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 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2021-01-15 網易財經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顧瑞珍 高嘉晗)根據國家海洋局25日發布的《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2011年6月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損害。事故發生半年後,蓬萊19—3油田周邊及渤海中部海域水質、沉積物質量呈現一定程度改善,但溢油事故造成的影響仍然存在。

除蓬萊19-3油田以外,本年度監測的其他海洋油氣區環境質量狀況均基本符合海洋油氣區的環境保護要求,未發現海洋油氣開發活動對周邊海域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同時,據日本「3·11」福島核洩漏事故的海洋環境放射性應急監測結果顯示,中國管轄海域海水、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氣 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未見異常,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尚未對中國管轄海域造成影響。

此外,2011年中國的海洋赤潮災害也有所減輕,全海域共發現赤潮55次,累計面積6076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為近5年來最低,赤潮多發區仍主要集中於東海海域。綠潮仍主要集中在黃海海域。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 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中國網3月20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今日在京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稱,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裡。赤潮多發區仍集中於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
  • 我國海洋狀況年度公報:溢油等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 福建海洋災害公報 部分地區海水倒灌加劇
    日前,省海洋與漁業廳編制的《2011年福建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對公眾發布,報告顯示:福州市長樂漳港鎮和文嶺鎮、漳州市漳浦縣舊鎮和霞美鎮濱海地區存在嚴重海水入侵,泉州市泉港區海水入侵程度較去年有所上升。  土壤鹽漬化現象明顯加劇  日前,由省海洋與漁業廳編制的《2011年福建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對公眾發布,這是我省首次發布全省海洋災害公報,其中海水入侵令人關注。  《公報》對我省去年度風暴潮、海浪、赤潮、海嘯和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等海洋災害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並與2010的海洋災害情況進行了對比。
  • 渤海溢油汙染事故暴露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機制諸多漏洞
    2011年6月初發生的中海油渤海油田溢油事故將近年來我國海洋環境問題推向高峰,其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應當引發對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深入思考。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第7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汙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根據《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規定,海上石油勘探開發溢油事件屬於突發環境汙染事件,事故發生後,行政主管機關應依法及時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我國多部法規對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範圍、程序以及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
  • 世界海洋日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科普赤潮災害知識
    2019年06月09日 18:16 來源:東南網 作者:陳楠 編輯:潘曉明   東南網6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受本網記者採訪,就近段時期我省受赤潮影響做了一個科普。
  • 《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 一年直接損失155億元
    中國網2月26日訊(記者 馮竹)今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共發生138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綠潮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死亡(含失蹤)68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因此,滸苔是沿海經濟活動中向海洋排放大量汙染物的惡果,大海通過暴發滸苔綠潮來吸收海水中的過量氨氮,自我恢復水質,也向人類發出警告。    與大型藻類滸苔相比,赤潮是一種微型藻,但形成原因與人類過度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據統計,2013年僅渤海就發現13次赤潮,面積約1880平方公裡。
  • 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
    原標題: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本報訊 (記者遊怡冰 通訊員張依霖)為進一步增強沿海廣大群眾對赤潮災害的防範意識,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減輕赤潮災害帶來的損失,近日,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等部門舉辦線上宣講會,主題為《赤潮的發生與防控》。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今日在此間發布《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這是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渤海是中國唯一半封閉型內海,海域面積約七點七萬平方公裡,渤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昨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根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編制的《2012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嚴格把好涉海工程項目海洋環境影響評價關,嚴格控制生態脆弱區、敏感區等重要生態區域項目準入。省、市、縣三級海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初具規模,入海汙染物監督監測、海洋功能區專項監測和漁業資源跟蹤監測逐步深化。海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水平不斷提升,2016年成功應對珠海、深圳、湛江、汕尾和惠州等地發生的13起赤潮(包括綠潮)事件,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八是推動保護區的聯合執法。
  • 深圳市海洋災害應急預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15號,2012年3月1日)  (4)《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辦發〔2013〕101號)  (5)《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國務院  (6)《關於加強海洋災害防禦工作的意見》(國海發[2005]11號),國家海洋局
  • 福建印發近海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
    近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印發《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包括總則、組織機構和工作職責、常規監測與預警機制 、應急響應、後期處理 、保障措施等部分,以建立健全應急反應機制,最大程度地減輕赤潮災害造成的漁業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根據《預案》,應急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屬地為主、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應結合的工作原則。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40:用哪些方法治理赤潮現象
    贏取南極旅遊大獎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261.在海洋的各種汙染物中,對海洋的破壞最嚴重、最普遍的是哪種?各類汙染物中對海洋破壞最嚴重、最普遍的非石油莫屬。每年進入海洋中的石油有1000萬噸。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 我國海洋汙染事件每年成倍增長 環境法醫學鮮為人知
    國家海洋局近年發布的海洋災害統計公報顯示,每年發生在我國近海的溢油事件都在翻倍地增長。有專家認為,我國海域可能是未來溢油事故的多發區和重災區。「海洋汙染事件的頻繁發生,急需加快我國環境法醫學發展步伐,以確保汙染事件及其引發的各種法律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和解決。」王志遠急切地呼籲。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並且,持續上升的海平面、趨於頻發的極值水位,以及人為地面沉降等因素,增加了沿海社會-生態系統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與海平面上升有關的危害(險)性事件,如海岸侵蝕、洪災、鹽鹼化和生境退化等將顯著增加。如未採取充分的適應海平面上升的措施,沿海大城市、城市環礁群島、熱帶農業三角洲地區和北極沿岸社區將處於高或很高的災害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