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藻

2021-01-14 藻詩飛翔


由於浮遊生物是藻類的食物來源,因此在一些營養條件豐富的水域,有時會看到大量藻類聚集,形成「赤潮」。

藻類所形成的不只是赤潮,形成的顏色取決於的藻類液泡,例如一旦綠藻類大量聚集,即會形成「綠潮」。

讓我們來看看夜光藻形成的赤潮!




看完視頻,有沒有被震撼到?

如果你以為是者藍色的火,你就錯了。

這是夜光藻發出的光芒隨著海浪在浮動。

真的不得不感嘆自然的神奇。

夜光藻又名「藍眼淚」,「海上鬼火」

有沒有覺得它的名字很形象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它!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甲藻門的一個海產屬。屬表層沿岸種類,分布廣,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發生藻,也是東海赤潮發生的原因種之一。夜光藻作為海洋環境中的一種耐汙生物,在富營養化的海區內分布尤盛。它具發光能力,海上發光現象常由它受到刺激而引起。繁殖過盛並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危害很大。


形態特徵

夜光藻藻體近圓球形,直徑150~2000μm。細胞壁透明,具一條長觸手,細胞內原生質淡紅色。成體橫溝不明顯,僅在腹面留下一點痕跡。在腹面縱溝內有一條短的鞭毛。縱溝與口溝相通,末端有一條粗大的觸手。細胞質集成一包著細胞核的中央團和分散的細條,有大而多的空胞。生殖時產生的遊孢子有橫溝、觸手和一條鞭毛。細胞無色或綠色,有時中央為黃色。當夜光藻大量密集時呈粉紅色。



鹽度

夜光藻的最適鹽度應在29-33之間,但鹽度的變化一般與夜光藻的種群變動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不過暴雨或梅雨季節造成的表層水體鹽度急降顯然對主要分布於表層的夜光藻種群具有巨大的破壞力。



溫度


夜光藻的生存水溫的高限可達28.6℃左右,但其最適水溫範圍為22℃,而適溫範圍可擴至16-20℃。所以,每年夏季高溫季節,大鵬灣的夜光藻因無法忍受高溫(30℃)而自然死亡,秋後再由外洋海流將其營養細胞帶回。



棲息環境


夜光藻是沿岸表層種類,分布很廣,除寒帶海域外,幾乎遍及世界各海區。夜光藻雖然它本身不含毒素,但是由於它形成赤潮時,大量的夜光藻粘附於魚鰓上,阻礙了魚類呼吸並導致魚類窒息死亡;同時夜光藻死亡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屍鹼和硫化氫,使海水變質,危害水體生態環境。此外,它還能滲透出高濃度的氨和磷。因此需警惕在網箱養殖區發生夜光藻赤潮


赤潮是一種局部海域災害性生態破壞現象。不僅會使海水pH升高,粘稠度增大,改變浮遊生物的生態系統群落結構,而且因其瘋狂增殖大量耗氧,阻斷陽光入射,使海洋環境惡化,導致大量魚、蝦、貝類等海產物窒息死亡。同時,許多藻類還會分泌毒素,直接毒死海域水生動物,並通過生物鏈,富集於魚、貝體內,人類誤食後,則可引起中毒,乃至死亡。



