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發生赤潮海域水體趨於正常 處於赤潮基準密度以下

2020-12-03 騰訊大閩網

東南網5月25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哲昊)記者從平潭綜合實驗區農發局了解到,近日,在平潭蘇澳鎮龍頭村附近海域,出現真鯛等網箱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的現象。災情發生後,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要求各有關部門、各有關鄉鎮密切關注態勢,加強加密監測,嚴密組織死魚打撈及無害化處理,嚴防死魚上岸流入市場、流向島外。

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指導下,實驗區立刻組織技術人員前往事發海域進行調查監測。監測數據顯示,該海域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米氏凱倫藻,其細胞密度接近赤潮預警基準密度,水體中溶解氧含量範圍為8.5-9.7mg/L,結合死亡魚體呈缺氧死亡症狀,初步判定魚類死亡原因:

一是高密度赤潮生物堵塞魚類鰓組織,引起窒息;

二是疑似米氏凱倫藻產生的溶血毒素可能引起魚類鰓組織受損,導致窒息。

連日來,平潭根據赤潮災害應急預案,正全力做好減災和防控工作,嚴密組織死魚打撈和無害化處理,嚴格把好死魚上岸進入市場、流向島外關口,加強加密水體預警監測力度,強化魚類市場監督檢查。目前,已完成絕大部分死魚打撈和無害化處理工作,確保死魚未流入市場、流向島外。

根據今日上午11時的監測數據,當前,事發海域水體趨於正常,米氏凱倫藻細胞密度已有所降低,處於赤潮基準密度以下。

下一步,實驗區農發部門將繼續加密對所屬海域監測的預警,並進一步做好善後工作。

相關焦點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福建這片海域發生赤潮,已致大量魚類死亡!買海鮮要謹慎!
    5月24日,我局接到區海洋與漁業部門通報,受米氏凱倫藻影響,蘇澳龍頭海域出現魚類死亡現象,該海域進入臨近赤潮重點監測預警狀態。赤潮將造成海水汙染、進而影響魚類產品質量,食用受赤潮汙染之魚類產品極易引發人體食物不良反應。目前,蘇澳當地政府已及時組織無害化處理。
  •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赤潮有什麼危害?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多數具有一定顏色,如夜光藻呈紅色,綠色鞭毛藻呈綠色,硅藻多呈褐色。正常情況下,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數量少,不易察覺。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發生赤潮的三大原因
    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複雜。關於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儘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遊生物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假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
  • 赤潮
    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汙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9日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漳州市、泉州市啟動赤潮災害應急響應,關閉赤潮發生海域養殖生產區;加強養殖漁船管控,暫停水產品採捕作業;加強巡查,嚴禁赤潮周邊海域水產品上市;加強監測,並擴大水產品監測品種和頻次。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近期謹慎購買食用赤潮地區的貝類海鮮。
  • 平潭多部門聯合開展赤潮防範宣傳 提高養殖戶風險防範能力
    25日,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聯合蘇平片區管理局、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海漁處、海洋漁業執法支隊,在蘇平片區的龍頭海域、鍾門海域開展赤潮防範宣傳。「龍頭海域和鍾門海域是平潭重要的養殖海區,此次宣傳,是為了增強養殖戶防範意識,讓養殖戶能夠順利地度過赤潮危險期。我們還將在全區各個養殖海域陸續開展赤潮防範宣傳活動。」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林雄生說。據悉,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每年4至6月是赤潮高發期。
  • 赤潮的嚴重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幹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 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赤潮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能夠形成赤潮的浮遊生物有一個別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赤潮生物」。在中國,已有赤潮資料記載的赤潮生物達25種。其餘的38種在中國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過赤潮而已。因此說,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並非一定會發生赤潮,這要看其密度能否達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體變色的水平。
  • 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人類千百年前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裡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 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赤潮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能夠形成赤潮的浮遊生物有一個別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赤潮生物」。在中國,已有赤潮資料記載的赤潮生物達25種。其餘的38種在中國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過赤潮而已。因此說,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並非一定會發生赤潮,這要看其密度能否達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體變色的水平。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日期間,福建海域發生了10次米氏凱輪藻為優勢種的赤潮,累計面積達到323平方公裡,因為米氏凱輪藻赤潮常伴有東海原甲藻,所以赤潮發生海域呈現一片褐色。,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頻率最高。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浙江玉環海域發生條帶狀的赤潮。
  • 今年首宗赤潮昨日退去
    兩次赤潮「主角」均為夜光藻   在現場監測的同時,市海洋監測與海域使用動態監管中心也組織技術人員到附近海域採取水樣用以顯微鏡觀測。調查結果顯示,近幾日珠海情侶路近岸海域發生的是夜光藻赤潮。   據介紹,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發生藻,也是廣東海域赤潮發生的原因種之一,在富營養化的海區內分布尤盛。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
  • 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現象 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
    新華社廈門7月31日電(記者陳旺、付敏)記者31日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海域近日發生赤潮現象,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截至7月30日晚,廈門海域赤潮面積從7月28日的約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約20平方公裡,赤潮藻類的種類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提案不僅列舉了相關歷史資料,還對赤潮災害的發生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原因分析,更對各級政府如何應對赤潮災害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現針對您的建議做如下答覆:   一、關於積極開展赤潮機理和預報的研究   赤潮現象及生消過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海洋環境系統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其發生機理、發展過程和造成的損害影響等國內外尚處研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