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修復 擦亮「風景線」
柔軟細膩的沙灘、風光旖旎的海岸線,如今廈門觀音山的沙灘已成遊客的「打卡」勝地。很難想像,以前這裡的沙灘淤泥遍布,沒人想在此停留。
廈門市自然資源局海域海島處調研員林煌偉介紹說,原來觀音山的沙灘並不平整,夾雜淤泥,被海浪侵蝕嚴重。後來經歷了灘面清理、填沙、排水管涵延伸及攔沙堤的建設等一系列改造。觀音山沙灘現已成為廈門市最知名的沙灘文體賽事活動區,風景優美的濱海浴場和休閒旅遊度假區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
「沙灘岸線的修復不僅僅是簡單的還原。」林煌偉說,一段被完美修復的沙灘岸線,不僅要做到「留得住、不泥化、不揚沙」,還必須實現視覺和功能上的雙重提升,修復後的沙灘岸線對周邊的海洋生態環境也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觀音山沙灘是廈門環島路沙灘岸線的一部分。這一岸線於去年底修復完成,已形成長3.3公裡、灘肩寬60米、灘面寬120米左右的黃金沙灘。」廈門市自然資源局海域海島處副處長金朱興表示,作為全國首個開展沙灘修復的城市,廈門出臺了全國首個濱海岸線保護規劃和沙灘修復技術指南,為全國沙灘修復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鑑的經驗。目前,廈門已完成觀音山、馬鑾灣、五緣灣等10多個工程,已完成沙灘修復近10公裡,護岸修復約9公裡。
沙灘岸線修復是福建省加強海岸線整治修復的一個生動例證。近年來,福建省圍繞溼地、沙灘、海灣、河口、海島五類典型生態系統,重點加強三沙灣、閩江口、泉州灣、九龍江口、漳江口等河口海灣岸線溼地的保護和修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福建省已完成了120多公里海岸線修復。
保護優先 構建體系
在平潭島西南端,一道寬約百米的金色沙堤向海中伸展近兩公裡,將海面一分為二。沙堤擋住了西南方向的風浪,庇護著東北一側的天然港灣——安海澳。
在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初期,安海澳曾一度被列入填海造地名單。2015年初,安海澳造地工程徵地工作完成,計劃用以發展港口保稅物流業。而此時,平潭發展定位更為明確,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呼聲極高,生態保護問題引起各界重視。
2016年6月,原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相關團隊及業內專家聯手,通過數值模擬等一系列科學分析論證得出結論:保護優先,安海澳不能隨便「動」。
此結論引起了實驗區管委會的高度重視。安海澳的填海造地計劃被取消了。
「這不僅讓一處自然景觀得以保存,也成為沙灘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優秀示範。」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高工劉建輝充分肯定平潭的這一「選擇」。
專家表示,安海澳的岸線保護經歷值得肯定,也需要反思。他們認為,若要把最美的海岸線還給自然,把最美的海景留給公眾,一定要從源頭著手做好立法、規劃、調查等各個環節,構建起規範的海岸線保護體系。
近年來,省人大頒布了《福建省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規和規章,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海岸帶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自然資源部門出臺《福建省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將海岸帶劃分為重點保護區、控制性保護利用區、重點建設區3個功能區,為海岸帶的保護、開發和管理提供依據;編制《福建省海岸線整治修復規劃》,對自然岸線保有率現狀達不到管控目標的,提出整治修復計劃,補充自然岸線;啟動新一輪海岸線修測,更準確掌握海岸線的位置、長度、類型及開發利用現狀等情況,為加強陸海統籌,科學制定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提供數據支撐……福建省海岸線保護體系正逐步規範完善。
創新監管 遏制違法
福建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裡,比陸域面積還大,擁有海島2214個。大陸海岸線全長3752公裡,全國第二;海岸線曲折率達1∶7,全國之最,擁有泥質、砂質、基巖等多種自然岸線類型。
面對線長、面廣的海岸線,自然資源部門存在人手少、執法力量薄弱等實際困難,破壞岸線的違規違法行為一度呈多發高發之勢。為破解這一監管難題,去年,省自然資源廳創新監管手段,利用國家高解析度觀測系統和實時衛星數據,強化自然資源疑似違法圖斑動態監測,實現全省陸域和海岸線、海島岸線監測全覆蓋。在此基礎上,該廳建立和完善「一月一會商、一月一通報、一月一約談」機制,做到「線上全面審查、線下重點抽查,分片包幹、責任到人」,及時對核查進度嚴重滯後、發現問題整改遲緩的縣(市、區)進行批評;對核查數據弄虛作假、不作為的進行通報,適時啟動約談問責。
此外,福建省自然資源部門還積極探索建立海岸帶協同管理機制,強化與海洋漁業、環保、水利等部門聯動合作,在控汙、監測、修復、執法等多方面握指成拳,形成監管合力。除了將岸線、海島巡查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外,每年還會同國家海洋局、省海洋漁業執法總隊開展「海盾」「碧海」「藍劍」等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違法用海岸線多發態勢初步得到遏制。
「今後,我們將進一步整合銜接各類規劃,實現岸線、海域、海岸帶、國土等空間規劃的有效銜接,形成全省海洋管理一張藍圖,推進整治修復,久久為功,全力守護好白沙細浪、碧海藍天。」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