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截圖
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確定為小面積夜光藻聚集現象,目前該現象已經消退。
4號下午,記者在日照市大泉溝漁港碼頭看到,在靠近岸邊的海水中,布滿了紅色漂浮物,遠遠看上去就像海水被染了色一樣,而在不遠處流動較快的海水裡,並沒有發現這種現象。同天下午,在另一處漁港的靜水區域,也出現了少量鏽紅色海水。據了解,今年3月10號也出現過海水變紅的現象。
國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站副站長 侯季靈:「是在3月10號,在燈塔廣場這邊有海水變紅的現象,當時就去採了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發現是夜光藻聚集,當時面積有900平米。第二天我們又去的話,夜光藻已經消失了。」
據當地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海水變紅的現象,如果面積和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現象,而夜光藻是引起海洋赤潮的主要藻類,如果大範圍出現,對近海養殖業有一定危害。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副總工程師 張洪亮:「我們一般把赤潮發生的成因歸為兩大類,一個是少量赤潮生物聚集形成的赤潮。聚集來了,第二天讓海水打散了,很快消失了,這種赤潮對海域環境的影響很微弱,影響不大;另一種是由於局部海域富營養化造成的,整個赤潮生物密度大量提高,這種形成的赤潮一般是分布面積大,還有持續時間長,那種赤潮如果在近海出現,一般就需要人工幹預了。」
據專家介紹,目前是赤潮易發季節,今年以來日照出現的夜光藻聚集現象,由於面積小,並未對當地環境和漁業養殖造成影響,而且持續時間不長,很快可以自行消失。目前,當地近海海域聚集的夜光藻都已消退。為了防止夜光藻聚集演變成赤潮造成危害,日照市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每天都會對附近海域海水進行監測,一旦發現赤潮前兆,將立即啟動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