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能否替代「南水北調」?(圖)

2020-12-06 搜狐網

本報記者 李伯牙 北京報導

  南水北調通水在即,然而這10億方水能解決北京的缺水問題嗎,海水淡化為什麼不能替代南水北調工程,應該如何用好南水北調來水?

  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劉昌明看來,雖然南水北調能為北京乃至京津冀的缺水解決大問題,但隨著經濟、城市和人口的擴張,長遠看還是缺水。而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手段受限較多,無法與淡水調水相比較,但調水也並非一勞永逸,最根本是節約用水,不能水調多了就多用。

  調水有限,節水優先

  《21世紀》:南水北調馬上通水,對京津冀這個地區有什麼意義?

  劉昌明:全國範圍看,京津冀是中國真正最缺水的地方,中線工程調10億方清潔水,能解決大問題。北京這些年用水量平均在35億方左右,相當一部分是靠超採地下水。地下水是有年齡的,華北平原靠近海濱的地下水有3萬年,短短幾十年超採的地下水是不能很快恢復的。長期超採,會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生態不可持續。

  南水北調的水是有限的,但是經濟、城市、生活用水的規模是不斷擴大的。按原來的規劃,目前北京的人口應該是1600萬,實際上現在已經突破2000萬了。北京在中水回用方面,現在是全國領先,每年能達到8億方。這可以緩解缺水問題,而且可以解決汙水處理問題。南水北調通水後,能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地下水下降和生態惡化。

  生態文明建設是總的方針,北京生態環境能不能可持續,就在於如何發揮南水北調綜合效益。原來的方針是「三先三後」,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所以還是要首先抓「先節水後調水」,這既能解決缺水問題,也能減少排汙、降低能耗、減少成本,一箭多雕。

  《21世紀》:有人拿海水淡化與「南水北調」比較,認為沒有必要調水。

  劉昌明:水的利用包括兩種對象,一種是常規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液態水,也叫藍水;另一種是非常規水源,以其他分子態存在的水,也叫綠水—比如空氣裡的水分子,可以凝結成降水降下來。

  海水是非常規水資源的一種,使用分為直接使用和脫鹽。直接使用主要是做冷卻水和衝洗水—比如香港的抽水馬桶,很多是用海水衝的;脫鹽就是海水淡化,成本是很大問題,原來能做到1美元,現在可以做到0.5美元,也就是3塊多錢,中國最低能做到4塊多。但是,海水淡化有局限性:第一,分布在海邊;第二,淡化後缺少礦物質,長期飲用不利於健康;第三,成本較高;第四,輸水工程量太大,造價太高。所以,海水淡化只能作為非常規水資源,它與南水北調調水不一樣,調水是淡水,沒有脫鹽問題。南水北調儘管可能調來的水成本在五六塊錢,但工程建設是一次性的,後期主要是運維費用;而且中線工程是自流的,不用太多電力,不像調東線要經過三個臺階,翻過黃河才自流到天津。

  避免二次汙染

  《21世紀》:南水北調成本能到多少?

  劉昌明:市場條件不變的話,當時規劃設計成本到北京五六塊,建成之後就剩運轉費了,包括管理、維修等費用,另外就是基礎水費、水資源費。

  《21世紀》:南水北調有個兩部制水價,很多人不清楚到底水價是多少。

  劉昌明:兩部制水價,基礎水價就是水資源費,另外還有運轉費,水廠要加工處理,增壓供水,這都算在成本裡。

  《21世紀》:現在水汙染事件多發,南水北調如何保證水質?

  劉昌明:水汙染的防治方面,還是在總體改善,但局部不斷出現問題,因為發展不平衡。蘭州水汙染事件就是化工廠洩漏滲入到供水管裡,這不是常見的事情。

  南水北調東線防汙壓力比較重,中線走高,是自流的,東線走低,很容易產生周圍汙水滲漏等問題,以前說「汙水北調」就是指,如果東線不治理汙染就變成汙水北調了。現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了100多個縣的汙水廠防汙,還有很多汙染治理措施,包括南四湖的溼地治理,來水不乾淨的話進入溼地過濾,然後進入湖中。

  《21世紀》:南水北調原來總工程造價是1240億元,現在東、中線就到2400億元了,主要成本漲在哪方面?

  劉昌明:主要是移民賠償費用佔很大,移民人口數多,物價也在漲,中線修的渠道從湖北開始,經過河南、河北到北京、天津,渠線本身也佔地。

  《21世紀》:南水北調你最擔心的是什麼問題?

  劉昌明:最重要的是,南水北調水來了以後怎樣避免汙染,這包括二次汙染。新增加10億水之後,用在工業、生活等方面之後,就增加排放了。現在北京的汙水排放量中,城市生活佔2/3,工業佔1/3。

  怎樣具體落實「三先三後」原則,怎樣保證水的高效利用和避免二次汙染,這是主要問題。南水北調增加10億方水之後,要考慮怎麼安排,哪些補充地下水,哪些供應生活。北京有些地方浪費水很厲害,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不懂節約。我很擔心的是,浪費水資源,水多就多用了,儘管暫時可能不缺水,但長期看這個地方還是缺水,因為人口還在增長。(編輯 劉玉海)

  作者:李伯牙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導》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4-06/16/content_101922.htm?div=-1 report 2505 本報記者李伯牙北京報導南水北調通水在即,然而這10億方水能解決北京的缺水問題嗎,海水淡化為什麼不能替代南水北調工程,應該如何用好南水北調來水?在中科院院士、中科

