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

2020-12-04 環京津網

原標題: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

本報訊 (記者遊怡冰 通訊員張依霖)為進一步增強沿海廣大群眾對赤潮災害的防範意識,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減輕赤潮災害帶來的損失,近日,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等部門舉辦線上宣講會,主題為《赤潮的發生與防控》。

宣講會邀請了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工程師李光毅,從赤潮的定義、危害、判斷、類型、發生過程、形成原因、種類、泉州市赤潮發生概況、防控等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據悉,4月—9月是我國近海赤潮的高發期,5月—6月是高峰期。由於5月—6月為春末夏初,正值季風轉換時期,在沒有颱風影響下,我市沿海風浪較小,沿海平均水溫在21.0℃—25.3℃之間,適宜赤潮生物生長。

對於赤潮的防治,目前依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其原因在於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繁多,暴發機制各異,對於很多赤潮的發生機理尚未從根本上掌握,加上潮流和風浪的影響,想要在赤潮暴發以後進行有效的治理較為困難。目前對於赤潮的防治,基本上還是以防為主,當赤潮發生後,採取適當的辦法來規避或減輕赤潮災害造成的損失。

[責任編輯: ]

相關焦點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提案不僅列舉了相關歷史資料,還對赤潮災害的發生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原因分析,更對各級政府如何應對赤潮災害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現針對您的建議做如下答覆:   一、關於積極開展赤潮機理和預報的研究   赤潮現象及生消過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海洋環境系統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其發生機理、發展過程和造成的損害影響等國內外尚處研究階段。
  • 平潭多部門聯合開展赤潮防範宣傳 提高養殖戶風險防範能力
    25日,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聯合蘇平片區管理局、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海漁處、海洋漁業執法支隊,在蘇平片區的龍頭海域、鍾門海域開展赤潮防範宣傳。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通過擺攤設點的方式,為養殖戶分發「福建赤潮防範與災後漁業生產技術要點宣傳冊」「鮑科學養殖百問百答」「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等相關技術資料,共計1000餘份。同時,工作人員還走上漁排,通過分發宣傳冊、張貼宣傳畫報、為養殖戶講解赤潮災害防範要點等方式,引導養殖戶提高防範警惕性,增強應急處置能力。
  •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演變趨勢與應對策略
    圖 3 黃海海域綠潮分布面積和覆蓋面積變動情況針對連年暴發的綠潮問題,如何及時、準確地監測和預測綠潮發生情況,積極應對綠潮災害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已經實現了對綠潮災害的大範圍、同步、快速監測(圖 4)。在黃海滸苔暴發期間,我國風雲MERSI、環境HJ/CCD和北京1號等衛星數據都已應用於綠藻漂移路徑監測。然而,對於綠潮的發生和發展態勢,仍缺少可用於預測的數值模式。在綠潮應對方面,主要依靠被動的人工和機械打撈,儘管打撈的綠藻可用於資源化利用,但只能部分彌補綠潮導致的經濟損失,如何從源頭控制綠潮發生仍然是當務之急。
  • 福建印發近海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
    近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印發《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包括總則、組織機構和工作職責、常規監測與預警機制 、應急響應、後期處理 、保障措施等部分,以建立健全應急反應機制,最大程度地減輕赤潮災害造成的漁業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根據《預案》,應急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屬地為主、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應結合的工作原則。
  • 世界海洋日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科普赤潮災害知識
    2019年06月09日 18:16 來源:東南網 作者:陳楠 編輯:潘曉明   東南網6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受本網記者採訪,就近段時期我省受赤潮影響做了一個科普。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 福建省多地發現無毒赤潮 養殖水產品未受影響
    3月23日以來,福建省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發生無毒赤潮。引發4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均為細弱海鏈藻,為無毒硅藻種類,赤潮周邊海域漁業養殖未受影響。自赤潮發生起,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保持對赤潮海域的密切監視監測,通過省海洋與漁業局門戶網站對外公開赤潮動態信息。
  •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5月6日啟動赤潮災害四級響應
