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華」、「赤潮」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個難解之謎
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水華」,把在海洋中發生的這種現象叫做「赤潮」。根據研究證明,全世界能產生「水華」、「赤潮」的浮遊生物大約有150多種,我國沿海地帶則有30多種,最常見的是單細胞夜光蟲(藻)。它傳宗接代的方式類似於低等植物,可又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它既是蟲又是藻。當夜光蟲聚集在海面瘋長時,可使夜幕下的海水波光粼粼,蔚藍壯觀,景色十分迷離誘人。
-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赤潮有什麼危害?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多數具有一定顏色,如夜光藻呈紅色,綠色鞭毛藻呈綠色,硅藻多呈褐色。正常情況下,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數量少,不易察覺。
-
赤潮的嚴重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幹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
-
平潭發生赤潮海域水體趨於正常 處於赤潮基準密度以下
災情發生後,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要求各有關部門、各有關鄉鎮密切關注態勢,加強加密監測,嚴密組織死魚打撈及無害化處理,嚴防死魚上岸流入市場、流向島外。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指導下,實驗區立刻組織技術人員前往事發海域進行調查監測。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赤潮發生區域的監測結果表明:赤潮優勢種赤潮異彎藻的細胞密度平均為6.7×106個/升,亞優勢種中肋骨條藻的細胞密度平均為2.2×106個/升,均為無毒赤潮;海水pH值為8.63,溶解氧較高,為12.72mg/L;海水溫度和鹽度均無異常,分別為26.61℃和17.69。
-
水華和赤潮
赤潮則是指海水富營養化而導致其中浮遊生物爆發性繁殖造成海水顏色異常的一種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的,它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的優勢生物的顏色決定的。水華與赤潮都是有害的生態現象,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水華和赤潮發生時,會遮蔽照射到水下的陽光,影響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壞水體內的生態平衡。
-
赤潮
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汙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
山東海洋與漁業廳:山東沿海今年首次發生赤潮
新華網濟南5月21日電(趙仁偉、馬學信)記者21日從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近日,山東煙臺近海養殖區四十裡灣海域發生赤潮,面積達25.7平方公裡。據悉,這是山東省今年首次發生赤潮現象。 據山東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報告,今年山東省赤潮發生時間早,出現了新的赤潮生物種類。
-
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現象 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
新華社廈門7月31日電(記者陳旺、付敏)記者31日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海域近日發生赤潮現象,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截至7月30日晚,廈門海域赤潮面積從7月28日的約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約20平方公裡,赤潮藻類的種類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
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
原標題: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本報訊 (記者遊怡冰 通訊員張依霖)為進一步增強沿海廣大群眾對赤潮災害的防範意識,提高赤潮災害應對能力,減輕赤潮災害帶來的損失,近日,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等部門舉辦線上宣講會,主題為《赤潮的發生與防控》。
-
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東太平洋智利海域也發現大面積赤潮。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使海洋生態異常的赤潮現象已開始出現。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今年1~5月,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就有45至56次,而去年一年也只發生了35次。照這樣的態勢,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赤潮還會發生多少次,尚難以估算。
-
今年福建省發生7起赤潮 持續時間36天
據福建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監測,截至目前,今年福建省寧德三沙灣、平潭沿岸、泉州惠安海域、廈門海域共發生7起赤潮,涉及面積155.8平方公裡,持續時間36天。誘發赤潮的生物為東海原甲藻、夜光藻等五種,均是無毒藻類。至今未接到因赤潮而造成養殖損失的報告。去年同期,情況嚴重得多。
-
「近海赤潮處置方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赤潮,是一種全球性海洋生態災害,對近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養殖旅遊等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
-
新聞背景:赤潮的分類和成因
新華網上海5月19日電(記者葉國標、馮亦珍)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變紅而得名,現在已成為各種赤潮的統稱。 赤潮一般可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兩類。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含有某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日期間,福建海域發生了10次米氏凱輪藻為優勢種的赤潮,累計面積達到323平方公裡,因為米氏凱輪藻赤潮常伴有東海原甲藻,所以赤潮發生海域呈現一片褐色。,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頻率最高。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海南島西部沿海部分海域發生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海南省海洋漁業部門組織專業單位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取樣調查,初步查明原因為球形棕囊藻異常繁殖引發局部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據海南省食安辦通報,在洋浦等地近海海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死魚現象。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組織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等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調查監測。2月9日起,相關單位兩個工作組在洋浦港近岸海域發現有呈條狀分布的藻類聚集帶,水色呈棕紅色,無腥臭氣味,礁石灘上有少量死魚。
-
赤潮石油汙染等原因導致環渤海灣水產品死亡
長島海域出現死魚時,近岸海域海水質量中的石油類含量尚未超標,疑似細菌感染所致;河北樂亭的扇貝大面積死亡,與養殖病害暴發無關;河北昌黎則已基本排除已知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導致扇貝死亡,專家組認為是赤潮、石油汙染及其他原因,導致了扇貝滯長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