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2020-12-04 新華網山東頻道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守勇 楊文

  ◇山東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1%左右,人均佔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6;正常年份,黃河水、長江水佔全省總供水量40%左右;2014年以來青島市對黃河水、長江水的依賴程度高達95%以上

  ◇在考慮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2.77億噸和黃河水調水指標4.22億噸情況下,預計全省在平水年和枯水年用水缺口仍將達3.7億噸和7.4億噸

  ◇相比自來水,海水淡化水在工業應用上成本優勢明顯,據測算用戶企業用水成本降低了30%~40%

 

  人口、耕地和經濟總量分別佔全國的7%、6%、9%左右的山東,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1%左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6,屬極度缺水地區。

  根據相關機構測算,在考慮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2.77億噸和黃河水調水指標4.22億噸情況下,全省在平水年和枯水年用水缺口預計仍將達3.7億噸和7.4億噸。

  作為補水之策,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將海水淡化作為增量水源,實施了一批海水淡化項目,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7.6萬噸/日,居全國首位,緩解了沿海新城區和工業區用水之急。

  以山東為例,目前的海水淡化水僅能彌補大約1/3的用水缺口。向海洋要水,還有巨大的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海水淡化仍存諸多制約因素,應從政策、水價、技術等方面統籌綜合發力,加快產業發展,推動陸海統籌、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水資源緊缺亟需尋求增量

  山東水資源緊缺,主要體現為客水依賴程度高,沿海地區尤甚。正常年份,黃河水、長江水佔全省總供水量40%左右,東營、濱州等市黃河水供水量佔到70%以上。乾旱年份,全省更加依賴長江水、黃河水。2014年以來青島市對黃河水、長江水的依賴程度高達95%以上。

  近年來,連澇、連旱、旱澇急轉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山東全年降水量的3/4集中在汛期特別是7、8月份,過度集中給水資源利用帶來巨大難題。

  2013年以來,青島、濰坊、煙臺、威海四市連續3年遭遇嚴重乾旱,年平均降雨較歷年同期偏少30%以上,青島市23座大中型水庫蓄水不足,濰坊市7座大中型水庫乾涸、5座大中型水庫蓄水低於死水位,煙臺、威海大中型水庫蓄水較歷年同期偏少50%以上。2017年汛期普降大雨後,濰坊、威海兩市主要水源地峽山水庫、米山水庫蓄水雖有增加,但仍較歷年同期偏少50%,城鄉供水嚴重不足。

  淡化海水是眾多沿海缺水地區的重要應對策略。截至2018年底,全球海水淡化規模達1.23億立方米/日,解決了3億多人的用水問題。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新加坡等缺水國家均將海水淡化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

  山東省海洋局原局長宋繼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山東近年來積極探索將海水淡化作為重點產業培育發展,科學布局。計劃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產能突破100萬噸/日。這樣,基本能補充平水年的用水缺口。

  海水淡化為城市解渴

  作為海洋大省,山東在破解水資源剛性約束,培育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方面,採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政府財政適度補助,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快速發展。電力成本約佔海水淡化運營成本的40%。山東物價部門積極支持,給予相關海水淡化企業電價優惠,按居民生活用電類的非居民用戶標準執行。企業按日產10萬立方米計算,全年可省近2000萬元。

  二是推動工業企業點對點直供海淡水步入常態化。2018年,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廠鋪設專用管道進行淡化水直供。2019年全年供水量達2122萬噸,日最高供水量8.3萬噸。

  青島水務海水淡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所新說,由於海水淡化價格採取工業領域海水淡化水供需雙方定價方式,既為用水企業降低了成本,也促進了海水淡化廠效益提升,實現了企業間互利共贏。

  三是促進海水淡化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初步建立涵蓋科技研發、裝備製造、工程建設、投資運營等全產業鏈的海水淡化產業體系。青島水務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採用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的「超濾+反滲透」海水淡化雙膜法先進工藝,主要技術和設備實現國產化,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確立為「反滲透膜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及應用示範項目」。

  通過採用新技術和新上馬項目國產化率不斷提高,近十年山東省海水淡化的制水成本降低了30%。監測表明,海水淡化水的水質優於106項飲用水水質標準,確保了淡化水質安全可靠。

  山東沿海還積極探索將市政供水作為海水淡化主要應用領域,使海水淡化成為供水調峰調壓的主要來源。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7個。從地域來看,青島市的海水淡化產能佔全省65%;從用水結構來看,沿海工業園區用水佔淡化海水總量的69%。

