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海域出現赤潮。網友坤帥供圖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因近期天氣異常引起 均為無毒甲藻
4月12日,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稱,發現大亞灣黃金海岸沿岸海水變黑,沙灘和水面上有黃綠色泡沫,疑為海水被石化汙染所致。昨日,惠州大亞灣區新聞中心發出通報稱,經確認,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局部海域顏色異常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為2004年以來最大面積赤潮。
據大亞灣區海洋與漁業分局介紹,該局已聯合省、市、區專家到大亞灣區馬鞭洲至澳頭港海域開展了多次聯合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4月11日海水中的紅色赤潮藻和多紋漆溝藻數量達3.19×106個/升。經省、市主管部門確認本次大亞灣區局部海域顏色異常事件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尚未達到三級赤潮預警標準。
據省局專家鑑定,本次赤潮因近期天氣異常引起,引發赤潮藻類多為紅色赤潮藻和多紋漆溝藻,均為無毒甲藻。目前海面上漂浮的黃色條帶絮狀物質為死亡藻類,並非油汙,但赤潮海水中浮遊生物密度較大,易引起過敏,應避免直接接觸赤潮海水。
什麼是赤潮?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千百年前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裡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赤潮海域:
大亞灣區馬鞭洲至澳頭港海域
赤潮面積:
80平方公裡
赤潮生物種類:
紅色赤潮藻和多紋漆溝藻,均為無毒甲藻,密度為3.19×106個/升
連結
大亞灣海域
2004年6月,惠東平海至港口一帶海域發現了赤潮,以每日15海裡的速度向西漂移,漂移至大辣甲至桑州邊線以南,橫亙在大亞灣灣口,形成了面積約100平方公裡的赤潮帶。
2013年7月,大亞灣霞湧海岸出現大量死魚,經海洋漁業專家監測為洋流所引起的赤潮所致。
黃海海域
2012年5月4日,山東日照附近黃海海域發現大面積赤潮,赤潮分布面積達780平方公裡。截至7日,赤潮向西北漂移,範圍開始減小、密度降低,暫未對日照海域漁業、旅遊業造成影響。
東海海域
2004年5月14日,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發生特大赤潮災害,赤潮面積達8000~10000平方公裡,對浙江漁業產生非常大的危害。 (記者秦仲陽 通訊員大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