南海上,這是中國最南端的海上城市——三沙市。設市7年來,三沙堅定生態環保優先,堅持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島更綠了,海更藍了,人與自然、城市與海洋和諧共處。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優美環境 | 新一代海水淡化機開創者,海水淡化的專家
    我們都知道,海水淡化是人類追求了幾百年的夢想,古代就有從海水中去除鹽分的故事和傳奇,英國王室就曾懸賞徵求經濟合算的海水淡化方法。海水淡化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始於乾旱的中東地區,但並不局限於該地區。隨著科學新技術材料的不斷出現,我國科學家分析總結國內外設備的優缺點,新一代海水淡化機在中國誕生了。除卻大型的工廠海水淡化機,小型家用、船用海水淡化機應運而生。
  • 風雨中踏訪三沙甘泉島:國旗在這裡升起
    風浪中小艇費力貼近大船,發出「砰砰」的撞擊聲,乘客順著梯子下船必須要等小船在浪尖上,兩船距離最短時再跳,下面的人要緊緊抱住,以防在船隻中間落海,發生危險。  陰鬱的天空下著大雨,強勁的海風吹起大浪,衝鋒舟裝載好補給物資向小島駛去。坐在小艇上四顧茫茫,眼前能見度不及十米,目之所及大雨把鐵青色的海天連為一體,灰色的海浪怒吼著撲過來,凌厲的雨點不斷地在臉上拍打,原本還說笑的小艇上默然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