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2020-12-04 中學地理問答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赤潮有什麼危害?

原創盧達晨 辛小洋中學地理問答

來自專輯

自然地理

答:

什麼是赤潮?

赤潮是浮遊生物大量異常繁殖而使海水變色的現象。

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多數具有一定顏色,如夜光藻呈紅色,綠色鞭毛藻呈綠色,硅藻多呈褐色。

正常情況下,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數量少,不易察覺。

但當水體富營養化使其急劇繁殖增多時,它們便大量聚集於水面,呈塊狀、帶狀等多種形態漂浮著,使水面各具各種顏色。

能夠形成赤潮的生物種類,現已查明的有60餘種。

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

產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汙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大量積累,造成海洋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大量營養鹽類。

一般認為,陽光強烈,水溫升高,海水停滯,海面上空氣流穩定等因素有利於赤潮生物的集結,是赤潮出現的自然條件。

赤潮有什麼危害?

赤潮出現時,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

一方面,赤潮生物在生長繁殖和死亡分解過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魚、貝等缺氧窒息而死。

另一方面,赤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生物毒素,可引起魚類病變。

赤潮知識教材沒講,教學可以補充。可在講水汙染或講海洋、河流時補充。

(參見《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地理卷》)

專輯連結

地理基礎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中國地理

世界地理

地理教學

相關焦點

  • 赤潮
    同時海水的PH值也會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類的浮遊生物會死亡、衰減;赤潮藻也因爆發性增殖、過度聚集而大量死亡。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 環保科普|赤潮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篇四:赤潮一、定義赤潮:又稱藻華,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水體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使局部水體變色的生態異常現象
  • 平潭發生赤潮海域水體趨於正常 處於赤潮基準密度以下
    災情發生後,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要求各有關部門、各有關鄉鎮密切關注態勢,加強加密監測,嚴密組織死魚打撈及無害化處理,嚴防死魚上岸流入市場、流向島外。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指導下,實驗區立刻組織技術人員前往事發海域進行調查監測。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此次赤潮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對海洋水質和漁業生產是否會造成嚴重影響?  或紅或藍或茶色 近海現罕見赤潮  這幾天,廣東惠州市惠東縣漁民郭建雄發現,他經常出海捕魚的紅海灣有點「怪」。「白天海水是粉紅的,一到晚上,那些區域的海水又變成幽藍色了,很好看,一些外地遊客還過來拍照。」郭建雄說。  「海水顏色的變化是夜光藻赤潮造成的。」
  • 發生赤潮的三大原因
    但是由於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數學者認為,赤潮發生與下列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一、海水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  由於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副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
  • 「紅色災星」——赤潮
    原來海水中發生了赤潮。赤潮是一種由某些浮遊藻類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海水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海洋生物就這樣保持著一定的生態平衡。一旦海水中的營養過度,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又恰逢大氣、水溫等條件適宜,吃飽喝足的浮遊藻類便會迅速大量地繁殖,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這時赤潮便順勢發生了。引發赤潮的藻類植物在海洋中多達300多種。
  • 深圳灣再現赤潮 暫未發現魚群死亡
    記者5月17日從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獲悉,近日,深圳灣海域再現赤潮。經該中心監測,此次引發赤潮的是該海域常見藻類,無毒,暫未發現魚群死亡。5月15日,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例行檢查海上自動監測結果時發現深圳灣海域葉綠素-a和溶解氧數據出現明顯波動,立即安排監測人員前往現場監測。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該海域海水呈淺棕褐色,初步判斷可能發生赤潮。
  • 新聞背景:赤潮的分類和成因
    新華網上海5月19日電(記者葉國標、馮亦珍)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變紅而得名,現在已成為各種赤潮的統稱。  赤潮一般可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兩類。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含有某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
  • 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赤潮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滸苔類)等。
  • 水華和赤潮
    水華是淡水水體富營養化而引起其中的藍細菌、綠藻等微生物異常增殖的一種現象。
  • 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赤潮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能夠形成赤潮的浮遊生物有一個別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赤潮生物」。在中國,已有赤潮資料記載的赤潮生物達25種。其餘的38種在中國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過赤潮而已。因此說,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並非一定會發生赤潮,這要看其密度能否達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體變色的水平。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
  • 莆田南日島海區發生夜光藻赤潮 暫未發現有生物死亡
    東南網莆田4月25日訊(通訊員 謝於思)4月23日下午4時,根據省海洋與漁業廳赤潮災害監視監測網報告顯示,莆田市秀嶼區南日鎮羅盤嶼以東約9公裡處,發現疑似夜光藻赤潮,面積約0.2平方公裡,水體呈淡紅色。接到報告後,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實地跟蹤監測核實。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赤潮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赤潮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只是人們從經濟角度感受到的赤潮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的一個方面,水產養殖的魚、貝、蝦、蟹只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每次赤潮的發生,毫無疑問都會程度不同地破壞海洋環境,赤潮對海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水體的酸鹼度和光照度。
  • (常識)一分鐘學習赤潮現象
    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滸苔類)等。
  • 「水華」、「赤潮」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個難解之謎
    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水華」,把在海洋中發生的這種現象叫做「赤潮」。根據研究證明,全世界能產生「水華」、「赤潮」的浮遊生物大約有150多種,我國沿海地帶則有30多種,最常見的是單細胞夜光蟲(藻)。它傳宗接代的方式類似於低等植物,可又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它既是蟲又是藻。當夜光蟲聚集在海面瘋長時,可使夜幕下的海水波光粼粼,蔚藍壯觀,景色十分迷離誘人。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赤潮不僅給海產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使沿海居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有毒赤潮甚至會危害人類的生命安全。 那麼赤潮為何具有如此大的破壞力?我們又應當如何應對赤潮的發生?關於赤潮成因尚沒有定論,科學家們認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機物汙染所致。在正常的情況下,海洋中的營養鹽含量較低,這就限制了浮遊植物的生長。但是,當含有大量營養物質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主要是食品、造紙和印染工業)和農業廢水流入海洋後,再加上海區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於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時,赤潮生物便會急劇繁殖起來,便形成赤潮。此外赤潮的發生還與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有關。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促使這款保險湧現的動力,是養殖戶對赤潮與日俱增的恐懼。每年4-6月份,福建部分海域的顏色便會出現異樣,遠遠望去好似一片火海,吸引眾多遊客紛紛駐足。實際上這種變色海水可不是什麼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赤潮」。△赤潮 圖源:百度百科赤潮是什麼?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促使這款保險湧現的動力,是養殖戶對赤潮與日俱增的恐懼。每年4-6月份,福建部分海域的顏色便會出現異樣,遠遠望去好似一片火海,吸引眾多遊客紛紛駐足。實際上這種變色海水可不是什麼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