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東省利用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問題走在了全國前列。
海水淡化產業在經歷了初期的飛速發展和產業擴張之後,卻遭遇了「成本瓶頸」。
海水淡化亟需具體的扶持政策,資金投入也需轉向產業領域。
煙臺將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廠,清華大學和山東省日產淡水16萬噸核能海水淡化項目即將啟動,海水淡化技術在青島全面推進,華能威海電廠海水淡化工程、長島縣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向大海要水喝」有望實現——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山東省海水淡化利用的進程在不斷加快,繼續保持著「領頭羊」的角色。
山東省是一個工業大省,同時又是淡水資源較缺的省份之一,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平均佔有量的六分之一。前幾年,由於黃河客水來源不穩定,給全省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相應的壓力,這在膠東沿海地區尤為明顯,向海水淡化產業發力,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目前,山東省利用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問題已走在了全國前列。資料顯示,山東省海水淡化裝置日產淡水佔全國總量的50%多,設備裝置總量和技術水平也居全國前列。
榮成市石島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的投產,表明我國反滲透海水淡化的工程技術水平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青島市的海水淡化走在全國前列,在科技部、國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黃島發電廠近年與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合作,啟動了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生產出高標準的鍋爐用水和優質的純淨飲用水,邁出了「向大海要水喝」的堅實一步。黃島發電廠生產的瓶裝飲用水是海水淡化後的純淨水,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是我國首項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目前日產純淨水60噸,各項指標均通過生活飲用水、瓶裝飲用純淨水、飲用天然礦泉水等國家標準,氯化物、含鹽量等14項檢測項目全部合格。同時,黃島發電廠建成一條日產3000噸的海水淡化生產線,並開始進入產業化生產。
在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中,青島市被確定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和產業化基地。《規劃》提出,青島市2010年海水淡化規模要達到日產18萬立方米~20萬立方米,到2020年達到日產35萬立方米~40萬立方米;201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15億立方米/年,到2020年達到25億立方米/年。為加快海水淡化,由山東省與清華大學共同建設的核能海水淡化處理項目也在煙臺啟動,項目計劃總投資16億元,預計生產規模為年產淡水5200萬噸。核能海水淡化處理廠的建設,不僅能為煙臺市提供足夠的備用水源,而且將促進整個山東半島生物醫藥、食品、化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半島的缺水狀況得到較大改觀。
但是記者也發現,海水淡化目前仍然沒有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亟需具體的扶持政策,資金投入也需要從科研機關為主轉向產業領域。
「現在,受資金、還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項目的具體進展情況不好預測。」前段時間,山東省威海新力熱電廠生產技術部負責人張叔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威海市海水淡化踏上產業化之旅,緣於6年前的那場大旱。2000年,威海遭遇了百年罕見的大旱,市政府甚至出臺措施,在全市限時限量供水。同時在用水大戶中廣泛開展節水活動。2003年,威海市曾作出規定:居民生活用水每人每月2立方米,超出2立方米時,每立方米水費40元。
作為當時威海的第一用水大戶,華能威海電廠的日用水量為12000噸,佔到市區日用水總量的十分之一。在嚴峻形勢的逼迫下,2000年9月,華能威海電廠籌資1980萬元,建造了日產2500噸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2001年3月,華能威海電廠的海水淡化工程正式運行。該工程建成後,效益顯著。據統計,其每年可在用水方面為華能威海電廠節約550萬元。
在隨後一兩年的時間裡,華能威海電廠海水淡化工程所展示出的巨大經濟效益和企業經濟安全保障優勢,讓不少威海企業動了建海水淡化工程的念頭。
2003年11月21日,由石島水產集團投資4000萬元建設的大型反滲透技術的海水淡化工程成功建成並投入試運行。該工程可日產5000噸淡水,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機組,並開始試水民用領域。
2004年11月,新力熱電廠萬噸海水淡化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國債項目立項,更是將威海的海水淡化建設推向一個新階段。
截至2005年7月劉公島海水淡化項目投產,威海在建和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總處理能力可達到1.8萬噸/天,接近目前市區日用水量的1/5。威海市的海水淡化應用範圍已經從工業領域擴展到民用領域,初步形成了產業化。
然而,看似風帆正勁的海水淡化產業,在經歷了初期的飛速發展和產業擴張之後,卻遭遇了「成本瓶頸」。
據了解,目前威海市四大海水淡化工程的運營情況並不理想。劉公島海水淡化工程,是為解決島上飲水問題,採取財政補貼的形式,才得以堅持運行。
此外,只有華能威海電廠的海水淡化工程,因為技術原因,其用水成本比到水務集團買水成本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石島水產集團海水淡化工程在試運行結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未正式運行。而新力熱電的海水淡化項目資金來源問題至今還未能妥善解決。石島水產集團的淡化成本是5元/噸,但因為也超出市場價格,不得不在剛建成還未正式運行就被迫停產。同時,原定的第二臺機組建設計劃也被迫擱淺。不過,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海水淡化的成本將有望進一步降低。
還有一個問題讓海水淡化產業前景不太好把握,那就是當前用水政策的某些轉向。據石島水產集團副總經理邵新強介紹,該工程在計劃建設時,曾與有關部門達成0.35元/度的用電價格,但在後來的實際運作中,他們並沒有獲得優惠,用電價格仍然是0.7元/度,這成為導致淡化水高成本的直接因素。而劉公島海水淡化工程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在於有政策的支持——財政對每噸水予以3.15元的補貼。
但是,面對著目前的水資源供需形勢,即調水已經可以滿足城市發展需求、海水淡化的建設和運行成本仍然過高,政府能否在城市自來水供應模式上,打開一個缺口,來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化步伐,也是一個問題。
為促進海水利用產業形成與發展,衝破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短缺瓶頸,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則表示:海水淡化產業要採取「政府(資金、政策)引導、啟動培育市場」,逐步向「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過渡的發展模式,設立專項資金,啟動海水利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運作,進行產業相關技術的規模示範,增強企業採用新技術的動力和信心,降低經濟運行風險。
實施國家「海水開源」戰略,針對沿海地區工業及生活用水需求,採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建立萬噸級和10萬噸級示範工程,積累工程經驗,逐步建設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大連、天津、煙臺、威海、青島、舟山等)「國家海水利用示範城市」和「國家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示範區」,推動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馬學信 仵德建 郭智生)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