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海岸線: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2020-12-04 央視網

「變色」海岸線: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原標題: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近日,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黑色隱憂: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背景

  國家海洋局海域綜合管理司司長潘新春說,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海岸線和近岸海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

  同時,海岸線管理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海岸線缺少統籌規劃,多頭管理,海岸線管控手段和措施不足,也出現了資源破壞和不合理利用等問題。

  據了解,辦法發布實施前,海岸線管理方式條塊分割,部門間缺乏統籌協調。我國涉海部門就有20個左右,軍事、漁業、鹽業、交通、土地、城市規劃、環保、旅遊以及臨海產業的主管部門之間矛盾較突出。

  此外,沿海開發建設大量佔用海岸線,生活、生態岸線不斷減少,公眾親海空間嚴重不足,岸線利用效率不高,海岸自然生態功能退化明顯。

  1990年以來的20多年時間裡,我國大陸海岸線人工化趨勢明顯,自然岸線保有率不足40%,自然海岸線資源亟須合理地保護與開發。

  面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的嚴峻形勢,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正式出臺。

  紅線管理:海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理

  辦法提出根據海岸線自然資源條件和開發程度,將海岸線分為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個等級,並分別提出各個保護級別的管控要求。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說,通過建立健全海岸線分級保護制度,明確海岸線分級保護的分級要求和具體管理要求,並與海洋生態紅線銜接,進一步加大對海岸線的保護力度。

  辦法強調加強海岸線紅線管控,嚴格保護岸線按照生態保護紅線有關要求劃定,由省級人民政府發布本行政區域內嚴格保護岸段名錄,明確保護邊界,設立保護標識,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改變保護標識。

  據了解,在2016年國家海洋局頒布實施的海洋生態紅線制度中,已將辦法中的嚴格保護岸段和部分限制開發岸線劃為海洋生態紅線。

  綠色發展:自然岸線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

  石青峰表示,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事關國家海洋生態安全,事關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事關沿海地區民生福祉。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石青峰說,海岸線是稀缺的海洋空間資源,也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海岸線開發利用大多採用順岸布局,方式粗放,嚴重製約了海岸線高效利用和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既要保障海洋經濟發展,又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自然岸線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通過岸線資源節約利用,提高岸線利用效率,促進海洋資源供給由生產要素向消費要素轉變,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保障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協調發展。

  藍色空間:優化海岸線空間格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辦法是海洋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制度,對拓展藍色經濟空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打造美麗海岸、建設海洋強國,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國家海洋環境檢測中心主任關道明說。

  辦法強調加強海岸線的生態建設和開放共享,要求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應合理布置規劃生產、生活和生態岸線,除生產岸線、特殊利用岸線和相關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岸線外,均應以適當方式向公眾開放。

  辦法同時要求沿海各地編制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明確行政區域內海岸線的保護對象,確定保護級別,提出不同岸段的功能,優化海岸線保護與開發總體格局。

