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海水突變赤紅色

2020-11-27 澎湃新聞

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海水突變赤紅色

5月3日,廣東。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泛起大片紅褐物質。市海洋監測中心通報稱,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和中肋骨條藻赤潮,未見魚類死亡現象,將持續監測。

澎湃新聞記者:謝煜楠 編輯:唐燕麗 實習生:陳曦然 素材來源 :深圳臺 責任編輯:周琦 校對:餘承君

熱新聞

澎湃新聞APP下載

熱話題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X

相關焦點

  • 深圳灣海域泛起大片紅褐物質?莫慌!那是赤潮!
    蜿蜒綿長的海岸線 海天一色的視覺衝擊 讓深圳灣濱海休閒帶 成為了深圳人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然而這兩天 家住蛇口片區的鐘先生發現 深圳灣遊艇會附近海水中 突然出現不明物蔓延數千平米 陽光照射下呈現赤紅色 通過航拍可以看出,這些不明物質在海平面下蔓延了數千平方米,有的不明物質在陽光照射下,還呈現出赤紅色,呈帶狀分布。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深圳灣再現赤潮 暫未發現魚群死亡
    記者5月17日從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獲悉,近日,深圳灣海域再現赤潮。經該中心監測,此次引發赤潮的是該海域常見藻類,無毒,暫未發現魚群死亡。5月15日,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例行檢查海上自動監測結果時發現深圳灣海域葉綠素-a和溶解氧數據出現明顯波動,立即安排監測人員前往現場監測。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該海域海水呈淺棕褐色,初步判斷可能發生赤潮。
  • 深圳灣赤潮已完全消退
    原標題:深圳灣赤潮已完全消退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8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記者5月18日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市海洋漁業局)獲悉,持續3天的深圳灣赤潮目前已消退。
  • 赤潮退了海水藍了
    4月10日在大鵬新區南澳月亮灣海域拍攝的「夜光藻」的赤潮。本報訊(記者阮曉光 通訊員李堅強攝影報導)本月10日,南澳雙擁碼頭海面上出現了大面積的赤潮,市海洋環境與資源監測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水樣化驗後,認定這裡出現的較大面積紅褐色物質是由一種名叫「夜光藻」的藻類大量繁殖所導致的赤潮。不過,赤潮在第二天便退去,海水又恢復了原有的藍色。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與昨日赤紅色海水比,僅過一夜,海水就恢復了原色。  本報訊 (文/圖 記者 袁舒琪)前一日還是「腥風血雨」,後一日又重回平靜。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近日,我市深圳灣到蛇口港、赤灣港一帶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紅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懷疑是赤潮。昨日,經市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站檢測,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近年來較大面積的赤潮現象。監測站相關人士稱這與最近氣候有關,建議市民不要接觸海水和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浙江玉環坎門後沙原先黃綠色的海水變為灰褐色。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 新聞背景:赤潮的分類和成因
    新華網上海5月19日電(記者葉國標、馮亦珍)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變紅而得名,現在已成為各種赤潮的統稱。  赤潮一般可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兩類。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含有某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 海水呈現鏽紅色
    4號下午,記者在日照市大泉溝漁港碼頭看到,在靠近岸邊的海水中,布滿了紅色漂浮物,遠遠看上去就像海水被染了色一樣,而在不遠處流動較快的海水裡,並沒有發現這種現象。同天下午,在另一處漁港的靜水區域,也出現了少量鏽紅色海水。據了解,今年3月10號也出現過海水變紅的現象。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珍珠灣海域棕紅色海水久久不退 專家稱極有可能是赤潮
    (記者 於婧媛)「快來看啊,海水怎麼變紅了王先生是下午4點40分左右發現異樣的,「我估計當時棕紅色海水離岸邊有百米距離。」他說,當天下午隨著落潮,棕紅色的海水不斷向海中央深處退卻,並不斷擴大。 「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從百米的帶狀迅速擴大到好幾公裡長。」王先生說,一直到晚上7點他離開時,棕紅色海水還未消退。「會不會是赤潮?」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新華社廣州4月26日電 題: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新華社記者田建川、胡林果  夜晚的海灘,當起伏拍岸的海水變成藍色螢光,你還敢下水遊泳嗎?當美麗的海灣中綿延著一條紅褐色的海水帶,水裡的生物是否安全?  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惠州和汕尾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
  • 赤潮再襲香港海域
    新華網香港8月22日電 由罕見藻類形成的赤潮再襲香港海域。繼早前港島南區多個海灘發現赤潮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1日宣布,淺水灣等南區6個泳灘發現疑似赤潮,並已懸掛紅旗,警告遊客不宜下水。截至21日晚,全港仍有22個泳灘因赤潮而懸掛紅旗,原定21日舉行的鐵人賽被迫延至28日舉行。
  • 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大亞灣海域出現赤潮。網友坤帥供圖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因近期天氣異常引起 均為無毒甲藻  4月12日,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稱,發現大亞灣黃金海岸沿岸海水變黑,沙灘和水面上有黃綠色泡沫,疑為海水被石化汙染所致。昨日,惠州大亞灣區新聞中心發出通報稱,經確認,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局部海域顏色異常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為2004年以來最大面積赤潮。
  •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
  • 惠東雙月灣海水變藍?實為夜光藻引起的赤潮
    原標題:惠東雙月灣海水變藍?實為夜光藻引起的赤潮 「親眼所見,太美了!」連日來,多位市民網友在惠州西子論壇曬出惠東雙月灣海水變藍的圖片,稱「雙月灣出現了『藍眼淚』的奇觀」,更有多位網友看到帖子後驅車前往雙月灣海邊,通宵只為等待「藍眼淚」的再度出現。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