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2020-12-07 中國新聞網

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大亞灣海域出現赤潮。網友坤帥供圖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因近期天氣異常引起 均為無毒甲藻

  4月12日,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稱,發現大亞灣黃金海岸沿岸海水變黑,沙灘和水面上有黃綠色泡沫,疑為海水被石化汙染所致。昨日,惠州大亞灣區新聞中心發出通報稱,經確認,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局部海域顏色異常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為2004年以來最大面積赤潮。

  據大亞灣區海洋與漁業分局介紹,該局已聯合省、市、區專家到大亞灣區馬鞭洲至澳頭港海域開展了多次聯合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4月11日海水中的紅色赤潮藻和多紋漆溝藻數量達3.19×106個/升。經省、市主管部門確認本次大亞灣區局部海域顏色異常事件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尚未達到三級赤潮預警標準。

  據省局專家鑑定,本次赤潮因近期天氣異常引起,引發赤潮藻類多為紅色赤潮藻和多紋漆溝藻,均為無毒甲藻。目前海面上漂浮的黃色條帶絮狀物質為死亡藻類,並非油汙,但赤潮海水中浮遊生物密度較大,易引起過敏,應避免直接接觸赤潮海水。

  什麼是赤潮?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千百年前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裡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赤潮海域:

  大亞灣區馬鞭洲至澳頭港海域

  赤潮面積:

  80平方公裡

  赤潮生物種類:

  紅色赤潮藻和多紋漆溝藻,均為無毒甲藻,密度為3.19×106個/升

  連結

  大亞灣海域

  2004年6月,惠東平海至港口一帶海域發現了赤潮,以每日15海裡的速度向西漂移,漂移至大辣甲至桑州邊線以南,橫亙在大亞灣灣口,形成了面積約100平方公裡的赤潮帶。

  2013年7月,大亞灣霞湧海岸出現大量死魚,經海洋漁業專家監測為洋流所引起的赤潮所致。

  黃海海域

  2012年5月4日,山東日照附近黃海海域發現大面積赤潮,赤潮分布面積達780平方公裡。截至7日,赤潮向西北漂移,範圍開始減小、密度降低,暫未對日照海域漁業、旅遊業造成影響。

  東海海域

  2004年5月14日,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發生特大赤潮災害,赤潮面積達8000~10000平方公裡,對浙江漁業產生非常大的危害。 (記者秦仲陽 通訊員大新宣)

相關焦點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從今年2月18日開始至今,惠州海域出現了近年來罕見的階段性赤潮。第一個階段的赤潮持續到2月29日,赤潮面積最大時達到140平方公裡,之後赤潮消退。但從3月4日開始,第二波赤潮又在惠州的大亞灣、紅海灣出現,並持續到現在。  記者近日在惠州市南部的雙月灣看到,一條面積四五平方公裡的帶狀赤潮在灣口綿延。赤潮帶呈淺紅褐色,和周圍海水的分界並不十分清晰。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國家海洋局:黃海海域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新華社青島5月8日電(記者 張旭東)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了解到,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3日至7日持續對黃海海域赤潮進行衛星遙感、航空監測、船舶監測和漂移預報,目前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綜合衛星、飛機和船舶赤潮監視監測結果,6日至7日,山東日照以東黃海海域仍存在赤潮區,但已經進入消退期。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近日,我市深圳灣到蛇口港、赤灣港一帶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紅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懷疑是赤潮。昨日,經市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站檢測,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近年來較大面積的赤潮現象。監測站相關人士稱這與最近氣候有關,建議市民不要接觸海水和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
  • 福建省多地發現無毒赤潮 養殖水產品未受影響
    3月23日以來,福建省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發生無毒赤潮。引發4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均為細弱海鏈藻,為無毒硅藻種類,赤潮周邊海域漁業養殖未受影響。自赤潮發生起,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保持對赤潮海域的密切監視監測,通過省海洋與漁業局門戶網站對外公開赤潮動態信息。
  • 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5月初,中國東海環境監測中心隊員在東海區執行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任務時,在北緯30度50分、東經123度的浙江舟山花鳥山以東海域,發現了赤潮,影響面積約470平方公裡。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東太平洋智利海域也發現大面積赤潮。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使海洋生態異常的赤潮現象已開始出現。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今年1~5月,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就有45至56次,而去年一年也只發生了35次。照這樣的態勢,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赤潮還會發生多少次,尚難以估算。
  • 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現象 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
    新華社廈門7月31日電(記者陳旺、付敏)記者31日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海域近日發生赤潮現象,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截至7月30日晚,廈門海域赤潮面積從7月28日的約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約20平方公裡,赤潮藻類的種類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 大亞灣深圳海域發現「漿糊潮」,有毒嗎?專家:有待研究
    大亞灣深圳海域發現尖筆帽螺聚集成「潮」,遠看像「漿糊」。 原標題:大亞灣深圳海域發現「漿糊潮」 尖筆帽螺聚集成「潮」,遠看像漿糊,專家稱此種生物是否有毒還有待研究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8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文/圖)7月7日,記者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 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原標題: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據監測,截至6月13日,廈門海域無毒赤潮仍在持續,影響面積縮小為約11平方公裡,分布於同安灣後田-鱷魚嶼海域、五緣灣海域及其灣口。泉州石獅、惠安赤潮海域水色未見異常,未檢出有毒鏈狀裸甲藻,赤潮已消亡。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對政協海南省第六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0013號提案的答覆(B) 農工黨海南省委員會:   你委提出的《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首先
  • 2005年中國赤潮直接經濟損失逾6900萬元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李建敏)中國國家海洋局9日在此間發布的《2005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表明,2005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82次,較2004年減少約15%,但有毒藻類引發的赤潮次數和面積大幅增加。去年中國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6900萬元。
  • 石獅赤潮大面積消退 附近海域養殖產品禁止採捕上市
    東南網6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連日來,石獅梅林碼頭附近海域出現赤潮現象,使得周邊貝類海產品受到汙染,更有8人因為誤食受汙染的海產品而中毒。記者從石獅市永寧鎮政府了解到,目前,8名中毒人員已經出院,石獅海域的赤潮也大面積消退了。
  • 福建省現赤潮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藻類毒性極強
    原標題:福建省現赤潮 近期慎食貝類海鮮海峽網6月10日訊(海都記者 章微)昨日,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警:因6月6日,泉州石獅市梅林碼頭附近海域(位於預警海區Ⅶ區)發現赤潮,該赤潮中含麻痺性貝毒的藻類,毒素毒性極強,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提醒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 大亞灣核電站在大亞灣嗎?
    說起大亞灣很多人都認為在惠州,這個沒錯大亞灣確實在惠州。大亞灣在廣東省惠州市,是中國南海重要海灣,位於廣東省東部紅海灣與大鵬灣之間,總面積650平方公裡。大亞灣位置大亞灣核電站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 ,也是中國大陸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站。電站於1987年開工建設 ,1994年2月,1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同年5月,2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 。
  • 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 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中國網3月20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今日在京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稱,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裡。赤潮多發區仍集中於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
  • 大亞灣海域首次發現浮遊軟體動物尖筆帽螺爆發
    漂積在海灘上的尖筆帽螺 圖片來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在首席專家黃洪輝研究員帶領下,堅持開展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近日,在大亞灣海域首次發現浮遊軟體動物尖筆帽螺大量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