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赤潮直接經濟損失逾6900萬元

2021-01-15 搜狐網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李建敏)中國國家海洋局9日在此間發布的《2005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表明,2005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82次,較2004年減少約15%,但有毒藻類引發的赤潮次數和面積大幅增加。

去年中國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6900萬元。

  公報顯示,大面積赤潮集中在浙江中部海域、長江口外海域、渤海灣等,東海仍為赤潮重災區,赤潮主要對沿岸魚類和藻類養殖造成影響。

  公報指出,赤潮頻發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富營養化、氮磷比失衡和存在赤潮生物適宜的環境氣候條件等。

  「赤潮大面積頻發已成為長江口外海域、浙江中南部以及黃渤海等海域的嚴重生態問題。」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李春先表示。

  他說,2005年5、6月間,東海舟山海域和渤海灣海域分別發生7000平方公裡和3000平方公裡的特大有毒赤潮災害,但由於國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採取了得力措施,因此,「這兩次特大面積的有毒赤潮均未造成人員中毒事件。」

  公報數據還顯示,2001年-2005年,中國全海域共發生赤潮453次,累計面積93260平方公裡。近兩年多次發生由數種赤潮生物協同引發的複合型赤潮。

相關焦點

  • 2019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海洋災害:風暴潮災害!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
  • 《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 一年直接損失155億元
    中國網2月26日訊(記者 馮竹)今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共發生138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綠潮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死亡(含失蹤)68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 中國2018海洋災害公報:海岸侵蝕直接經濟損失2.85億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岸侵蝕等災害為主,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7.77億元,死亡(含失蹤)73人。
  • 颱風「瑪莉亞」造成江西直接經濟損失1308萬元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封雲報導:今年第8號颱風「瑪莉亞」於11日20時移入江西省境內減弱為熱帶低壓,之後其強度持續減弱,中央氣象臺於23時對其停止編號。江西省各地、各部門嚴陣以待,周密部署,沉著應對,全力做好防禦防汛防颱風各項準備工作。
  • 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落地福建莆田
    2012年,米氏凱倫藻曾給福建省鮑魚養殖產業造成高達20億元的經濟損失,養殖戶對赤潮相關保險的需求日益強烈。經過近一年的調研與探索,研發人員將損失率情況與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歷年赤潮監測數據相結合,創新開發了水產養殖赤潮指數保險試點產品,並於今年4月開始在莆田市南日鎮和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域開展試點。啟動赤潮指數保險試點工作中國人壽財險福建分公司與福建省漁業互保協會在莆田舉辦了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保單首籤儀式,啟動水產養殖赤潮指數保險試點工作。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
  • 海南部分地區遇颱風杜蘇芮影響 直接經濟損失近5900萬元
    截至9月18日9時統計,三亞市吉陽、海棠、天涯等4個縣(區)和瓊海、文昌、萬寧等7個縣(市)21.6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2.6千公頃,其中絕收100餘公頃;直接經濟損失近5900萬元。駱雲飛 攝 原標題:海南部分地區遇颱風災害 直接經濟損失近5900萬元 責任編輯:鄭莉莉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智利是全球第二大三文魚出口國,2016年由鏈狀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等引起的大規模赤潮,導致全國12%的養殖三文魚死亡,造成智利近海養殖業超過1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012年在我國福建近海域,爆發了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這次赤潮覆蓋面積達300km2,鮑魚養殖業受到嚴重衝擊,經濟損失達到20億人民幣,創造了歷史新高。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但進入20世紀後,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影響的日益加重,直接導致赤潮發生的原因發生了根本變化,赤潮也逐漸演變為頻繁發生的生態災害。近年來赤潮災害更是呈現出爆發規模大、持續時間久,出現頻率高的趨勢。2015年北美洲西海岸爆發了大規模擬菱形藻(Pseudo-nitzschia)赤潮,北起美國阿拉斯加,南至墨西哥沿岸,覆蓋面積之大前所未有。
  • 2005年浙江省重大災情實錄
    全省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72.2億元.  *2005年第5號颱風「海棠」於7月19日17時10分在福建連江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12級(33 m/s)。受其影響我省溫州、台州、麗水東部、寧波南部出現了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18日08時到21日08時樂清氣象站累計雨量603.8mm;砩頭雨量站達729.8mm。19日青田等4站的日降水量破歷史極端最多記錄。
  • 赤潮的嚴重危害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育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1998年的米氏裸甲藻赤潮幾乎摧毀了整個香港地區的魚類養殖業;2012年5月18日~6月8又由於米氏凱輪藻為有毒有害赤潮藻種,所以導致福建省水產養殖貝類,特別是鮑大規模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僅2012年,我國因赤潮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到20.15億元。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 爆發赤潮≠海鮮有毒,福建海鮮表示:這鍋我不背!
    赤潮的危害 赤潮可以分為有毒赤潮和無毒赤潮兩種,它們危害其他生物的方式有所不同。 有毒赤潮 顧名思義,有毒赤潮可以產生毒素,從而「化學攻擊」其他生物。
  • 2019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發布,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
    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3億人次受災,909人死亡失蹤,12.6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19256.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據統計,超強颱風「利奇馬」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大陸地區強度第五位超強颱風,共造成浙江、山東、江蘇、安徽、遼寧、上海、福建、河北、吉林9省(市)64市403個縣(市、區)1402.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66人,失蹤4人,緊急轉移安置209.7萬人;1.5萬間房屋倒塌,13.3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137千公頃,其中絕收93.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15.3億元。
  • 卓尼強降雨冰雹災害造成經濟損失一千多萬元
    卓尼強降雨冰雹災害造成經濟損失一千多萬元 2020-05-08 0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5月初,中國東海環境監測中心隊員在東海區執行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任務時,在北緯30度50分、東經123度的浙江舟山花鳥山以東海域,發現了赤潮,影響面積約470平方公裡。所以,赤潮是世人公認的大海災害。  就全球而言,破壞性較大的赤潮有:1964年,美國佛羅裡達西海岸發生赤潮,使大批的魚蝦蟹及海龜、牡蠣等被毒殺,死魚被衝上海灘長達37公裡;1973年,日本播磨灣、紀伊水道西部發生赤潮,養殖的1400萬尾魚被毒死,損失達71億日元。  我國的赤潮主要分布在渤海、長江口、珠江口等沿海工業發達地區,近年來有加劇的趨勢。
  • 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災害為主,綠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鹹潮入侵等災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4億元,死亡(含失蹤)24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 2005年被除名的颱風
    為了避免名稱混亂,有關國家和地區舉行專門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以便於各國人民防臺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