  據了解,河北、山東、遼寧、福建等省編制實施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這些規劃的編制為當地海岸線保護與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為當地海岸線空間格局優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變色」海岸線:中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題:「變色」海岸線: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近日,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 國家海洋局解讀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近日,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背景國家海洋局海域綜合管理司司長潘新春說,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海岸線和近岸海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據了解,辦法發布實施前,海岸線管理方式條塊分割,部門間缺乏統籌協調。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劃定紅線 守護藍線
    《辦法》緊緊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的總目標,明確當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的主要任務,在管理體制上強化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的統籌協調,在管理方式上確立了以自然岸線保有率目標為核心的倒逼機制,在管理手段上引入了海洋督察和區域限批措施,提出了海洋管理工作的新舉措、新要求。《辦法》作為我國第一個專門關於海岸線的政策法規性文件,為依法治海、生態管海,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岸線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據。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嚴格限制建設項目佔用自然岸線
    &nbsp&nbsp&nbsp&nbsp據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記者劉詩平)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 我國出臺首個海岸線法規 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記者 劉詩平)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自然岸線指由海陸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線。
  • 國家海洋局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家海洋局印發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明確了當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的主要任務,提出了海洋管理工作的新舉措、新要求。本報記者日前就有關問題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
  • 海洋局副局長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解讀《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國家海洋局印發了《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明確了當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的主要任務,提出了海洋管理工作的新舉措、新要求。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國家海洋局印發)政策解讀
    國家海洋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自然岸線逐年減少,海岸線人工化趨勢過快;而過去幾十年來的過度開發利用,使得我國部分自然海岸線受損嚴重;海岸線的修復與整治亟待進行。  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  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 有法可依讓海岸線保護更有力-光明日報-光明網
    【網言】     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作為我國出臺的首個海岸線法規,《辦法》明確將自然岸線納入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到2020年,全國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
  • 瞭望|海岸線為什麼總受傷
    現在,圍海養殖多屬於個人行為,存在大量未取得海域使用權圍海養殖用海,不少屬於非法養殖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海岸線的保護與利用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各地加強海岸線保護力度,整治修復受損岸線,取得了一些成效。
  • 《瞭望》刊發文章:海岸線為什麼總受傷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各地加強海岸線保護力度,整治修復受損岸線,取得了一些成效。不過,《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在海南、遼寧、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調研發現,當前我國海岸線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海岸線治理尚存多種頑疾。——一些地方熱衷於填海造地,但由於手續不全、規劃不合理等原因,不少項目爛尾,工程撂荒、土地閒置。
  • 人工海岸線一年增長近500公裡 海洋災害風險增加
    人工岸線一年增長近500公裡而修復不足20公裡,大量集中的人口和建築增加了海洋災害風險我國海岸線開發加劇生態紅線管控迫在眉捷專家表示,自然岸線恢復難,要實現自然岸線保有率35%的目標壓力巨大我國人工海岸線的長度還在增加,而修復岸線的工作進展緩慢,要想讓自然岸線在
  • 國家海洋局就《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答問
    近日,《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發布,填補了我國海岸線專門性政策法規文件的空白。辦法的出臺有什麼背景?將為「護海」「用海」「治海」帶來哪些改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  記者:我國當前利用海岸線的情況如何?為什麼會出臺這部《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 我國哪個省份的海岸線最有優勢?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包括島嶼)的天然分界線,對於沿海國家來說,海岸線的長度以及海陸交界處的地形地貌,對於建設海港和發展經濟意義重大。從海岸線的劃界來看,主要是根據正常海水高潮水位所浸沒的陸地邊界進行確定。
  • 加強海岸線整治修復 打造廣東黃金海岸線
    我省大陸海岸線長達4114.3千米,居全國之首,且海域遼闊、海灣和海島眾多,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海岸帶資源稟賦。而湛江海岸線綿長,濱海景觀豐富。如何將這些天然的優勢利用起來?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孫省利建議,要大力實施海岸線整治修復工程,留住海岸帶美麗容顏,全面構築起海洋生態安全保護屏障,打造全國最美的廣東海岸景觀帶。    他建議,要以海岸線為基準,向陸域後退200米至500米不等(港口和公共碼頭除外),將該範圍同劃歸為國有或者集體所用,以便於統一規劃,統籌安排開發利用活動。這一公共區域可進行景觀化和生態化建設,也可以形成新的海岸帶生態產業。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第二條 我國大陸海岸線的保護、利用與整治修復,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自然岸線是指由海陸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線,包括砂質岸線、淤泥質岸線、基巖岸線、生物岸線等原生岸線。根據海岸線自然資源條件和開發程度,分為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個類別。  軍隊管理使用的海岸線,其保護利用納入國家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範圍。
  • 海岸線如何分類?海岸線分類體系梳理:海岸底質特徵與空間形態...
    漁業海岸線是我國目前功能用途最廣的一類海岸線,在遼東灣、萊州灣、江蘇沿海、北部灣等區域廣泛分布。 2. 港口碼頭海岸線 港口碼頭海岸線指用於港口碼頭建設的海岸線,包括用於碼頭、防波堤、港池、航道、倉儲區等建設功能用途的海岸線。我國港口碼頭海岸線主要分布於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北侖港等沿海港口區域。 3. 臨海工業海岸線 臨海工業海岸線指用於建設用填海和圍海(港口建設除外)發展臨海工業的海岸線。
  • 海洋的最美卻是海岸線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它的更確切的定義是海水向陸到達的極限位置的連線。由於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風暴潮等影響,海水有漲有落,海面時高時低,這條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時刻處於變化之中。因此,實際的海岸線應該是高低潮間無數條海陸分界線的集合,它在空間上是一條帶,而不是一條地理位置固定的線。為了管理操作的方便,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將海岸線定義為平均大潮高潮時的海陸分界線的痕跡線,一般可根據當地的海蝕階地、海灘堆積物或海濱植物確定。海岸線是陸地與海洋的交界線。一般分為島嶼海岸線和大陸海岸線。它是發展優良港口的先天條件。
  • 7種方法界定山東海岸線
    &nbsp&nbsp&nbsp&nbsp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nbsp&nbsp&nbsp&nbsp26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對近日出臺的《海岸線調查技術規範》推薦性地方標準進行了解讀,該標準將於6月29日起實施。標準採取圖文結合的方式,分類規定了海岸線界定的7種方法,內容詳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 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
    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事關國家海洋生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下決心採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改觀。」海岸線作為海洋與陸地交界的過渡帶,是自然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