相關焦點

  • 林碩峰:夜光藻的危害與防控
    文/海南東方、昌
  • 夜光藻「藍眼淚」在中國沿海不斷擴張
    圖為在海洋中發光的夜光藻。(圖片來源: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網站)新華社華盛頓6月12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科研人員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被稱為「藍眼淚」的浮遊生物——夜光藻近年來在中國沿海不斷擴張,暴發次數呈增多趨勢。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
  • 新研究:夜光藻「藍眼淚」在中國沿海不斷擴張
    夜光藻是一種生活在近海的單細胞有機物,細胞器中有螢光素,相比其他海洋微生物,可吸收更多藍光、散射更多紅光,夜間受到船隻或波浪等擾動時,會發出閃爍的藍光。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可以通過分析海洋顏色的變化來識別這種生物。
  • 塔斯「藍眼淚」夜光藻坐標
    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發生藻,也是東海赤潮發生的原因種之一。夜光藻作為海洋環境中的一種耐汙生物,在富營養化的海區內分布尤盛。它具發光能力,海上發光現象常由它受到刺激而引起。繁殖過盛並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危害很大。以上,科普完畢。不過網上的圖片基本上都是單反才能拍的出來,夜光藻其實沒有那麼明顯。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 海水呈現鏽紅色
    視頻截圖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確定為小面積夜光藻聚集現象,目前該現象已經消退。國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站副站長 侯季靈:「是在3月10號,在燈塔廣場這邊有海水變紅的現象,當時就去採了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發現是夜光藻聚集,當時面積有900平米。第二天我們又去的話,夜光藻已經消失了。」據當地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海水變紅的現象,如果面積和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赤潮。
  • 水體發光了,是夜光藻還是發光弧菌?有什麼危害?如何治理?
    可以通過簡單的撥水之後肉眼觀察,就可以區分水體的發光是弧菌引起的發光還是夜光藻引起的發光。夜光藻和夜光藻引起的發光一:夜光藻夜光藻也就是發光甲藻,也有習慣叫夜光蟲,夜光藻在顯微鏡下是一種透明會移動的藻,見圖1:
  • 惠安淨峰惠女灣現「藍光」 經檢測夜光藻已近消亡
    顯微鏡下的夜光藻但據現場觀測,原本打算來看「藍眼淚」的市民們可能要失望了,目前,夜光藻數量減少許多,出現發光浪花的可能性已經很小。本月1日晚,幾名中學生突然發現海水發出藍光,海都記者在現場,也看見了閃著藍光的浪花,但這絕非藍眼淚,而是夜光藻造成的。
  • 遼寧葫蘆島海邊現螢光海 夜光藻為什麼會發光有毒嗎?
    遼寧葫蘆島海邊現螢光海 夜光藻為什麼會發光有毒嗎?時間:2020-10-28 12:3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遼寧葫蘆島海邊現螢光海 夜光藻為什麼會發光有毒嗎? 葫蘆島望海寺海邊驚現螢光海,泛出晶瑩剔透的藍色螢光,畫面如夢似幻,如同耀眼的星空墜入海中!
  • 深圳現螢光海奇景 竟是因夜光藻所引起(組圖)
    深圳現螢光海奇景  深圳現螢光海奇景,竟是因夜光藻所引起深圳現螢光海奇景  螢光海由夜光藻引起夜光藻是圓球形藻類,大量聚集時呈粉紅色。更值得關注的是,夜光藻繁殖過盛並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危害很大。  廣東海洋大學專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西湧出現的螢光海現象是由於夜光藻所引起的。由於一般藻類衰敗期為7到10多天,預計未來幾日螢光海現象還將持續。
  • 疑是夜光藻(圖)
    疑是夜光藻(圖)   海水被激蕩就會發出藍光   疑是夜光藻用腳撥動浪花,光點更加明顯,像極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唯美的一幕……   海都記者致電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位知情人透露,經查,發光其實是夜光藻導致的,並非俗稱的「藍眼淚」。近日,這個現象在崇武西沙灣附近海域也有出現,淨峰海域的情況可能與西沙灣的情況類似。近兩天,部門會安排惠安縣海洋與漁業局有關人員前往調查了解。
  • 奧帆中心等海域現藍色光帶 專家稱夜光藻聚集
    調查 夜光藻聚集但不太多   經過實地考察,環保部門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確實在奧帆基地附近海域發現了一些紅色帶狀水體,經環保監測人員仔細觀察,這些磚紅色帶狀區域隨波浪呈現帶狀聚集,總面積約40至60平方米。經採樣分析後發現,引起水色異常的為近岸海域常見的一種浮遊生物——夜光藻。
  • 加州海灘驚現夜光藻,自帶魔幻般的藍光,被稱沙灘版藍眼淚
    近日,在美國的加州威尼斯海岸邊發現了夜光藻,在這個視頻中,你能看到網友光腳走在沙灘上,就像是自帶的藍光一樣,仿佛來到魔法的世界一般,人們在這個地方遊泳,就好像是在藍光的海洋裡遊泳一樣,非常的夢幻。有的人認為「藍海」就是人們所說的夜光藻,還有的人認為就是「藍眼淚」但還是有不少民眾表示,不管是哪種,好看就行了;針對這個現象,當時就已經像權威的專家求證過,他表示「藍眼淚」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一種稱呼,還說這種生物一般是指海螢,是一種浮遊生物,在海浪的拍打下,它就會發出淺藍色光芒,一般是會出現在6月份和7月份,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夜光藻,這兩種情況都是非常普遍的海水發光現象
  • 莆田南日島海區發生夜光藻赤潮 暫未發現有生物死亡
    根據監測結果,南日島海區已發生夜光藻赤潮。其中,小日島附近海域約為0.5平方公裡,羅盤附近海域約為1平方公裡,呈帶狀分布,水色呈淺紅色,無味道。截止目前,赤潮發生海域未發現有生物死亡,未接到養殖生產損失報告,坑口、東岱、石城等養殖區均未發現赤潮。
  • 原來是夜光藻
    專家介紹,由於近期天氣轉暖海水溫度回升,夜光藻得以較快生長增殖,並在海浪和風力的推動下聚集在海岸邊,呈現帶狀分布。當大量聚集時會對魚類產生影響,少量夜光藻不會造成海水汙染等危害。返回半島網首頁>>
  • 迄今最強超導磁鐵問世;夜光藻在中國沿海不斷擴張丨科技早新聞
    科研人員分析了美航天局衛星和國際空間站拍攝的近1000張中國東海海域圖像,繪製了夜光藻的分布和變化圖。研究發現,夜光藻可以延伸至海岸線300公裡以外,比之前估測的要更遠。另外,它們可以在水溫28攝氏度的條件下生存。消息站強大的新磁鐵能夠產生比其他超導磁鐵更強的磁場。
  • 東戴河驚現螢光海,海上的「藍眼淚」——夜光藻
    夜光藻赤潮不論如何,也是看到了這可遇不可求的奇觀,有人形容它是海上的「藍眼淚」,可我是一個不喜歡眼淚的人,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