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海水或能迅速淡化成飲用水(圖)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未來海水或能迅速淡化成飲用水(圖)

石墨烯能淡化海水

  水,不論是對動物還是植物而言,都非常重要。沒有水,生命的延續會受到極大影響。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我們對水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然而地球上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會不會有一天被消耗殆盡?

  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面對如此巨大的水資源儲量,科學家們也動過腦筋——因為濃度過高以及雜質不少,海水無法被直接利用。但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一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薄膜快速篩選離子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了其具有精密快速篩選離子的性能。這一成果有望在海水淡化領域獲得應用。

  擁有精密快速的篩選功能

  石墨烯是一種神奇的材料,有著一些獨特的特性,近幾年備受科學家青睞。比如它優良的導電性,讓人們在電晶體領域很看好它們。它幾乎完全透明,在太陽能電池或觸屏方面或許大有作為。不過,石墨烯與水之間有什麼樣的相互作用,人們了解得並不透徹。據了解,石墨烯表面是排斥水的,但浸入到水中的石墨烯薄膜裡的毛細通道,卻允許水的快速滲透。

  最新合作研究表明,水環境中的氧化石墨烯薄膜在水合作用下,會形成約0.9納米寬的毛細通道,只有水合半徑小於或等於0.45納米的離子或分子才能通過,半徑大於0.45納米的離子或分子,則會被完全阻隔在另一側。這種篩選效應不僅對離子尺寸要求非常精準,而且比經典的濃度擴散快上千倍。

  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近代力學系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的吳恆安教授、王奉超博士,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的。

  吳恆安教授告訴記者,他們在這項工作中作出的主要貢獻,是用理論分析和分子模擬,研究了石墨烯納米通道快速過濾離子的機理。計算機模擬工作表明,石墨烯與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使離子在納米通道中聚集,從而形成更高的濃度梯度。這一發現對實驗結果給出了合理解釋,也被稱為「離子海綿效應」。

  或能應用於淡化海水

  0.9納米的毛細通道到底有多細?吳恆安教授回答了記者的疑問。

  「0.9nm的通道可以通過水和小離子,比如NaCl等,阻止更大的離子。」他表示,因此目前的氧化石墨烯薄膜,暫時還無法過濾掉海水中的鹽分。「目前的想法是採取特殊的辦法,進一步壓縮薄膜中的毛細通道尺寸,讓通道變窄,阻止NaCl通過,但這還只是一個設想。我們所做的這個工作,只是朝海水淡化邁進了一步。」