  海水淡化產業需綜合發力

  業內人士指出,在我國海水淡化產業所面臨的多重製約因素中,技術並不是阻礙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產業發展來看,主要存在兩大掣肘:

  很多地方沒有將海水淡化作為水資源戰略增量來布局,對企業支持力度較弱。

  海水淡化水沒有納入常規化政府補貼定價的水價體系,在價格上與自來水比處於劣勢,價格仍然較高,制約了大規模應用。

  但在一些工業應用領域,業內人士指出,海水淡化水已有明顯成本優勢。張所新對記者表示,一些用水大戶,如熱電企業、石化企業等,用水需要對自來水進行再處理,制水成本較高;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改造和節約挖潛,海水淡化水成本明顯降低。據測算,與使用自來水相比,企業使用淡化海水用水成本降低了30%~40%。

  一些專家建議,綜合施策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首先是把淡化海水納入戰略水資源規劃範疇,為淡化海水規模化使用提供法律依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永福說,可在有條件的省市通過立法確定淡化海水戰略水資源地位。根據我國水法有關規定,借鑑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做法,鼓勵有條件省市率先地方立法,出臺法律扶持政策。

  二是建立完善海水淡化的公益性政策體系,推動淡化海水接入市政管網。借鑑以色列、新加坡、科威特等國經驗,建立完善的海水淡化市政公益性政策體系,納入沿海地區水資源統一配置體系,統一納入供水管網。目前,山東正在實施的有居民海島通過海水淡化實現「島島通淡水」項目,為海島海防提供了淡水資源戰略保障。

  三是針對海水淡化關鍵技術、設備國內相關發展水平仍與國外存在一定技術差距,推動協同創新打造科技研發平臺。記者了解到,目前,海水淡化廠建設及運營除能量回收裝置的核心技術及設備仍處於攻關階段,其他設備及反滲透膜等耗材均已實現國產化。

  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學理建議,建立海水淡化核心技術和工藝研發中心,鼓勵高校院所、水務集團、用水企業聯合攻關,開發關鍵材料、裝備和技術,在典型企業、臨海工業園區和濱海社區創建示範應用基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完)

  