");}

相關焦點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新聞周刊記者 楊守勇 楊文  ◇山東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1%左右,人均佔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6;正常年份,黃河水、長江水佔全省總供水量40%左右;2014年以來青島市對黃河水、長江水的依賴程度高達95%以上  ◇在考慮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
  • 中國國海水淡化工程:水質已達標 成本是瓶頸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海水淡化連放利好大招 普及之路還有多遠?
    水資源需求的不斷上漲和水環境治理的日益加強,讓淡化海水的推廣和應用已成必然趨勢。受限於用水總量的考核與環保監管趨嚴,多個沿海省市紛紛響應,眾多社會資本密切關注,發展多年卻一直未見起色的海水淡化產業能否「捲土重來」?   目前我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山東大手筆布局海水淡化,青島被委以重任!
    南水北調、引黃濟青等跨流域調水工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山東缺水問題。但山東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問題,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或許才是具有可持續性的戰略,擁有3345公里海岸線的山東有著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天然優勢,如何將豐富的海水資源轉化為極度緊缺的淡水資源,補齊發展的短板,成為當務之急。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
    於是,像往年大旱季節一樣,位於天津的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又迎來了眾多前來「討教」海水淡化技術的調研隊伍。可接下來,一如過往,此次的海水淡化諮詢多數沒了下文。「一下雨,就不急了;或者,一問成本,就為難了」。類似的情況,海水淡化專家們遇到過多次,如今,已習以為常。  時冷時熱,冷多熱少,是當前我國海水淡化步履蹣跚的真實處境。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海水淡化發展現狀分析
    海水淡化(又稱海水脫鹽)是分離海水中鹽和水的過程。從海水中取出水,或除去海水中的鹽,都可以達到淡化目的。海水淡化的方法,基本上也分為這兩大類。其中得到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是反滲透法、電滲析法和蒸餾法。
  • 5年後從海裡舀水「喝」 島城要建9處海水淡化廠
    由於海水不能直接使用,青島雖靠海卻仍是相對缺水的城市之一。記者昨日從市發改委獲悉,為改變這一局面,他們組織編制的《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日前經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討論通過,正式發布實施。《規劃》定出目標:5年市內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20萬立方米/日,並在濱海地帶規劃建設9處海水淡化廠。
  • 渤海新區海水淡化列入全國試點名單
    對於渤海新區來說,淡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個發展瓶頸問題,海水淡化產業是渤海新區解決淡水資源短缺、保證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國華滄東電廠的海水淡化項目已建成投產,並實現對外供水。到今年年底,國華滄東電廠的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每天5.75萬噸。挪威阿科凌公司已經與新區達成框架協議,將參照國華滄東電廠的標準建設海水淡化裝置,生產規模初步規劃為每天10萬噸。
  • 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建成 市民將喝上淡化海水(圖)
    本報記者 曹思揚 攝   齊魯晚報青島6月26日訊(記者 曹思揚) 26日,記者從2013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獲悉,青島已建成的國內最大海水淡化項目將進入市政供水管網,流進市民家中,每天可淡化海水10萬噸。2015年每天可淡化海水數量翻番,達到20萬噸。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3 中國海水淡化的現狀自然資源部2019年12月30日發布《2018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截至2018 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2個,工程規模 1201741 噸/日(圖 1)。其中,2018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5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 12536噸/日,分布在浙江和廣東(圖 2),主要用於海島生活用水和沿海城市工業用水。
  • 海南地熱能海水淡化可行性探討
    本文基於海南水資源和地熱資源分布情況,對地熱能海水淡化作經濟和技術可行性探討,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地熱能海水淡化的相關建議。1 中深層地熱能梯級利用系統優化分析海南降雨量空間分布不均(圖1),島中部及東北部雨量多,西南部雨量少,降水量年際變化大,豐水年和枯水年相差可達數倍。
  • 未來海水或能迅速淡化成飲用水(圖)
    未來海水或能迅速淡化成飲用水(圖)   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面對如此巨大的水資源儲量,科學家們也動過腦筋——因為濃度過高以及雜質不少,海水無法被直接利用。但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一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薄膜快速篩選離子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其具有精密快速篩選離子的性能。這一成果有望在海水淡化領域獲得應用。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蒸餾塔佔地612平方米,與1560年突尼西亞陸基海水淡化廠和1872年智利出現的世界上第一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隸屬同原理基礎蒸餾海水淡化項目。1997年,我國第一套500m³/d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在浙江舟山嵊山縣投產建成,開創了國內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歷史先河。2000年,河北滄州建設18000m3/d反滲透苦鹹水淡化廠。2003年,山東榮成建成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同年,河北黃燁發電廠引進20000m³/d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
  • 海水淡化膜的高效清洗方法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用於清潔海水淡化膜的可去除塗層。這種無毒塗層可以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替代品,替代用於清洗海水淡化反滲透系統的有害化學品。反滲透海水淡化過程是利用壓力將海水通過半透膜過濾,從而生產出新鮮的飲用水。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其應用
    海水淡化時,在海水一側施加大於海水滲透壓的外壓,則海水中的純水將反向滲透至淡水中,此即反滲透海水淡化原理(圖1) 。為了取得必要的淡化速率,實際操作壓力大於5.5MPa。反滲透法,通常又稱超過濾法,是1953年才開始採用的一種膜分離淡化法。該法是利用只允許溶劑透過、不允許溶質透過的半透膜,將海水與淡水分隔開的。
  • 曲冰:海水淡化利用應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曲冰:從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情況來看,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總產量已達6348萬噸/日,海水淡化已解決了約2億人的用水問題。2008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總投資額已達248億美元,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遞增,2015年預計將達到564億美元,特別是以色列和美國,更是將海水淡化產業列入國家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