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材料助力海水淡化,助力城市用水

2020-09-03 自動化SUN

水是生命之源,71%的地球被水覆蓋,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不缺水。事實上,可供人們直接使用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僅佔地球總水量的2.53%。為此,水資源利用研究有兩個方向: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淡水資源,保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將豐富的海水或鹹水資源轉化為可利用的淡水資源?

  至於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所涉及的領域知識並不像想像的那麼複雜,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水資源的保護上。至於海水淡化,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知識。

  最近,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提到其研究人員與國際同行合作開發一種新的海水淡化技術。該技術依靠一種特殊的金屬有機骨架材料,在其孔隙中添加聚環吡咯丙烯酸酯,可以快速將海水轉化為飲用水,並且該材料在陽光照射後可以快速釋放吸附的鹽和其他顆粒,從而達到再利用的目的。

  顯然,這項技術為後續的海水淡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但這並不是人類第一次通過科學研究解決海水淡化問題。事實上,海水淡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今天的發展涉及很多技術,甚至有些技術大家都很熟悉,例如蒸餾。

  蒸餾作為許多實驗操作之一,從初中開始就被許多學生所接觸。然而,蒸餾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與眾所周知的在原理上沒有區別。利用不同物質的不同沸點,鹽水被加熱到水的沸點(具體地,不同的沸點溫度可能由不同的空氣壓力引起)。這時,鹽水中的水將蒸發成蒸汽並上升。這時,蒸汽將被引入冷凝管,它們將再次凝結成小水滴。通過收集這些水滴,可以獲得沒有雜質的蒸餾水,而蒸餾水本身就是一種淡水。

  然而,蒸餾在海水淡化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蒸汽壓縮技術的出現和增加以及設備的優化設計。然而,不管它如何發展,蒸餾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成本。蒸餾和淨化海水淡化耗費了太多的人力、資源和時間。雖然淡水可以直接使用,但性價比太低。更直觀的是,用目前的技術蒸餾不能進行大規模的海水淡化。

  這時,材料科學的發展為海水淡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反滲透膜的出現使大規模海水淡化成為可能。

  一方面,反滲透在高流速下脫鹽率高,在低操作壓力下也能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其製造成本相對較低,且不易受溫度、酸鹼度、腐蝕的影響,並具有較強的機械壽命。客觀地說,反滲透技術確實為當時的海水淡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與蒸餾法相結合,也取得了良好的淡化效果。

但另一方面,反滲透膜法在設備處理上非常繁瑣。這種特殊的材料解決了設備的限制和脫鹽的效率和困難,這無疑是材料科學的又一突破。儘管目前我們還不知道這種材料能否成為海水淡化道路上的風向標,但它至少證明了新材料的開發對海水淡化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相關焦點

