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2020-12-03 瀟湘晨報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本報記者 王延斌

「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

「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

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由經濟日報社主辦、在山東煙臺舉行的這場高層次研討會,吸引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為代表的眾多專家參與。海洋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他們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沿海城市缺水,這並不是李琳梅一個人的觀點。中科院海洋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認為,淡水資源將制約生態、生產、生活。他說:「中國淡水資源量居世界第4,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海島是國家的海防前線,缺水情況更為嚴重。李琳梅表示,我國無淡水島的佔比數約91%,12個海島縣有11個重度缺水。

與會專家認為,海水淡化是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從安全性上講,海水淡化不受氣候、環境的影響,供水穩定、可靠、水質好且自主可控;同時,海水淡化產業鏈條長,可發展水產業、裝備製造業等,又可拓展應用於廢水處理、航天、醫藥等領域。

很多人關注海水淡化,聚焦在其造水成本上。

4年前,中國首個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建設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青島董家口10萬噸/日反滲透工程建成通水,其關鍵技術和設備實現國產化,打破長期以來海水淡化膜技術的國際壟斷。按照山東省海洋局對外透露的數據,其噸水總成本約4.25元,這一數據與國際水平持平。

將南水北調與海水淡化比較,李琳梅算了一筆帳: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南水北調出廠成本每噸水8.69元、8.52元、6.13元;海水淡化出廠成本是每噸4.5元—8元。相比之下,後者的優勢凸顯出來。

此外,在引用安全、排海影響、裝備腐蝕問題上,她認為,「海水淡化都不存在問題」。

在海水淡化產業上,山東正承擔起先行者使命。3個月前,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將統籌謀劃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

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認為,在國家層面上,還有一些瓶頸急需打通,比如「海水淡化暫未納入水資源配置體系和區域水資源規劃」。

李琳梅建議,擴大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同時發展自主裝備、打造優勢產業,並制定配套政策,引導產業發展。

【編輯:張奧林】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_新聞中心_中國網
    「55個沿海城市中,51個缺水。」「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好一部中國海水淡化發展史!
    為了解決全球日益嚴峻的水資源危機,海水淡化成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海水淡化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的發展歷程。目前,海水淡化政策體系逐步完善,自主技術基本成熟。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0多萬噸/日;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到1125億多噸。海水淡化水主要滿足沿海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企業的鍋爐、生產工藝用水。
  • 海水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國家《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80-10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對解決沿海地區缺水問題的貢獻率達到16-24%,實施較大規模(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和循環冷卻等產業化示範工程,創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和產業化基地,海水利用產業國產化率達60%以上,使海水淡化水基本能與自來水相競爭,並成為可為缺水城市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的重要水源。
  • 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
    今年夏天,一些「口渴」的沿海城市坐不住了。於是,像往年大旱季節一樣,位於天津的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又迎來了眾多前來「討教」海水淡化技術的調研隊伍。可接下來,一如過往,此次的海水淡化諮詢多數沒了下文。「一下雨,就不急了;或者,一問成本,就為難了」。類似的情況,海水淡化專家們遇到過多次,如今,已習以為常。  時冷時熱,冷多熱少,是當前我國海水淡化步履蹣跚的真實處境。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作為補水之策,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將海水淡化作為增量水源,實施了一批海水淡化項目,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7.6萬噸/日,居全國首位,緩解了沿海新城區和工業區用水之急。  以山東為例,目前的海水淡化水僅能彌補大約1/3的用水缺口。向海洋要水,還有巨大的空間。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其應用
    低溫多效蒸餾技術由於節能的因素,近年發展迅速,裝置的規模日益擴大,成本日益降低,主要發展趨勢為提高裝置單機造水能力,採用廉價材料降低工程造價,提高操作溫度,提高傳熱效率等。海水淡化: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產水規模為100.88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1個,千噸級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6個,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4個。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2016年12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共同出臺《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和「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推動海水利用技術應用於西部苦鹹水地區,促進海水利用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4萬噸/日以上。
  • 海水淡化行業前景分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全球海水淡化技術中反滲透佔總產能的65%,多級閃蒸佔21%,電去離子佔7%,電滲析佔3%,納濾佔2%,其他佔2%.下面進行海水淡化行業前景分析。,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
  • 海水淡化產能提升顯著 反滲透技術應用成熟,海水淡化,水處理-環保...
    海水淡化產業向好,大規模海水淡化廠推動了整體市場的增長。   近日,GWI聯手IDA發布全球脫鹽年鑑,梳理了全球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領域的項目開發商排名TOP 20——2009年到2020年,以及2019年到2020年,並得出了以上結論。
  • 優美環境 | 新一代海水淡化機開創者,海水淡化的專家
    我們都知道,海水淡化是人類追求了幾百年的夢想,古代就有從海水中去除鹽分的故事和傳奇,英國王室就曾懸賞徵求經濟合算的海水淡化方法。海水淡化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始於乾旱的中東地區,但並不局限於該地區。隨著科學新技術材料的不斷出現,我國科學家分析總結國內外設備的優缺點,新一代海水淡化機在中國誕生了。除卻大型的工廠海水淡化機,小型家用、船用海水淡化機應運而生。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蒸餾塔佔地612平方米,與1560年突尼西亞陸基海水淡化廠和1872年智利出現的世界上第一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隸屬同原理基礎蒸餾海水淡化項目。1997年,我國第一套500m³/d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在浙江舟山嵊山縣投產建成,開創了國內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歷史先河。2000年,河北滄州建設18000m3/d反滲透苦鹹水淡化廠。2003年,山東榮成建成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同年,河北黃燁發電廠引進20000m³/d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
  • 山東海水淡化應用全國領先
    前幾年,由於黃河客水來源不穩定,給全省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相應的壓力,這在膠東沿海地區尤為明顯,向海水淡化產業發力,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目前,山東省利用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問題已走在了全國前列。資料顯示,山東省海水淡化裝置日產淡水佔全國總量的50%多,設備裝置總量和技術水平也居全國前列。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全文|《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發布 去年新建海水淡化工程17個
    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科技部、財政部等相繼出臺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海水利用在產業綠色轉型、結構調整、工業節水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發展。大連、唐山、日照、舟山等沿海嚴重缺水城市和海島地區著力推進海水淡化在石化、核電、鋼鐵等行業應用。我國企業在承攬國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中取得突破。
  • 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市場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進行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海水對沿海缺乏淡水資源的國家和地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目前,全球已有150多個國家在開發及應用海水利用技術,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沿海和中西部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地下苦鹹水資源,海水淡化成為解決我國淡水緊缺的重要途徑。
  • 你喝的純淨水是「海水」 海水淡化技術將在天津市普及
    記者昨天從城市節水辦獲悉,本市目前每天可以生產海水淡化水16000噸,還有一部分被製成純淨水。近期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普及這項技術。
  • 權威發布丨山東實施五大行動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
    一是沿海工業園區「增水」行動堅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在沿海工業園區周邊建設海水淡化基地,計劃期內產能規模超過60萬噸/日,推進淡化海水進園區,為園區企業工業用水提供保障,減輕當地淡水供應壓力。
  • 海水淡化的國內外現狀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問題,進入20世紀後,海水淡化技術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得到了加速發展,70年代以來,更多的沿海國家由於水資源匱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產業化
  • 海水淡化施展「膜」法保障沿海居民用水穩定
    《2019-2024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表示,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