相關焦點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對資源豐富的海水加以開發和利用,使之變成淡水,一直是多國探索的方向,海水淡化則成為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等內陸國家淡水的重要來源,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人口增長、材料科學的進步等因素,海水淡化利用將在人類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 新能源海水淡化:或可解決未來缺水難題
    在採訪中,王福家告訴記者,「海水淡化是高能耗產業,豐海公司致力於利用新能源進行海水淡化生產的智能微電網海水淡化成套設備的研發和製造以及工程總承包」。  2014年年初,豐海公司建成了世界上首臺套採用單臺兆瓦級大容量風電機組搭配小容量的儲能系統,並採用先進的控制技術,搭建了智能微電網供電系統為海水淡化系統供電,這套系統孤網運行,不依賴於電網電力,節能環保。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從三個層面推進規模化應用《規劃》重點從沿海嚴重缺水城市、離岸海島地區和產業園區3個層面推進海水淡化的規模化應用,解決「十三五」期間沿海地區日益緊張的淡水資源危機問題。一是在沿海嚴重缺水城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設區域大型海水淡化民生保障工程及配套管網。開展試點示範,探索海水淡化水進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網的模式及投資、運營和管理機制,增強沿海城市供水保障能力,開展海水利用示範城市創建工作。
  • 海水淡化能否替代「南水北調」?(圖)
    本報記者 李伯牙 北京報導  南水北調通水在即,然而這10億方水能解決北京的缺水問題嗎,海水淡化為什麼不能替代南水北調工程,應該如何用好南水北調來水?  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劉昌明看來,雖然南水北調能為北京乃至京津冀的缺水解決大問題,但隨著經濟、城市和人口的擴張,長遠看還是缺水。而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手段受限較多,無法與淡水調水相比較,但調水也並非一勞永逸,最根本是節約用水,不能水調多了就多用。  調水有限,節水優先  《21世紀》:南水北調馬上通水,對京津冀這個地區有什麼意義?
  • 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
    閱讀提示  缺水,一直困擾著我國多個地方。今年夏天,一些「口渴」的沿海城市坐不住了。於是,像往年大旱季節一樣,位於天津的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又迎來了眾多前來「討教」海水淡化技術的調研隊伍。可接下來,一如過往,此次的海水淡化諮詢多數沒了下文。「一下雨,就不急了;或者,一問成本,就為難了」。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本報記者 王延斌「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三沙漁民喝上江蘇海淡水 淡化海水將成新藍海
    沙灘上,風機高聳,光伏電板如大塊藍色鏡片……打開手機裡這張攝自南海三沙某島礁的照片,江蘇豐海新能源淡化海水發展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王福家一臉自豪:「風光互補微網設備立起來,海島漁民終於解了渴。」    這是我國首臺套新能源淡化海水設備在國內的實地應用。4月20日,該島新能源「海淡水」經過海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各項指標均達標。
  • 特殊材料助力海水淡化,助力城市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71%的地球被水覆蓋,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不缺水。事實上,可供人們直接使用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僅佔地球總水量的2.53%。為此,水資源利用研究有兩個方向: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淡水資源,保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將豐富的海水或鹹水資源轉化為可利用的淡水資源?  至於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所涉及的領域知識並不像想像的那麼複雜,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水資源的保護上。
  • 海水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國家《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80-10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對解決沿海地區缺水問題的貢獻率達到16-24%,實施較大規模(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和循環冷卻等產業化示範工程,創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和產業化基地,海水利用產業國產化率達60%以上,使海水淡化水基本能與自來水相競爭,並成為可為缺水城市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的重要水源。
  • 山東大手筆布局海水淡化,青島被委以重任!
    但山東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問題,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或許才是具有可持續性的戰略,擁有3345公里海岸線的山東有著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天然優勢,如何將豐富的海水資源轉化為極度緊缺的淡水資源,補齊發展的短板,成為當務之急。與此同時,對於海水淡化產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青島來說,大力發展海水淡化不僅有利於青島緩解缺水的現狀,更有可能把海水淡化做成一個大產業,為全國探路,變短板為長板。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_新聞中心_中國網
    「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科學生活:海水淡化可以解決「水危機」嗎?
    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據調查顯示,目前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個為嚴重缺水城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等沿海省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更不足500立方米,屬極度缺水地區,再加上沿海項目對工業淡水需求的不斷增大,向海洋取水成為當前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最佳途徑。那麼,海水淡化主要有哪些方法?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發展如何?
  • 5年後從海裡舀水「喝」 島城要建9處海水淡化廠
    由於海水不能直接使用,青島雖靠海卻仍是相對缺水的城市之一。記者昨日從市發改委獲悉,為改變這一局面,他們組織編制的《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日前經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討論通過,正式發布實施。《規劃》定出目標:5年市內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20萬立方米/日,並在濱海地帶規劃建設9處海水淡化廠。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新能源海水淡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水利部資料顯示,全國六百多個城市中,有四百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  在第十六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江蘇豐海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經理王福家認為,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索取淡水已成為現代社會的當務之急。對緩解我國沿海缺水地區和海島水資源短缺狀況,優化用水結構,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國海水淡化工程:水質已達標 成本是瓶頸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曲冰:海水淡化利用應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400多個缺水,108個嚴重缺水。  曲冰: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正常年份的缺水量約為400億立方米,在全國66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108個嚴重缺水。從全球範圍來看,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7500立方米,而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210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值的28%左右。我國水資源不僅總量不夠,而且地區分布不均衡。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中國用全球7%的水資源養活了佔全球21%的人口,據有關部門預測,中國缺水的高峰將在2030年出現,那時人口將達到16億,全國實際可利用水資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資源開發難度極大,若不採取有效措施,屆時因缺水造成的損失將更加巨大。
  • 山東海水淡化應用全國領先
    在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中,青島市被確定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和產業化基地。《規劃》提出,青島市2010年海水淡化規模要達到日產18萬立方米~20萬立方米,到2020年達到日產35萬立方米~40萬立方米;201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15億立方米/年,到2020年達到25億立方米/年。
  • 海水淡化:無奈的選擇
    自2000年以來,全球海水淡化產量增長了三倍:全球有16000家工廠成立並運行,隨著技術的發展,工廠數量有望繼續增加。例如,卡爾斯巴德已經配備了最新技術的商用薄膜和先進的壓力恢復系統,但工廠的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仍高居不下。  事實上,海水淡化的成本十分高昂。根據實地情況,每英畝-英尺水(兩個美國五口之家的每年用水量)的售價在1000美元至2500美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