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玉環海域發生條帶狀的赤潮。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浙江玉環坎門後沙原先黃綠色的海水變為灰褐色。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據有關人士介紹,5月30日發生的此次赤潮是浙江省有記載以來範圍分布較廣的一次,且是以國際上認為具毒性的米氏凱倫藻為優勢種的赤潮。按照國家海洋局發布的《中國近海赤潮生物圖譜》介紹,米氏凱倫藻會分泌溶血性毒素。此次赤潮主要是近期天氣比較炎熱,同時長江口水域的海水富營養化嚴重,使藻類得到了充足的養分而引起的。
浙江海域出現的大面積赤潮。毛昭勝/Photobase
浙江赤潮致養殖魚大量死亡
昨日,記者從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獲悉,5月底爆發在浙江近海的大面積赤潮(早報6月3日A13版曾作報導)已開始消退,但赤潮對魚類的危害正逐步顯現。溫州平陽縣南麂島海域的傳統小網箱遭受了「滅頂之災」,網箱內的大量魚類窒息死亡,預計經濟損失在1900萬元左右。目前從發生死魚區域捕撈上來的魚類均已經全部封存。
其他區域暫無死魚報告
據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保處副處長孔梅透露,該局是6月3日接到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在赤潮爆發區發現死魚現象」的報告的,接報後,該局工作組立即趕赴溫州調查核實。目前,浙江近海海域的赤潮已開始消退,該局還未發現其他赤潮爆發區的「死魚」等情況報告,該局將在近日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赤潮有關情況。
南麂養殖魚類基本死光
據介紹,溫州沿海海域的赤潮大面積爆發於5月31日,最大時面積超過800平方公裡,比浙江北部沿海的7000平方公裡爆發面積要小,優勢種同樣為「米氏凱倫藻」。日前,溫州市通過海洋監測,在南麂海域的赤潮爆發區發現了大量死魚現象。
據南麂島開發公司副經理蘇立奇描繪,在受災海面上,「離南麂島7海裡處就能看到呈褐紅色的海水,靠近受災網箱,死亡的魚兒一片片泛起」。據平陽縣海洋與漁業局生產科科長陳舜測算,南麂海域內有1300多個傳統小網箱(3×3×3米)養殖的各種魚類基本「死光」,約100萬尾左右,經濟損失約1900萬元,而去年「雲娜」颱風帶給當地養殖業的損失也不到1000萬元。不過,他表示,目前灘涂養殖魚類和貝類仍未受到赤潮影響。
死魚現象主要為缺氧所致
浙江省有關專家認為,南麂海域發生的死魚現象主要為缺氧所致。由於爆發海域的赤潮層厚度超過了3米,覆蓋了傳統網箱的水深區,當藻類死亡腐爛後,大量消耗水中氧氣,致魚類窒息而亡。而深水網箱由於箱內魚類能在深水中獲得氧氣,所以沒有發生大量死魚現象。但目前無法確認米氏凱倫藻產生的溶血性毒素是否也是致魚類死亡的原因。國際上現在還沒有關於溶血性毒素對人體有無害處的記載,也沒有關於人類因溶血性毒素中毒的報導。
死魚檢驗結果幾天後出來
據悉,死亡魚類的樣本已於5日晚送至位於上海農業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結果需幾日後才能出來。目前,浙江省有關部門已要求南麂海域的漁民封存從發生死魚區域捕撈上來的魚類,禁止流入市場,待檢測結果出來後,再根據結果決定是否允許上市。據悉,溫州南麂海域的魚類主要銷往福建和當地。
舟山海域未有死魚報告
昨天,就上海讀者關心的舟山海域赤潮情況,記者詢問了舟山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該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在舟山附近海域的赤潮已出現消退跡象,當地市屬有關部門還沒有接到任何赤潮區發生魚類、貝類的損害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