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灣再現赤潮 暫未發現魚群死亡
記者5月17日從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獲悉,近日,深圳灣海域再現赤潮。經該中心監測,此次引發赤潮的是該海域常見藻類,無毒,暫未發現魚群死亡。5月15日,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例行檢查海上自動監測結果時發現深圳灣海域葉綠素-a和溶解氧數據出現明顯波動,立即安排監測人員前往現場監測。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該海域海水呈淺棕褐色,初步判斷可能發生赤潮。
-
夜光藻
由於浮遊生物是藻類的食物來源,因此在一些營養條件豐富的水域,有時會看到大量藻類聚集,形成「赤潮」。藻類所形成的不只是赤潮,形成的顏色取決於的藻類液泡,例如一旦綠藻類大量聚集,即會形成「綠潮」。讓我們來看看夜光藻形成的赤潮!
-
今年福建省發生7起赤潮 持續時間36天
據福建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監測,截至目前,今年福建省寧德三沙灣、平潭沿岸、泉州惠安海域、廈門海域共發生7起赤潮,涉及面積155.8平方公裡,持續時間36天。誘發赤潮的生物為東海原甲藻、夜光藻等五種,均是無毒藻類。至今未接到因赤潮而造成養殖損失的報告。去年同期,情況嚴重得多。
-
福建省多地發現無毒赤潮 養殖水產品未受影響
3月23日以來,福建省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發生無毒赤潮。引發4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均為細弱海鏈藻,為無毒硅藻種類,赤潮周邊海域漁業養殖未受影響。自赤潮發生起,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保持對赤潮海域的密切監視監測,通過省海洋與漁業局門戶網站對外公開赤潮動態信息。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現象 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
新華社廈門7月31日電(記者陳旺、付敏)記者31日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海域近日發生赤潮現象,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截至7月30日晚,廈門海域赤潮面積從7月28日的約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約20平方公裡,赤潮藻類的種類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
哪些生物可以造成海洋赤潮
赤潮大多數發生在內海、河口、港灣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別是暖流內灣水域。發生的季節隨水溫等環境因子和生物種類而異,一般以春夏為發生盛期。不同海區、不同季節形成赤潮的生物種類有差異,其中以夜光藻(Noctiluca miliaris)、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膝溝藻、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紅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erythraeum)和原生動物的中縊蟲(Mesodinium rubrum)等較為常見。
-
今年首宗赤潮昨日退去
原標題:今年首宗赤潮昨日退去 仿佛一夜之間,珠海情侶路沿岸便纏上了「紅色絲帶」。元旦假期剛過,一個月前退去的赤潮又一次在情侶路段的海岸線上爆發並持續多日,直至7日才最終退去。 這是珠海今年監測發現的首宗赤潮災害。
-
奧帆中心等海域現藍色光帶 專家稱夜光藻聚集
怪事 海裡出現藍色光帶 前不久,島城市民陳先生晚上去奧帆基地遊玩,在百麗廣場南門外附近海邊看到有一條藍色的「油帶」,他走近用手撈起來,卻發現不是油,只是一些藻類的葉子,這讓他非常奇怪。在海邊生活了好多年,今年是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疑是夜光藻(圖)
疑是夜光藻(圖) 海水被激蕩就會發出藍光 疑是夜光藻海都記者脫了鞋,站到海水中,發現腳踩著的地方,突然間光影斑駁,閃爍的光點,有一種錯覺,好像腳踩著的地方就是星空。用腳撥動浪花,光點更加明顯,像極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唯美的一幕…… 海都記者致電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位知情人透露,經查,發光其實是夜光藻導致的,並非俗稱的「藍眼淚」。近日,這個現象在崇武西沙灣附近海域也有出現,淨峰海域的情況可能與西沙灣的情況類似。
-
塔斯「藍眼淚」夜光藻坐標
屬表層沿岸種類,分布廣,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發生藻,也是東海赤潮發生的原因種之一。夜光藻作為海洋環境中的一種耐汙生物,在富營養化的海區內分布尤盛。它具發光能力,海上發光現象常由它受到刺激而引起。繁殖過盛並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危害很大。以上,科普完畢。不過網上的圖片基本上都是單反才能拍的出來,夜光藻其實沒有那麼明顯。
-
發生赤潮的三大原因
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複雜。關於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儘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遊生物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假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山東煙臺市招遠現夜光藻類赤潮 對人體無害但影響漁業
27日,記者從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引發海水變色的小顆粒其實是夜光藻,藻類密度已達到赤潮標準。該藻類沒有毒素,但會與海中其他生物爭搶氧氣。 「最開始看到海水變紅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哪裡柴油洩漏了。」27日,招遠市辛莊鎮東良村的劉先生告訴記者,發現海水異狀的時候是26日中午12點多,當時海上有霧,遠遠看時看不真切,走近才發現,海邊上出現了一道幾百米長、五六米寬的紅色海水帶。
-
福建這片海域出現赤潮!這種海鮮近期少吃,嚴重可致命!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莆田南日島、泉州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發生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網絡圖4月22日,據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報告惠安縣大港灣附近赤潮仍在持續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面積縮小為1平方公裡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蠣養殖目前未受赤潮影響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確定為小面積夜光藻聚集現象,目前該現象已經消退。國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站副站長 侯季靈:「是在3月10號,在燈塔廣場這邊有海水變紅的現象,當時就去採了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發現是夜光藻聚集,當時面積有900平米。第二天我們又去的話,夜光藻已經消失了。」據當地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海水變紅的現象,如果面積和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赤潮。
-
福建「藍眼淚」奇觀如何形成,科學家稱是赤潮生物
其實,它的真實身份是海洋中的某些發光生物。由於經常在夏季的福建各地出現,每年都會給這些地方帶來一波熱潮。造成藍顏淚的生物有兩種:一種是被稱作夜光藻的甲藻,這也是大多數海洋專家給出的成因;另一種說法是海洋微生物,海螢。夜光藻是單細胞生物,細胞呈現透明的球狀,常年以其他藻類為食(可以按蟲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