  • 碳纖維助力海水淡化
    它們也可以為海水淡化做出重要貢獻,從而消除即將來臨的飲用水短缺的問題。碳纖維在新項目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西班牙科斯塔布蘭卡的港口城市丹尼亞不遠處,工程師們目前正在建設第一家基於微生物輔助淡化技術的飲用水處理廠,這是「低能耗飲用水微生物淡化」項目(MIDES)的一部分。作為Horizon 2020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得到了歐盟的支持。
  • 【復材資訊】碳纖維助力海水淡化
    它們也可以為海水淡化做出重要貢獻,從而消除即將來臨的飲用水短缺的問題。碳纖維在新項目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西班牙科斯塔布蘭卡的港口城市丹尼亞不遠處,工程師們目前正在建設第一家基於微生物輔助淡化技術的飲用水處理廠,這是「低能耗飲用水微生物淡化」項目(MIDES)的一部分。作為 2020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得到了歐盟的支持。
  • 海水淡化水已進入青島城市供水系統,你或許...
    作為沿海城市之一,相信很多青島人對海水淡化一詞並不陌生,但你知道嗎?海水淡化水其實早已經流入到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當膠州灣內的原海水經過潮汐和取水泵方式進入取水湖,經過預處理、超濾膜等多個海水淡化流程後,如今海水淡化水已經進入城市供水系統,為城市增強了供水保障能力,成為了不少島城市民的生活所需用水。
  • 國內最大膜法海水淡化項目在青開工
    建成後,加上原有10萬立方米的淡化海水能力,百發海水淡化廠日產能力將達到20萬立方米,成為國內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項目,國內最大的市政供水示範項目。該項目的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提高青島市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城市供水水質,既是迎接「十四五」,精準助力「海洋攻勢」的開篇之作,也標誌著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 海水淡化能否解濱海缺水城市之渴
    海水淡化為城市解渴  作為海洋大省,山東在破解水資源剛性約束,培育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方面,採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政府財政適度補助,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快速發展。電力成本約佔海水淡化運營成本的40%。青島水務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採用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的「超濾+反滲透」海水淡化雙膜法先進工藝,主要技術和設備實現國產化,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確立為「反滲透膜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及應用示範項目」。  通過採用新技術和新上馬項目國產化率不斷提高,近十年山東省海水淡化的制水成本降低了30%。
  • 海水淡化為何步履蹣跚?
    新近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海水淡化實際產能為92.69萬噸/日,不到預期的一半。  即便在最早開始大規模發展海水淡化的天津,這一曾被業界寄予厚望的城市,淡化海水至今仍未大規模擠進市政管網。據統計,2013年,天津市總供水量中海水淡化量為0.31億立方米,約佔全市城市建成區(市區、塘沽、漢沽、大港)總供水量的近3%,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接入生活用水。
  • 好一部中國海水淡化發展史!
    我國海水淡化的發展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政府認識到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向大海要水的重要意義,開始組織科技隊伍探索海水淡化技術。在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持續攻關,海水淡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專家稱:中國海水淡化大體走了60年的進程,這10年來發展速度很快,主要是因為膜技術的帶動。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迅速發展、應用規模不斷擴大。
  • 中國海水淡化簡史與現狀
    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飲用水和灌溉用水的需求量都將增加。在20世紀,人類對淡水的消耗增加了9倍,而以前由雨水自然灌溉的農作物則需要採用人工灌溉。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有超過20億人得不到生活所需的乾淨淡水,這也是導致每年200萬人死亡的間接原因,而這些人很多卻都生活在具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
  • 海水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國家《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80-10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對解決沿海地區缺水問題的貢獻率達到16-24%,實施較大規模(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和循環冷卻等產業化示範工程,創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城市和產業化基地,海水利用產業國產化率達60%以上,使海水淡化水基本能與自來水相競爭,並成為可為缺水城市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的重要水源。
  • 海水淡化施展「膜」法保障沿海居民用水穩定
    《2019-2024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表示,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
  • 海水淡化:無奈的選擇
    縣政府最近決定:投資10億美元建立西半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廠。  這項位於卡爾斯巴德的大項目有近500人參與建設,預計明年完工,投產後每日可處理1億加侖的太平洋海水,生產出5400萬加侖可飲用淡水。雖然這只能滿足該縣用水需求的10%,但仍是一種重要而可靠的抗擊乾旱的手段,有助於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
  •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水屬於高品質飲用水,可作缺水城市水源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0多萬噸/日;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到1125億多噸。海水淡化水主要滿足沿海電力、化工、石化、鋼鐵等企業的鍋爐、生產工藝用水。
  • 納米木膜淡化海水 或可成為新一代海水淡化「神器」
    ,可淡化海水。」&nbsp&nbsp&nbsp&nbsp近期,國外一所大學的研究者們,成功地用木材製成了一種厚度為0.5毫米的超薄過濾膜——納米木膜,來淡化海水、淨化水質。相對於傳統的海水淡化技術,此法不僅節能環保,而且造價低廉,或可代替市場上廣泛使用的由石油衍生的塑料過濾膜,成為新一代海水淡化的「神器」。
  • 科學生活:海水淡化可以解決「水危機」嗎?
    據調查顯示,目前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個為嚴重缺水城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等沿海省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更不足500立方米,屬極度缺水地區,再加上沿海項目對工業淡水需求的不斷增大,向海洋取水成為當前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最佳途徑。那麼,海水淡化主要有哪些方法?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發展如何?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山東海水淡化應用全國領先
    榮成市石島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的投產,表明我國反滲透海水淡化的工程技術水平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青島市的海水淡化走在全國前列,在科技部、國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黃島發電廠近年與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合作,啟動了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生產出高標準的鍋爐用水和優質的純淨飲用水,邁出了「向大海要水喝」的堅實一步。
  • 華南理工王海輝教授:高效Ti3C2Tx MXene離子分離膜助力海水淡化...
    相比之下,海水淡化則可以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目前主要海水淡化技術為熱驅動蒸餾,但此法耗能高且可持續性差。膜分離技術由於耗能低、效率高,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海水淡化技術。開發高性能膜材料一直是研究者們追求的目標。研究發現,基於二維材料的層狀膜可以很好的實現高選擇性和高通量的水淨化,但是二維膜在水中面臨著溶脹問題,因此提高二維膜在水溶液中的穩定性是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 2026年智利銅礦開採用水一半將來自海水淡化
    2026年智利銅礦開採用水一半將來自海水淡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智利國家銅業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名為《2026年礦業用水量預測》(簡稱《報告》)的調查報告,據該報告預測,到2026年,海水淡化可以滿足智利銅礦行業淡水需求量的一半左右。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中國國海水淡化工程:水質已達標 成本是瓶頸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