    新華社青島5月6日電(記者 張旭東)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6日通報,北海分局正繼續對山東日照附近海域的赤潮進行衛星遙感、船舶監測和漂移預報,並根據相關災害預案啟動了赤潮災害四級應急響應。    據介紹,監測人員5日乘中國海監27船繼續對水色異常海域進行現場監視監測,分別在日照以東30公裡(119°53′E,35°19.80′N)(119°54.6′E,35°18.3′N)(119°54.6′E,35°16.8′N)和日照錨地(119°53.6′E,35°16.21′N)發現條帶狀紅色赤潮,分析鑑定為夜光藻赤潮,平均密度約159萬個/L。海監飛機因空管原因未能起飛。
  • 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高
    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高 2002年11月12日22:26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1月12日電(記者 翟素娣) 記者從今天在此間召開的2002年聯合國國際搜索與救援諮詢團亞太地區年會上獲悉,中國城市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和突發事件的能力正在顯著提高
  • 中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 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顧瑞珍 高嘉晗)根據國家海洋局25日發布的《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此外,2011年中國的海洋赤潮災害也有所減輕,全海域共發現赤潮55次,累計面積6076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為近5年來最低,赤潮多發區仍主要集中於東海海域。綠潮仍主要集中在黃海海域。
  • 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 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公報稱,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裡。赤潮多發區仍集中於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渤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依然嚴重。我國砂質海岸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日本與東協四國設立自然災害險 幫東協國家提高應對災害能力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子晴】第21屆東協與中日韓(10+3)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期間,日本與寮國、緬甸、新加坡、柬埔寨財長舉行會談,一致同意設立「東南亞災害風險保險支援機構(SEADRIF)」,以幫助東協成員國在遭受自然災害時快速獲取救災資金。據《日本經濟新聞》5月4日報導,東南亞災害風險保險是一種面向東協成員國的災害保險。
  • 人民日報點讚青島赤潮「消防員」俞志明:讓中國技術走出國門獲贊
    赤潮跟火災一樣,具有突發性,需要進行應急處置。俞志明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研究赤潮的應急處置方法。「赤潮原本是海洋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在人類活動幹擾下,變成近海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的信號,是一種生態災害,一旦發生,應迅速處置,減少損失。」俞志明說。
  • 赤潮「滅火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我國海洋科學領域唯一技術發明類獎項。
  • 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東太平洋智利海域也發現大面積赤潮。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使海洋生態異常的赤潮現象已開始出現。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今年1~5月,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就有45至56次,而去年一年也只發生了35次。照這樣的態勢,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赤潮還會發生多少次,尚難以估算。
  • 「防震減災宣傳周」提高災害防治能力 構築生命安全防線
    新華街街道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活動7月28-29日,新華街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社區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活動,在活動現場,社區黨員志願者向居民發放宣傳手冊300餘份,懸掛宣傳條幅6條,普及推廣暴雨洪澇、地震及家庭火災等常見災害預防、自救、互救的防災減災知識,減輕社區的災害風險,提升基層的減災能力,同時積極解答居民的疑惑,提醒他們多多關注「防災減災」小知識,學會保護自己。
  • 【導航圈】北鬥氣象監測提高災害預警和應對能力
    氣象數據通常包含了氣壓、氣溫、相對溼度、風向、風速、雨量等基本氣象要素,經擴充後還可觀測其它氣象要素數據,我國幅員遼闊且高山河流縱橫交錯,同時也是泥石流、塌方、洪澇等氣象地質災害高發的地區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於仁成: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 【智匯海洋 No.142】
    2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的演變趨勢3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的應對策略4 什麼是「藻華災害」於仁成,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博士。1971年出生,山東即墨人,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生物學和有害赤潮研究。1 我國近海的赤潮災害在我國近海,渤海周邊海域、東海長江口鄰近海域和南海近岸海域是3個典型的赤潮高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