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浮遊生物是藻類的食物來源,因此在一些營養條件豐富的水域,有時會看到大量藻類聚集,形成「赤潮」。
藻類所形成的不只是赤潮,形成的顏色取決於的藻類液泡,例如一旦綠藻類大量聚集,即會形成「綠潮」。
讓我們來看看夜光藻形成的赤潮!
看完視頻,有沒有被震撼到?
如果你以為是者藍色的火,你就錯了。
這是夜光藻發出的光芒隨著海浪在浮動。
真的不得不感嘆自然的神奇。
夜光藻又名「藍眼淚」,「海上鬼火」
有沒有覺得它的名字很形象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它!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甲藻門的一個海產屬。屬表層沿岸種類,分布廣,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發生藻,也是東海赤潮發生的原因種之一。夜光藻作為海洋環境中的一種耐汙生物,在富營養化的海區內分布尤盛。它具發光能力,海上發光現象常由它受到刺激而引起。繁殖過盛並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危害很大。
形態特徵
夜光藻藻體近圓球形,直徑150~2000μm。細胞壁透明,具一條長觸手,細胞內原生質淡紅色。成體橫溝不明顯,僅在腹面留下一點痕跡。在腹面縱溝內有一條短的鞭毛。縱溝與口溝相通,末端有一條粗大的觸手。細胞質集成一包著細胞核的中央團和分散的細條,有大而多的空胞。生殖時產生的遊孢子有橫溝、觸手和一條鞭毛。細胞無色或綠色,有時中央為黃色。當夜光藻大量密集時呈粉紅色。
鹽度
夜光藻的最適鹽度應在29-33之間,但鹽度的變化一般與夜光藻的種群變動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不過暴雨或梅雨季節造成的表層水體鹽度急降顯然對主要分布於表層的夜光藻種群具有巨大的破壞力。
夜光藻的生存水溫的高限可達28.6℃左右,但其最適水溫範圍為22℃,而適溫範圍可擴至16-20℃。所以,每年夏季高溫季節,大鵬灣的夜光藻因無法忍受高溫(30℃)而自然死亡,秋後再由外洋海流將其營養細胞帶回。
夜光藻是沿岸表層種類,分布很廣,除寒帶海域外,幾乎遍及世界各海區。夜光藻雖然它本身不含毒素,但是由於它形成赤潮時,大量的夜光藻粘附於魚鰓上,阻礙了魚類呼吸並導致魚類窒息死亡;同時夜光藻死亡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屍鹼和硫化氫,使海水變質,危害水體生態環境。此外,它還能滲透出高濃度的氨和磷。因此需警惕在網箱養殖區發生夜光藻赤潮。
赤潮是一種局部海域災害性生態破壞現象。不僅會使海水pH升高,粘稠度增大,改變浮遊生物的生態系統群落結構,而且因其瘋狂增殖大量耗氧,阻斷陽光入射,使海洋環境惡化,導致大量魚、蝦、貝類等海產物窒息死亡。同時,許多藻類還會分泌毒素,直接毒死海域水生動物,並通過生物鏈,富集於魚、貝體內,人類誤食後,則可引起中毒,乃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