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5月17日從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獲悉,近日,深圳灣海域再現赤潮。經該中心監測,此次引發赤潮的是該海域常見藻類,無毒,暫未發現魚群死亡。
5月15日,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例行檢查海上自動監測結果時發現深圳灣海域葉綠素-a和溶解氧數據出現明顯波動,立即安排監測人員前往現場監測。
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該海域海水呈淺棕褐色,初步判斷可能發生赤潮。經實驗室分析,此次深圳灣海水異常是由中肋骨條藻引起的赤潮,與今年「五一」期間引發赤潮的種類相同,為深圳灣常見藻類,無毒。
未來幾天,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國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將持續對本次赤潮開展跟蹤監測,直至赤潮完全消退。
赤潮又稱紅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生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赤潮不一定都是紅色,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等的不同,有時也呈現黃色、綠色、褐色等不同顏色。
赤潮成因尚無定論。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水體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當含有大量營養物質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農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流入海洋後,造成近岸水體尤其是水體交換能力差的河口海灣地區的水體富營養化。在水體富營養化海域,如果海區的其他因素有利於赤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赤潮生物便會急劇繁殖,形成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