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包括島嶼)的天然分界線,對於沿海國家來說,海岸線的長度以及海陸交界處的地形地貌,對於建設海港和發展經濟意義重大。從海岸線的劃界來看,主要是根據正常海水高潮水位所浸沒的陸地邊界進行確定。
我國地大物博,擁有四大近海,從南到北分別毗鄰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總海岸線長度達3.2萬公裡,其中陸地海岸線1.8萬公裡(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崙河口),島嶼海岸線1.4萬公裡。從我國海岸線的總體形態以及周邊地形地貌來看,大體可以劃分為兩大截然不同的區域,這兩個區域以杭州灣為界,以北總體屬於受地質活動擠壓隆起的山地海灣海岸、因地質活動斷裂下陷的平原海岸交錯分布的局面。而杭州灣以南的海岸線,基本上處於同一地質隆起帶,海岸線周邊區域地形地貌比較相近。
我國從南到北擁有海岸線的省份有:廣西、海南、廣東、澳門、香港、福建、臺灣、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天津、河北和遼寧。那麼,在這些省份中,哪個省份的海岸線最具有優勢呢?
我想,海岸線的優勢,可以表現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兩個部分,如果將這兩個作為評價的一級指標的話,那麼可以相應地引申拓展若干二級指標。比如,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方面,主要包括海岸線長度、建設良好港口的基礎(港口周邊海水深度要大)、港口通往腹地交通便利程度、水產資源豐富程度、衍生產業體系發展程度等。在生態環境優勢方面,主要包括水體清潔程度、地形地貌平緩程度、海岸自然環境面貌、旅遊資源、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等。
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之後,還需要對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行賦值,我們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大原則,兩個一級指標分別賦權0.5,然後再根據二級指標推動一級指標實現的重要程度,粗略地進行一下賦權。在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方面,海岸線長度賦權0.3、建設深港基礎條件賦權0.25、交通賦權0.2、水產資源賦權0.15、衍生產業體系賦權0.1。在生態環境指標方面,旅遊資源賦權0.3、地形地貌賦權0.25、水體清潔賦權0.2、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賦權0.15、海岸自然環境優美程度賦權0.1。
以每項指標滿分10來計算,通過查詢相關的統計資料數據、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公開的環境質量數據、我國沿海地區地形地貌資料、大江大河入河口相關徑流量和泥砂量數據、鹽場和漁場相關地理和經濟數據等,來對各省每一項指標進行分別賦分,然後通過加權計算的方法,得出最終的結果。需要說明的是,最終計算的結果,僅是依據筆者所掌握的情況,並根據經驗進行扮演的結論,並不代表官方和有關研究機構的結論,如果有衝突,大家僅當娛樂一下。
具體的賦分和計算過程,這裡就不展示了,僅把加權計算的結果羅列出來,供大家參考。排在第一位的是山東,然後依次是廣東、浙江、遼寧、江蘇、福建、海南、廣西、河北(上海、天津、香港、澳門由於海岸線較短不參與評價,另外臺灣省缺乏相關數據,也沒有列入此次評價範圍)。
通過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看出,山東省的海岸線最具優勢,這既有擁有較長海岸線、較多天然良港的因素,也有水產業和鹽業經濟體系發達、海岸線周邊地形地貌相對平緩、腹地擁有廣袤的平原、交通便利等原因,更有優良海水水質、優美沙灘資源、眾多濱海風景區的加持,另外山東省的海岸線,受到颱風和海嘯等影響和衝擊的機率也較南方省份少很多,具備穩定發展、安全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