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葡萄」開闢規模化國產「藍海」2016-08-24 08:1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科學報 瀏覽量: 4695 次 我要評論
    作為一種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用海藻,「海葡萄」主要產自東南亞國家和日本,國內僅有少數地方有養殖。但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海葡萄不再需要大量進口,普通消費者也能在餐桌上吃到國產的海葡萄。
    近日,一批2500公斤產自北海海洋產業科技園的純海水養殖「海葡萄」空運至浙江杭州,被當地客商訂購一空。
    這看似平常的新聞,其背後卻有特殊的意義。作為一種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用海藻,「海葡萄」主要產自東南亞國家和日本,國內僅有少數地方有少量養殖。
   但隨著海葡萄規模化人工養殖技術的研發和成熟,國內海葡萄的規模養殖也成為了現實。廣西北海海洋科技園裡的海葡萄就在今年3月試產成功,此前,海南省昌江縣人工養殖的海葡萄也獲得了高產。
    換言之,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海葡萄不再需要大量進口,普通消費者也能在餐桌到吃上國產的海葡萄。
    在海葡萄國產的背後,記者了解到,一支技術力量——海南大學海洋學院的技術團隊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海葡萄規模化人工養殖的相關問題採訪了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方再光。
    綠色魚子醬
    海葡萄,其實是一種生長於藍色海洋之中的長莖葡萄蕨藻。顧名思義,之所以得名「海葡萄」,是因其外觀渾圓飽滿、翠綠清亮,一顆顆緊密排列,如一串串晶瑩的葡萄。
    雖然提起海葡萄,大多人還在好奇它是什麼,但是,現有研究已證實,海葡萄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是一種綠色健康的食用海產品。記者了解到,長莖葡萄蕨藻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澳大利亞北部等熱帶太平洋沿岸,馬爾地夫群島、阿拉伯海等熱帶印度洋海域以及日本衝繩。其中,日本衝繩是目前全世界海葡萄產量最大的地區,年銷量約600噸左右。
    方再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海葡萄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食材,在日本,海葡萄甚至被稱為「長壽菜」,「因其富含大量的胺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多糖體、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
   除了豐富的營養價值之外,海葡萄的口感十分脆爽,有評價說其「咬起來會有噗滋噗滋的聲音」,因其渾圓的外觀和迸裂的口感頗似魚子,因而也被稱為植物中的「綠色魚子醬」。
    作為餐桌上的一道珍饈美饌,海葡萄在市場上售價不菲。比如,日本衝繩優等品的海葡萄半公斤售價可達千元,我國海葡萄的市場售價約250~300元/公斤。
    可以說,海葡萄是一種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但是,由於海葡萄養殖對海水、光照、溫度等環境要求高,我國僅有少數地方有少量養殖,國內市場上的絕大多數海葡萄依靠進口。「國內的海葡萄大部分從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進口,價格相對便宜,但是質量不穩定,供貨也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方再光說。
    海葡萄綠色養殖
    進口海葡萄質量不穩定無疑增加了隱形的成本。一位從事水產生意的朋友曾告訴方再光,進口的海葡萄「買四斤才能挑一斤」,換言之,因品質極其不穩定,挑選一串優質的海葡萄要付出4倍的成本。
    如何在國內實現海葡萄的規模化養殖?如何保證海葡萄的品質?如何在保證品質的同時降低成本?4年前,方再光帶領研究團隊開始了對海葡萄及其養殖技術的研究。
    據悉,海葡萄的人工養殖起源於日本衝繩。1985年,日本就開始了海葡萄的海上人工繁殖,1989年又開始在陸地溫室內結合海洋深層水進行養殖。
    「在溫室養殖可以實現溫度、光照等的智能化控制,但是成本非常高。」方再光說,如果養殖成本居高不下,那麼市場售價也不會降低,海葡萄依然「高端」,無法在更多的消費人群中推廣。
    方再光及其研究團隊沒有選擇這樣的方向,他們轉而將目光投向了靜水養殖。「海葡萄的養殖對養殖海水要求很高,由於有機、無機氮、磷元素的增加,海岸帶水質惡化比較嚴重,單胞藻類、浮遊生物、附著生物會大量暴發。」方再光告訴記者。
    例如單胞藻類,在沒有達到一定密度之前,肉眼無法看出來,如果沒有防治措施,在海葡萄養殖20天左右之後,單胞藻類就會開始附著在海葡萄的表面,嚴重影響海葡萄的外觀,「外面就像附著了一層汙泥,品相不好,吃起來也不方便。」
    方再光及其研究團隊根據海葡萄生長對無機鹽的需求,採取了適當補充海水的方式,讓海葡萄的生長周期在50~60天;同時,為了防治單胞藻等生物,採用了純生物學的方式來預防。「我們完全沒有採用化學藥劑來『殺』,而是採用純生物防治方法。可以說,採用這種技術養殖既保證了海葡萄外觀上的潔淨,也確保了產品的綠色安全」。
    今年年初,方再光及其研究團隊與海南省昌江縣合作的海葡萄規模化人工養殖項目通過了驗收。經測算,利用海葡萄規模化人工養殖技術,實現了每平方米23.5公斤的產量。
    養殖品種的「藍海」
    今年3月,廣西精工海洋科技公司的海葡萄試種成功,成為了國內首家海葡萄食品級生產的企業。該公司與海南大學的研究團隊從3年前就開始進行合作。
    方再光向記者透露,海葡萄在廣西、海南試種成功的消息公布以來,有很多企業伸出了合作的橄欖枝。
    「海葡萄市場售價很高,而海葡萄在海南、廣西等地一年至少可生產4次,年適宜養殖次數多、數量高、養殖成本更低。」方再光表示,「我們的優勢是投入不高,風險較低,有成本優勢,市場競爭力較強。」
    目前,受飼料價格上漲、行情低迷等多種因素影響,水產養殖風險較大。當魚蝦貝等傳統水產品養殖日漸薄利,海葡萄這一高價值的經濟作物為養殖戶們打開了一片「藍海」。
    記者了解到,由於僅依靠海水和陽光,海葡萄就能成功養殖,因而海南三沙市著眼於三沙天然優質的海水,加強與海南大學的涉海科研合作,有意引進海葡萄規模化人工養殖技術,在三沙適度發展海葡萄的人工養殖,進而將海葡萄打造成三沙特色熱帶海洋旅遊產品,這一消息也得到了方再光的證實。「三沙市土地資源非常有限,蔬菜補給主要依靠陸地運送,如果在三沙推廣養殖海葡萄,可有效緩解三沙軍民與遊客對食用蔬菜的緊迫需求。」方再光說,三沙的水質條件非常好,也特別適合海葡萄的養殖。
    「對於養殖業者來說,他們非常希望有一種市場價格好,抗風險能力強的新型養殖品種。」方再光說,海葡萄或將是下一個這樣的品種。但是,他也表示,應該警惕一窩蜂地亂入,「我想最開始規模還是不宜太大,應該做成一個高品質的產品和一個健康的產業。」
    《中國科學報》 (2016-08-24 第6版 科研)
資訊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