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三年行業發展將提速

2020-11-24 北極星環保網

2018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三年行業發展將提速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海水淡化:反滲透為主流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

世界上有十多個國家的一百多個科研機構在進行著海水淡化的研究,有數百種不同結構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設施在工作,在實踐中被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是蒸餾法,包括多級閃蒸法(MSF)、壓氣蒸餾法(VC)、多效蒸餾法(MED)等;第二類是膜法,包括反滲透法(RO)、電滲析法(ED)等;第三類是其他方法,如冷凍結冰法、溶劑萃取法、露點蒸發淡化技術等。

全球海水淡化技術中反滲透佔總產能的65%,多級閃蒸佔21%,電去離子佔7%,電滲析佔3%,納濾佔2%,其他佔2%。

圖表1:全球不同海水淡化方法產能結構(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海水淡化產業規模將繼續提高

就目前的形勢看,拓展水資源供給模式既是當前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未來的必然要求。由於生態和環境約束持續趨緊,沿海部分地區存在地下水超採和水質性缺水嚴重等問題,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急需尋找新的水資源增量。

石化、電力、有色、造紙、紡織、鋼鐵、煤炭等八大行業是水資源消耗大戶。2016年,我國工業用水量達到了1308.0億立方米,佔我國用水總量的比重為21.6%。估算2017年我國工業用水量為1300.5億立方米,未來數年工業用水量下降幅度較小。

圖表2:2010-2017年中國工業用水量(單位:億立方米)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水處理產業發展已經進入轉方式、調結構、換動能的關鍵時期,供需多元化格局越來越清晰,結構低碳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產業鏈系統化特徵越來越突出,水處理產業由此迎來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

隨著以清潔低碳為特徵的新一輪「節流開源」蓬勃興起,海水淡化將成為今後我國水資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受政策環境改善、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海水淡化市場規模快速擴大,我國海水淡化設備投資規模也不斷增長。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海水淡化設備市場投資規模123.5億元,2017年上半年海水淡化設備市場投資規模67.0億元。

圖表3:2010-2017年中國海水淡化設備投資規模(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海水淡化產能未來三年將迅速擴張

近年來,我國的海水淡化能力不斷提升,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大生活用海水技術得到不斷應用,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近千億噸,海水循環冷卻最大單機循環量已達每小時10萬噸。依靠科技的有力支撐,通過海水淡化有效提高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保障能力,已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的重要選擇。

截至2016年底,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超過14.85億元,比上年增長接近7.4%。具體來看,全國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7個,產水規模達到120萬噸/日。主要採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產水成本維持在6.4-7.5元/噸,估算2017年我國海水淡化產水規模達到127.2萬噸/日。

圖表4:2010-2017年中國海水淡化產水規模(單位:萬噸/日)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根據發改委、海洋局聯合印發的《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預計「十三五」中後期,國內海水淡化將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到2023年海水淡化產水規模將達到285萬噸/日,產業發展將再上新臺階。其中,整體產業鏈保持中速平穩增長,海水淡化項目有望實現高速快速增長,膜設備、反滲透設備等水處理設備利用形式完成初步規模化示範,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將再上新臺階。

圖表5:2018-2023年中國海水淡化產水規模預測(單位:萬噸/日)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海島將成海水淡化規劃重點區域

截至2017年底,中國共有海島11000餘個,陸域總面積約77000平方千米,佔中國陸地面積的0.8%;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有居民海島489個,其中一半以上海島依靠管道引水和船舶運水保障用水,200餘個海島無本島淡水儲存及供應設施,部分海島地下水超採嚴重,導致海水倒灌、水質嚴重惡化。

海島海水淡化工程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被認為可有效緩解海島居民用水問題。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了《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實施方案》,根據方案設計,未來將在遼寧、山東、青島、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省市,力爭通過3-5年重點推進100個左右海島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及升級改造,初步規劃總規模達到60萬噸/日左右。

