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西部沿海部分海域發生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海口2月11日電(記者  夏冠男)海南島西部沿海儋州、洋浦、昌江等海域近日出現魚蝦等海洋生物死亡現象。海南省海洋漁業部門組織專業單位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取樣調查,初步查明原因為球形棕囊藻異常繁殖引發局部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據海南省食安辦通報,在洋浦等地近海海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死魚現象。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組織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等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調查監測。2月9日起,相關單位兩個工作組在洋浦港近岸海域發現有呈條狀分布的藻類聚集帶,水色呈棕紅色,無腥臭氣味,礁石灘上有少量死魚。海頭港近岸海域水色較為混濁,略有腥味,有零星的死亡貝類和沙蟲。據當地群眾介紹,從2月3日起,這一帶海域就出現了魚蝦零星死亡的現象。

    2月10日上午,海南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洋浦和海頭布設了7個監測站位。結果顯示,監測海域中的浮遊植物優勢種為球形棕囊藻,密度超過了球形棕囊藻密度基準值,最大超出10倍。監測海域水質變差,局部為四類,洋浦至海頭一帶海域因球形棕囊藻異常繁殖引發了局部赤潮。

    據專家介紹,球形棕囊藻是我國南部海域常見赤潮生物,當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時,其粘液便緊緊貼在魚鰓上,影響魚的呼吸和攝食,致使魚類窒息缺氧而死亡。

    海南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主任周濤分析稱,每年春季,球形棕囊藻在海南西部海域形成優勢種群,在適宜的條件下易誘發赤潮。今年春節期間氣溫持續偏高,引發了本次局部海域的赤潮現象。根據現場觀測和監測分析結果,目前赤潮規模不大,但需要加強監控。

    據了解,海南省海洋漁業部門將密切跟蹤本次赤潮發展,相關技術單位正在開展進一步的監測,及時發布有關情況。目前,相關市縣已對打撈上來的數百斤死亡魚類進行了無害化處理。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已要求沿海市縣加強對相關海域的監控,嚴禁打撈此類死亡魚蝦上市流通。

相關焦點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近日,我市深圳灣到蛇口港、赤灣港一帶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紅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懷疑是赤潮。昨日,經市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站檢測,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近年來較大面積的赤潮現象。監測站相關人士稱這與最近氣候有關,建議市民不要接觸海水和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
  • 溫州部分海域發生赤潮 近期最好別吃貝殼類海鮮
    針對近期我市部分海域發生赤潮現象,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近日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市民慎食貝殼類海產品,以免發生中毒。  資料圖  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介紹,近段時間以來,平陽、蒼南海域連續發生赤潮現象,主要是「米氏凱倫藻」等有毒藻種的蔓延。
  • 福建這片海域發生赤潮,已致大量魚類死亡!買海鮮要謹慎!
    平潭蘇澳某村的養殖區魚苗也出現大量死亡,這對於養殖戶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成片的魚兒死亡,養殖戶們心都碎了,真的好可惜!昨天,平潭綜合實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也發布了一則通告:廣大經營者、消費者:近期我省沿海區域進入赤潮易發期。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何謂赤潮  某一海域內突然出現魚蝦貝類動物死亡,海水發出刺鼻腥臭的怪現象,給漁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並造成了海域環境的汙染,這種現象被稱為「赤潮」,也叫「紅潮」。  之所以叫「赤潮」,是因為這種現象發生後,在多數情況下,昔日藍色的海水會變成紅色、橙色或紅褐色,並隨海潮的變化而湧動。
  • 赤潮的嚴重危害
    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 「紅色災星」——赤潮
    它是由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家族非常龐大,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生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比如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綠潮等。 海水一夜變紅是怎麼回事呢?
  • 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赤潮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由於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海水溫度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生的重要環境因子,20—30℃是赤潮發生的適宜溫度範圍。
  • 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赤潮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其餘的38種在中國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過赤潮而已。因此說,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並非一定會發生赤潮,這要看其密度能否達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體變色的水平。   人類活動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 赤潮
    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汙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毛昭勝/Photobase  浙江赤潮致養殖魚大量死亡  昨日,記者從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獲悉,5月底爆發在浙江近海的大面積赤潮(早報6月3日A13版曾作報導)已開始消退,但赤潮對魚類的危害正逐步顯現。溫州平陽縣南麂島海域的傳統小網箱遭受了「滅頂之災」,網箱內的大量魚類窒息死亡,預計經濟損失在1900萬元左右。
  • 爆發赤潮≠海鮮有毒,福建海鮮表示:這鍋我不背!
    事實上,並非所有赤潮都會導致貝類有毒。譬如今年4月福建海域發生的所有赤潮均為無毒赤潮,目前未對周邊養殖造成影響,對應養殖區的海鮮依然可以放心食用!(信息來源於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
  • 俄羅斯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潛水員估計,在一些地方,95%的海洋底棲生物已經死亡。「我完全被弄糊塗了,因為在哈拉科特爾斯基海灘,海水總是很清澈,以前從未發生這樣的事情,」Dyba說。一個月過去了,她的眼睛依然乾澀。問題向西南方向蔓延,圍繞著半島,影響到了食物鏈的上層:上周,在堪察加半島的西海岸,人們發現了幾千條死魚,大部是海底魚類;有幾隻棕熊因為吃了這些魚,出現嚴重食物中毒。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赤潮生物的屍體在腐爛過程中會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或生物毒素,它們會毒死海洋動物,或把毒素殘存於動物體內。人們誤食含有這些生物毒素的海產品,會中毒,甚至死亡。大批魚蝦、貝類的腐爛,還會使赤潮發生的海域水質發臭,影響該地區旅遊業。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日期間,福建海域發生了10次米氏凱輪藻為優勢種的赤潮,累計面積達到323平方公裡,因為米氏凱輪藻赤潮常伴有東海原甲藻,所以赤潮發生海域呈現一片褐色。又由於米氏凱輪藻為有毒有害赤潮藻種,所以導致福建省水產養殖貝類,特別是鮑大規模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僅2012年,我國因赤潮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到20.15億元。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提案不僅列舉了相關歷史資料,還對赤潮災害的發生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原因分析,更對各級政府如何應對赤潮災害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現針對您的建議做如下答覆:   一、關於積極開展赤潮機理和預報的研究   赤潮現象及生消過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海洋環境系統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其發生機理、發展過程和造成的損害影響等國內外尚處研究階段。
  • 平潭發生赤潮海域水體趨於正常 處於赤潮基準密度以下
    東南網5月25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哲昊)記者從平潭綜合實驗區農發局了解到,近日,在平潭蘇澳鎮龍頭村附近海域,出現真鯛等網箱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的現象。災情發生後,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要求各有關部門、各有關鄉鎮密切關注態勢,加強加密監測,嚴密組織死魚打撈及無害化處理,嚴防死魚上岸流入市場、流向島外。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指導下,實驗區立刻組織技術人員前往事發海域進行調查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