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
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原標題: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據監測,截至6月13日,廈門海域無毒赤潮仍在持續,影響面積縮小為約11平方公裡,分布於同安灣後田-鱷魚嶼海域、五緣灣海域及其灣口。泉州石獅、惠安赤潮海域水色未見異常,未檢出有毒鏈狀裸甲藻,赤潮已消亡。
-
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落地福建莆田
2012年,米氏凱倫藻曾給福建省鮑魚養殖產業造成高達20億元的經濟損失,養殖戶對赤潮相關保險的需求日益強烈。為貫徹落實福建省省委省政府、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關於「積極探索水產養殖保險」的部署要求,加強福建省水產養殖業風險保障體系建設,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牽頭下,中國人壽財險福建分公司與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就福建省地方財政補貼型赤潮指數保險項目開展產品研發合作。
-
福建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
央廣網福州4月10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獲悉,福建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為漁民提供更多風險保障。近年來,由於海洋環境變化造成的赤潮災害頻繁發生,沿海水產養殖戶損失嚴重,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在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的防災減災處、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監測站、海洋預報臺等機構的幫助下,聯合商業保險公司共同開發了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產品,系我國農業保險領域專門承保赤潮災害的首款產品。
-
世界海洋日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科普赤潮災害知識
2019年06月09日 18:16 來源:東南網 作者:陳楠 編輯:潘曉明 東南網6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受本網記者採訪,就近段時期我省受赤潮影響做了一個科普。
-
爆發赤潮≠海鮮有毒,福建海鮮表示:這鍋我不背!
事實上,並非所有赤潮都會導致貝類有毒。譬如今年4月福建海域發生的所有赤潮均為無毒赤潮,目前未對周邊養殖造成影響,對應養殖區的海鮮依然可以放心食用!(信息來源於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
-
福建這片海域出現赤潮!這種海鮮近期少吃,嚴重可致命!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莆田南日島、泉州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發生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網絡圖4月22日,據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報告惠安縣大港灣附近赤潮仍在持續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面積縮小為1平方公裡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蠣養殖目前未受赤潮影響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今年福建省發生7起赤潮 持續時間36天
據福建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監測,截至目前,今年福建省寧德三沙灣、平潭沿岸、泉州惠安海域、廈門海域共發生7起赤潮,涉及面積155.8平方公裡,持續時間36天。誘發赤潮的生物為東海原甲藻、夜光藻等五種,均是無毒藻類。至今未接到因赤潮而造成養殖損失的報告。去年同期,情況嚴重得多。
-
大連通報入夏以來首個赤潮信息:由兩種藻類引起
國家海洋局大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技術人員表示,赤潮在香爐礁海域尚屬首次發現,近年來大連海域水質明顯改善,赤潮現象明顯減少,同時提醒廣大市民在赤潮發生時不宜在該海域進行垂釣、遊泳等親海活動。香爐礁海域發生赤潮海水呈醬油色7月10日16時許,有市民反映在大連灣頂部香爐礁海域發現水色異常。
-
平潭化學品船觸礁傾覆 水產品受汙染系謠言
據多部門對事發海域的調查情況看,目前,海事部門認定:裝載化學品的容器並未破損。同時,平潭綜合實驗區、省海洋與漁業廳昨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事故區域海水中含有丙烯酸丁酯,但是周邊監測海域水質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周邊養殖區的花蛤、牡蠣、鮑魚、海帶等養殖水產品未檢出特徵汙染物丙烯酸丁酯。權威部門提醒,切勿相信坊間謠傳,部門會及時公布監測結果。
-
石獅赤潮大面積消退 附近海域養殖產品禁止採捕上市
東南網6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連日來,石獅梅林碼頭附近海域出現赤潮現象,使得周邊貝類海產品受到汙染,更有8人因為誤食受汙染的海產品而中毒。記者從石獅市永寧鎮政府了解到,目前,8名中毒人員已經出院,石獅海域的赤潮也大面積消退了。
-
赤潮石油汙染等原因導致環渤海灣水產品死亡
長島海域出現死魚時,近岸海域海水質量中的石油類含量尚未超標,疑似細菌感染所致;河北樂亭的扇貝大面積死亡,與養殖病害暴發無關;河北昌黎則已基本排除已知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導致扇貝死亡,專家組認為是赤潮、石油汙染及其他原因,導致了扇貝滯長和死亡。
-
福建省現赤潮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藻類毒性極強
原標題:福建省現赤潮 近期慎食貝類海鮮海峽網6月10日訊(海都記者 章微)昨日,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警:因6月6日,泉州石獅市梅林碼頭附近海域(位於預警海區Ⅶ區)發現赤潮,該赤潮中含麻痺性貝毒的藻類,毒素毒性極強,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提醒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
深圳灣再現赤潮 暫未發現魚群死亡
記者5月17日從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獲悉,近日,深圳灣海域再現赤潮。經該中心監測,此次引發赤潮的是該海域常見藻類,無毒,暫未發現魚群死亡。5月15日,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例行檢查海上自動監測結果時發現深圳灣海域葉綠素-a和溶解氧數據出現明顯波動,立即安排監測人員前往現場監測。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該海域海水呈淺棕褐色,初步判斷可能發生赤潮。
-
多地緊急提醒!近期少吃海虹,嚴重可致命
其實,它本身並無毒之所以食用青口容易引起中毒主要是因為青口食用了一種具有毒性的赤潮(含有麻痺型貝毒)之後毒素在其體內蓄積所導致的最!新!消!息!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1.28×107個/升,較昨日略有下降。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蠣養殖,目前未受赤潮影響。
-
平潭多部門聯合開展赤潮防範宣傳 提高養殖戶風險防範能力
25日,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聯合蘇平片區管理局、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海漁處、海洋漁業執法支隊,在蘇平片區的龍頭海域、鍾門海域開展赤潮防範宣傳。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通過擺攤設點的方式,為養殖戶分發「福建赤潮防範與災後漁業生產技術要點宣傳冊」「鮑科學養殖百問百答」「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等相關技術資料,共計1000餘份。同時,工作人員還走上漁排,通過分發宣傳冊、張貼宣傳畫報、為養殖戶講解赤潮災害防範要點等方式,引導養殖戶提高防範警惕性,增強應急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