到2020年,海水淡化將成為嚴重缺水海島地區主要供水方式之一,海島水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基本滿足海島不斷提升的生活、生產用水需求,有力保障海島經濟、社會、國防的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2018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三年行業發展將提速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
    **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8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125465噸日。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走勢分析報告認為,經過多年的科技攻關,中國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術經濟日趨合理。部分技術如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探討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隨著淡水資源的緊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目前中東國家中的沙特、以色列等國家70%的淡水資源來源於海水淡化,美國、韓國等也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海水淡化,就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的技術過程。海水淡化已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緊缺問題的重要途徑。
  • 2018年中國膜產業技術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膜分離技術將有...
    膜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   近年來,我國膜產業已經進入一個快速成長期,反滲透、超濾、微濾等膜技術在能源電力、有色冶金、海水淡化、給水處理、汙水回用及醫藥食品等領域的工程應用規模迅速擴大,多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型膜法給水工程、汙水回用工程及海水淡化工程相繼建成
  • 2020-2026年中國海水淡化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年**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年**月,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海水淡化科技發展「十三五」專項規劃》;**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出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將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
  • 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現狀與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建設持續加速
    2020年海水淡化發展現狀與技術趨勢分析 建設持續加速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工程規模1573760噸/日,其中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個,工程規模399055噸/日,較2018年大幅增長。
  • 2020年版中國海水淡化行業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年**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年**月,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海水淡化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出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將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
  • 海水淡化行業前景分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全球海水淡化技術中反滲透佔總產能的65%,多級閃蒸佔21%,電去離子佔7%,電滲析佔3%,納濾佔2%,其他佔2%.下面進行海水淡化行業前景分析。《2019-2024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表示,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
  • 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市場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個,產水規模92.69萬噸/日。其中,2014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9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2.61萬噸/日。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27個;千噸級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4個;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1個。全國已建成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20萬噸/日。
  • 2018年中國發電量及發電方式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圖」
    發電方式與定義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二、中國發電量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從2012年開始,中國發電量呈穩定增長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18年,中國發電量達到67914.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22%。
  • 膜產業之分離膜行業發展趨勢與政策支持
    3、我國分離膜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膜技術與光纖、超導等技術將成為主導未來工業的六大高新技術之一,也將是新世紀十大高科技產業之一。作為一項高新清潔生產技術,膜正廣泛應用於環保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特別是在水處理領域,已經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 檢測行業發展特點及未來發展趨勢
    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部署推進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強化全面質量管理,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大力推動檢測行業發展。2015-2018年我國檢驗檢測機構服務收入處於穩步增長的態勢,年均增長率達到14.6%左右,2018年我國檢驗檢測機構服務收入為2811億元,年增長率為18.2%。
  • 海水淡化主要工藝及海水淡化發展現狀分析
    為了取得必要的淡化速率,實際操作壓力大於5.5MPa。反滲透法,通常又稱超過濾法,是1953年才開始採用的一種膜分離淡化法。該法是利用只允許溶劑透過、不允許溶質透過的半透膜,將海水與淡水分隔開的。在通常情況下,淡水通過半透膜擴散到海水一側,從而使海水一側的液面逐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這個過程為滲透。此時,海水一側高出的水柱靜壓稱為滲透壓。
  • 中國膜行業發展回顧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19-2025年)
    年中國汙水處理市場規模預測分析第五章 2014-2019年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分析  第一節 2014-2019年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情況分析    一、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現狀調研    二、中國發展海水淡化的必要性    三、中國海水淡化技術攻關提速    四、中國將減免稅收支持海水淡化    五、
  • 中國裝備製造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18-2025年)
    《中國裝備製造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18-2025年)》主要研究分析了裝備製造行業市場運行態勢並對裝備製造行業發展趨勢作出預測。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裝備製造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18-2025年)》給客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具有借鑑意義的發展建議,使其能以更強的能力去參與市場競爭。
  • 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新進展和發展趨勢分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當前,水資源短缺是各國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通過海水淡化能夠有效緩解水資源不足問題。本文對海水淡化技術進行簡單介紹,對傳統技術優點與缺點進行簡單闡述,並簡單分析海水淡化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最後,簡單介紹核能、風能以及太陽能等新型淡化技術。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促進我國海水淡化工藝發展,以提高人們用水質量。
  • 廈門研究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未來有望喝上淡化水
    12日上午,廈門市發改委主辦召開「廈門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專家座談會」,並請來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清華大學等領導和專家,共同為廈門的海水淡化工作「把脈」、提建議。  廈門供水超7成依賴外調  廈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340立方米,遠低於1700立方米的國際警戒線。
  • 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新進展和發展趨勢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進入21世紀,由水資源短缺所引發的危機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發達國家紛紛將目光投向海水淡化,大力發展本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在國家的推動下,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但由於多方面的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並不容樂觀,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只有突破瓶頸才能得到較快發展。
  • 35張圖「揭密」海水淡化產業的現實與未來
    2)政策大力支持,電改加速降低能源成本;行業正處爆發臨界點。十三五期間,國家將通過產業基金、降低運營成本等方式著力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2013年年底,浙江省將海水淡化用電從工業用電轉為農業用電,預計噸水成本下降約1元。各地將出臺電價優惠政策,著力保障海水淡化運營。2015年11月,6個電改配套文件出臺,各地試點放開;電改加速降低能源成本。
  • 2018年中國水處理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圖】
    2018年中國水處理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1、水處理行業基本情況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必不可缺的重要資源。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推進,我國用水需求量快速增加而水汙染日益嚴重,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矛盾, 解決水資源短缺及水汙染問題成為迫在眉睫卻又任重道遠的任務。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以「水十條」為綱領的各項環保產業政策,加強環保督查及處罰力度,大力支持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環保產業的重要領域,在上述現實背景下,水處理行業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中必不可缺的朝陽產業。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
    9、海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1)海洋產業高端化海洋經濟高端化,一方面將表現為海洋產業向新興海洋產業傾斜,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海洋經濟各行業向各自產業鏈高端環節邁進。以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新興海洋產業,是未來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關鍵點。隨著未來我國海洋經濟在政策層面的推動、海洋產業配套基礎的完善及在技術領域的不斷提升進步,也將帶動各新興海洋產業突破各自發展瓶頸。推動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高端化、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系列化、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規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工程化、推動海洋新材料適用化、海洋服務業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