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再襲香港海域

2021-01-15 中國日報網

新華網香港8月22日電 由罕見藻類形成的赤潮再襲香港海域。繼早前港島南區多個海灘發現赤潮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1日宣布,淺水灣等南區6個泳灘發現疑似赤潮,並已懸掛紅旗,警告遊客不宜下水。

截至21日晚,全港仍有22個泳灘因赤潮而懸掛紅旗,原定21日舉行的鐵人賽被迫延至28日舉行。

港島南區多個泳灘20日因赤潮消退撤銷紅旗一日後,康文署21日再宣布,包括深水灣、淺水灣、中灣、南灣、舂坎角及石澳泳灘需再懸掛紅旗,全港仍有22個泳灘受到赤潮影響。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已獲悉南區再現赤潮,署方已為港島南區抽驗6個海水樣本化驗,初步發現與早前其他地區引起赤潮的藻類同屬無毒,暫未收到魚類死亡報告。而此次出現的赤潮是由一種旋溝藻組成,在香港水域較少見。

來源:新華網  編輯:段若蘭

相關焦點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平潭發生赤潮海域水體趨於正常 處於赤潮基準密度以下
    東南網5月25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哲昊)記者從平潭綜合實驗區農發局了解到,近日,在平潭蘇澳鎮龍頭村附近海域,出現真鯛等網箱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的現象。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指導下,實驗區立刻組織技術人員前往事發海域進行調查監測。
  • 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海水突變赤紅色
    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泛起大片紅褐物質。市海洋監測中心通報稱,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和中肋骨條藻赤潮,未見魚類死亡現象,將持續監測。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 國家海洋局:黃海海域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新華社青島5月8日電(記者 張旭東)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了解到,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3日至7日持續對黃海海域赤潮進行衛星遙感、航空監測、船舶監測和漂移預報,目前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綜合衛星、飛機和船舶赤潮監視監測結果,6日至7日,山東日照以東黃海海域仍存在赤潮區,但已經進入消退期。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近日,我市深圳灣到蛇口港、赤灣港一帶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紅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懷疑是赤潮。昨日,經市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站檢測,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近年來較大面積的赤潮現象。監測站相關人士稱這與最近氣候有關,建議市民不要接觸海水和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
  • 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網友坤帥供圖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因近期天氣異常引起 均為無毒甲藻  4月12日,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稱,發現大亞灣黃金海岸沿岸海水變黑,沙灘和水面上有黃綠色泡沫,疑為海水被石化汙染所致。昨日,惠州大亞灣區新聞中心發出通報稱,經確認,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局部海域顏色異常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為2004年以來最大面積赤潮。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 深圳灣海域泛起大片紅褐物質?莫慌!那是赤潮!
    海洋監測預報中心: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 記者從海洋監測預報中心了解到,5月3號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易彎藻和中肋骨條藻赤潮 ,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對政協海南省第六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0013號提案的答覆(B) 農工黨海南省委員會:   你委提出的《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首先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
  • 海南島西部沿海部分海域發生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新華社海口2月11日電(記者  夏冠男)海南島西部沿海儋州、洋浦、昌江等海域近日出現魚蝦等海洋生物死亡現象。海南省海洋漁業部門組織專業單位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取樣調查,初步查明原因為球形棕囊藻異常繁殖引發局部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據海南省食安辦通報,在洋浦等地近海海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死魚現象。
  • 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現象 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
    新華社廈門7月31日電(記者陳旺、付敏)記者31日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海域近日發生赤潮現象,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截至7月30日晚,廈門海域赤潮面積從7月28日的約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約20平方公裡,赤潮藻類的種類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 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原標題: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據監測,截至6月13日,廈門海域無毒赤潮仍在持續,影響面積縮小為約11平方公裡,分布於同安灣後田-鱷魚嶼海域、五緣灣海域及其灣口。泉州石獅、惠安赤潮海域水色未見異常,未檢出有毒鏈狀裸甲藻,赤潮已消亡。
  • 石獅赤潮大面積消退 附近海域養殖產品禁止採捕上市
    石獅梅林碼頭附近海域的赤潮已大面積消退。東南網6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連日來,石獅梅林碼頭附近海域出現赤潮現象,使得周邊貝類海產品受到汙染,更有8人因為誤食受汙染的海產品而中毒。記者從石獅市永寧鎮政府了解到,目前,8名中毒人員已經出院,石獅海域的赤潮也大面積消退了。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赤潮並不都是紅色的,不同的浮遊生物引起海水不同的顏色,赤潮只是各種顏色潮的總稱。赤潮的破壞性極大,赤潮期間,魚、蝦、蟹、貝類大量死亡,嚴重的還會因形成沉積物而影響海港建設。 1998年的米氏裸甲藻赤潮幾乎摧毀了整個香港地區的魚類養殖業;2012年5月18日~6月8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從今年2月18日開始至今,惠州海域出現了近年來罕見的階段性赤潮。第一個階段的赤潮持續到2月29日,赤潮面積最大時達到140平方公裡,之後赤潮消退。但從3月4日開始,第二波赤潮又在惠州的大亞灣、紅海灣出現,並持續到現在。  記者近日在惠州市南部的雙月灣看到,一條面積四五平方公裡的帶狀赤潮在灣口綿延。赤潮帶呈淺紅褐色,和周圍海水的分界並不十分清晰。
  • 福建這片海域出現赤潮!這種海鮮近期少吃,嚴重可致命!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莆田南日島、泉州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發生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網絡圖4月22日,據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報告惠安縣大港灣附近赤潮仍在持續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面積縮小為1平方公裡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蠣養殖目前未受赤潮影響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