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周邊海域突發大面積海水異常 貝類死亡

2021-01-11 搜狐網

  本報秦皇島電(記者欒雲鵬)6月中旬以來,秦市周邊海域突發大面積海水異常現象,並迅速擴散。與此同時,全市56.3萬畝淺海養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扇貝滯長現象尤其明顯。

  接到報告後,秦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各有關部門成立多個工作組,查找原因,部署應對處置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養殖戶損失。

昨日上午,秦皇島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有關情況進行發布。

  據介紹,今年6月中旬以來,秦市周邊海域突發大面積海水異常現象。出現異常的海水明顯呈黃色,且水色渾濁,透明度降低。7月初,黃色水域覆蓋了山海關至撫寧近岸寬約8海裡左右的海域。7月中旬,北戴河區和撫寧縣水產主管部門相繼報告所轄海域內扇貝、牡蠣、貽貝等濾食性貝類出現了非正常死亡現象,且生長明顯停滯。

  經工作組全面深入的排查,排除了陸域汙染導致海水異常的因素。同一時間,工作組積極聯繫農業部農業環境質量檢測中心等權威檢測機構,以及中國科學院貝類首席科學家張國範院士等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對異常海水進行檢測分析。最後依據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檢測中心檢測結果並經有關專家綜合會商,初步認定:海水發生異常是由微微型光合浮遊生物數量異常增多造成的。

  導致微微型光合浮遊生物增多的原因是此前秦市曾下過一場大暴雨,並發生大範圍由夜光藻引發的赤潮。赤潮消亡後,死亡的夜光藻沉入海底,經細菌分解成為微微型光合浮遊生物快速繁殖增長的溫床,微微型光合浮遊生物含量增高造成水色異常。赤潮期間,夜光藻大量繁殖,抑制了扇貝生長發育所需的基礎餌料硅藻和甲藻的生長,以致扇貝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從而出現生長停滯和死亡現象。

  目前秦市各有關部門正積極與中科院等機構進行溝通聯繫,多方尋求解決辦法。同時對養殖戶的損失情況進行統計評估,將儘快依據國家有關政策和規定,對困難養殖戶予以生活救濟。

  據悉,本次海水異常現象對海水浴場沒有產生不利影響,市民和遊客可照常下海遊玩。

相關焦點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浙江玉環坎門後沙原先黃綠色的海水變為灰褐色。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 石獅赤潮大面積消退 附近海域養殖產品禁止採捕上市
    東南網6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連日來,石獅梅林碼頭附近海域出現赤潮現象,使得周邊貝類海產品受到汙染,更有8人因為誤食受汙染的海產品而中毒。記者從石獅市永寧鎮政府了解到,目前,8名中毒人員已經出院,石獅海域的赤潮也大面積消退了。
  • 海星泛濫蛤蜊大面積死亡 沿海養殖面臨嚴重威脅(組圖)
    膠州灣大面積海域現「海星災」  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的負責人介紹,春節過後,我市膠州灣海域周圍紅島、膠州、即墨、黃島等地均不同程度出現海星泛濫的情況。以紅島為例,幾十萬畝淺海貝類養殖海域中有70%左右面積出現了大量海星聚集現象。
  • 秦皇島的治海「翻身仗」
    他說的近岸海域9個監測點,還不完全,他們還同時監測秦皇島市17條入海河流水質。6月下旬,秦皇島進入旅遊旺季,每天傍晚匯總分析近岸海域9個重點監測點位和周邊入海河流的監測數據,成為他的重要工作之一,一旦哪一條入海河流的數據出現異常,他就要立即反饋給市生態環境局,啟動倒查,「迅速查明數據異常的原因,是天氣原因,還是有超標排放?」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赤潮到底對海鮮有無影響——福建:赤潮不是都有毒「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 濰坊市北部海域出現大面積海冰,規模為近十年來之最
    (圖片由孫效寶提供)受此次寒潮天氣影響,我市臨近的渤海萊州灣海域出現大面積海冰。1月8日,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冰封住小清河入海口,鐵甲船被凍在海港上。附近漁民表示,近十年沒見過如此大面積的海冰,所有船舶已全面禁航。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東山灣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也可作為海水蔬菜
    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
  • 遼寧大連沿岸海域出現梭魚等生物死亡現象 排除汙染疾病中毒導致死亡
    近日,大連沿岸海域出現部分梭魚和竹蟶等生物死亡現象,2月23日,大連市農業農村局作出回應:2月14日至16日,大連市遭遇2009年以來最強風暴潮,氣溫急劇大幅下降,降溫幅度達13℃,大連沿岸海域出現部分梭魚和竹蟶等死亡現象。
  • 福建這片海域發生赤潮,已致大量魚類死亡!買海鮮要謹慎!
    5月24日,我局接到區海洋與漁業部門通報,受米氏凱倫藻影響,蘇澳龍頭海域出現魚類死亡現象,該海域進入臨近赤潮重點監測預警狀態。赤潮將造成海水汙染、進而影響魚類產品質量,食用受赤潮汙染之魚類產品極易引發人體食物不良反應。目前,蘇澳當地政府已及時組織無害化處理。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
  • 大連沿岸海域部分梭魚死亡現象系降溫所致
    2月14日至16日,大連市遭遇2009年以來最強風暴潮,氣溫急劇大幅下降,降溫幅度達13攝氏度,大連沿岸海域出現部分梭魚和竹蟶等死亡現象。大連市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立即組織專家趕赴現場,開展調查、採樣檢測,並對周邊水質進行檢測。
  • 海南島西部沿海部分海域發生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新華社海口2月11日電(記者  夏冠男)海南島西部沿海儋州、洋浦、昌江等海域近日出現魚蝦等海洋生物死亡現象。海南省海洋漁業部門組織專業單位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取樣調查,初步查明原因為球形棕囊藻異常繁殖引發局部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據海南省食安辦通報,在洋浦等地近海海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死魚現象。
  • 「取經」篔簹湖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兩年後的今天,這個「試驗」終於有了結果。事實證明,海馬齒不僅在當地海域生長茂盛,並且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氮、磷含量,這意味著,海馬齒在集約化網箱養殖海域的「去汙」能力得到了成功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