  合作者之一伊琳娜·戈裡古力娃博士表示,如果這一設想能夠實現,意味著製造一個在幾分鐘內,即可將一杯海水淡化成飲用水的過濾裝置,已不再只是科幻小說場景。

  《科學》雜誌也專門對這項研究成果進行了展望評述,認為這一發現能夠使得氧化石墨烯薄膜,在眾多分離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海水淡化與淨化、傳感技術及能源轉換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媒體:北京市民有望喝上「海水淡化」飲用水
    媒體:北京市民有望喝上「海水淡化」飲用水 澎湃新聞記者 王俊 2019-02-26 16:44 來源:澎湃新聞
  • 35張圖「揭密」海水淡化產業的現實與未來
    從成本結構來看,能源成本佔到噸水成本的四成到五成。國內海水淡化噸水平均成本達到5~8元,明顯高於海外先進項目(3~4元)。十三五,行業爆發臨界點來臨。1)引入海外先進經驗,增強國內海水淡化技術實力。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和性能上升,是推動海水淡化經濟性的核心因素。依託先進技術、設計理念,以色列能做到人民幣3~4元的噸水成本。
  • 海水變成飲用水?可持續性鹹水淡化技術開闢全新道路
    據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近日發表的材料學最新研究,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和國際同行開發出一種新型鹹水淡化技術,可以利用特殊材料快速將海水等鹹水轉化成飲用水,並在陽光照射後重複使用相關材料。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即所謂海水淡化。
  • 黑色海綿加飲用水既可海水淡化 又可光伏發電
    近日來飽受乾旱之苦的加州,為解決用水的急迫需求,耗資巨額建造了海水淡化工廠,後續仍有十五家工廠在籌備中。然而海水淡化的工程價格昂貴且相當費工,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初步開發的技術或許可提供解決之道。這項新技術的成品看起來像一塊黑色海綿,由石墨製成且表面布滿細微孔洞,漂浮在水面上吸收陽光後溫度會上升,其鄰近水域的溫度也隨之提高,底層的泡沫則會讓水持續加熱,最後形成水蒸氣,此法能用於缺乏消毒和過濾飲用水機制的偏遠地區。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主任GangChen表示:「最讓人振奮的是,這塊海綿的製作非常簡單,按照簡易的教學指南即可自行以低成本製成。」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此外,天津市、舟山市和青島市海水淡化工程通過「點對點」供水或與常規水源按比例摻混後進入市政管網,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我國海水利用已具備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綜觀全球,海水淡化呈現技術日趨成熟、應用規模增長迅速、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新技術研發活躍等趨勢。
  • MVR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MVR技術;海水淡化;應用研究引言在我國「十三五規劃」當中提到,要求對我國的海水淡化工業實現規模化、集成化的生產工作模式,逐步將海水淡化產業打造成我國新興的戰略資源產業,有效地解決我國局部地區缺水的問題,保證我國所有地區都能夠供水正常。
  • 新技術能快速將海水變成飲用水
    科技日報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近日發表的材料學最新研究,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和國際同行開發出一種新型鹹水淡化技術,可以利用特殊材料快速將海水等鹹水轉化成飲用水,並在陽光照射後重複使用相關材料。
  • 【技術篇】聚焦未來水資源——海水淡化
    【技術篇】聚焦未來水資源——海水淡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海水淡化是人類追求了幾百年的夢想。早在400多年前,英國王室就曾懸賞徵求經濟合算的海水淡化方法。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海水淡化技術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得到了加速發展,在已經開發的二十多種淡化技術中,蒸餾法、電滲析法、反滲透法都達到了工業規模化生產的水平,並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現在世界上有十多個國家的一百多個科研機構在進行著海水淡化的研究,有數百種不同結構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設施在工作。一座現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廠,每天可以生產幾千、幾萬甚至近百萬噸淡水。
  • 新能源海水淡化:或可解決未來缺水難題
    作為大會的唯一指定用水,海露飲用純淨水區別於其他品牌飲用水,是利用世界先進的新能源海淡技術生產出的高端飲用水。在採訪中,王福家告訴記者,「海水淡化是高能耗產業,豐海公司致力於利用新能源進行海水淡化生產的智能微電網海水淡化成套設備的研發和製造以及工程總承包」。
  • 新世紀第一個世界水日:淡化海水帶來新希望(圖)
    隨著世界人口迅速增長、城市化步伐加快,淡水的需求日益增加。如果說20世紀是石油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就將是水的世紀。水資源嚴重不足,水的供求矛盾將變得更為突出。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80個國家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9個國家的4.5億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中。
  • 石墨烯在海水淡化領域的應用
    地球上有七億四千八百萬人無法飲用到乾淨的飲用水,而與此同時全球飲用水需求日益增加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其中,2018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5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 12536噸/日,分布在浙江和廣東(圖 2),主要用於海島生活用水和沿海城市工業用水。圖1 全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增長圖 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 碳纖維助力海水淡化
    它們也可以為海水淡化做出重要貢獻,從而消除即將來臨的飲用水短缺的問題。碳纖維在新項目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西班牙科斯塔布蘭卡的港口城市丹尼亞不遠處,工程師們目前正在建設第一家基於微生物輔助淡化技術的飲用水處理廠,這是「低能耗飲用水微生物淡化」項目(MIDES)的一部分。作為Horizon 2020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得到了歐盟的支持。
  • 海水淡化將成水處理領域新藍海?
    直到近期,國內的幾家知名公司相繼布局海水淡化領域,謀求迅速突擊海水淡化市場,引起了業內外人士的高度注意。那麼,我國目前的海水淡化市場究竟如何,是否能夠成為水處理領域新藍海呢?資料顯示,IDE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同時提供熱法和膜法兩種不同海水淡化工藝技術及設備的供應商,在海水淡化行業規模最大、市場佔有率最高。此外,IDE已經將業務拓展到了中國、印度、澳大利亞等40個多個國家。如果中交建能夠順利收購IDE,將獲得最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和大型海水淡化工廠建設與管理運行經驗,可以迅速提升自身在海水淡化領域的市場地位。
  • 2018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三年行業發展將提速
    2018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三年行業發展將提速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海水淡化:反滲透為主流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
  • 中國國海水淡化工程:水質已達標 成本是瓶頸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海水淡化本土化離我們有多遠?
    當媒體宣布北京100萬噸淡化海水項目將在未來幾年內,實現對京津唐部分地區的供水,北京市民將有望喝上「海水」。記者第一次感覺到,這一新興產業離我們的生活是如此之近。為了弄清海水淡化的實現條件和產業現狀,本刊記者採訪了中關村海水淡化產業聯盟企業成員之一,賽諾水務CTO張松建。
  • 缺水的中國與海水淡化歷程
    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飲用水和灌溉用水的需求量都將增加。在20世紀,人類對淡水的消耗增加了9倍,而以前由雨水自然灌溉的農作物則需要採用人工灌溉。蒸餾塔佔地612平方米,與1560年突尼西亞陸基海水淡化廠和1872年智利出現的世界上第一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隸屬同原理基礎蒸餾海水淡化項目。
  • 火電廠海水淡化系統如何做到省水、造水兩不誤
    因此,開發並利用海水資源是非常重要,採取有效措施提高淡水資源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從1958年開始著手研究海水淡化項目,1975年開始正式研製海水淡化設備,直至2005年初,我國首個亞海水淡化處理項目研發成功,經淡化後的亞海水各項指標都符合併優於自來水,可以放心直接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