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泛濫蛤蜊大面積死亡 沿海養殖面臨嚴重威脅(組圖)

2020-12-04 搜狐網
大量蛤蜊被海星侵吃(青島新聞網任俊峰 攝)

  青島新聞網3月22日訊在青島最大的蛤蜊產地紅島,記者看到成噸的海星正被漁民捕撈上來,一些養殖戶向記者介紹,他們今年的蛤蜊有可能會減產一半以上,目前市海洋漁業局正聯合有關專家積極尋找控制海星的有效方法。

  膠州灣大面積海域現「海星災」

  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的負責人介紹,春節過後,我市膠州灣海域周圍紅島、膠州、即墨、黃島等地均不同程度出現海星泛濫的情況。

以紅島為例,幾十萬畝淺海貝類養殖海域中有70%左右面積出現了大量海星聚集現象。一位姓李的養殖戶拿著剛撈的蛤蜊向記者展示,記者看到,死亡或者空殼的蛤蜊佔了將近一半,這位養殖戶介紹說,當地海域從去年春天就發現有零星的小海星,當時一部分養殖戶進行了捕撈,後來情況有所緩解,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可今年春節過後,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海星的數量越來越多,蛤蜊大面積死亡,目前已經幾乎達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現在我們已經不敢往海裡撒苗了,一旦不撒苗,以後兩年的收成將受很大影響」,這位養殖戶無奈的說。

  不僅僅是紅島,黃島、膠州等地受災情況也比較嚴重,甚至連即墨的鰲山灣也出現了災情。

  專家:過度捕撈和海水富營養化造成海星泛濫

  海星泛濫的情況出現後,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迅速組織專家進行了調查。海洋研究所的張國範教授認為,造成海星泛濫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和海水富營養化給海星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條件,隨著長時間的積累,海星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且海星的主要食物就是淺海的貝類,給海水養殖帶來很大威脅。張教授認為,近幾年隨著不斷的捕撈,淺海水域的魚類越來越少,而許多魚類正是將處於浮遊階段的小海星作為食物,天敵的減少無疑給海星提供了生存條件,另外由於近幾年膠州灣從事貝類養殖的海域越來越大,海水的富營養化越來越嚴重,給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一定時期內海星的繁殖數量成倍增長,造成了目前海星的大量出現。

漁民只能採用捕撈的方式消滅海星(青島新聞網 任俊峰 攝)

  暫不會影響蛤蜊市場

  由於海星的生存能力強,天敵比較少,所以目前除了人工捕撈措施外還沒有應急的其他方法。海興養殖集團的劉經理向記者介紹,他們專門僱傭了兩條船每天工作6小時捕撈海星,現在一條船每天能捕2000斤左右,但是這種底海拖網的捕撈方式對蛤蜊的生長會有影響,另一種方式就是使用籠子,誘使海星進入籠子捕撈,這兩種方式共同的缺點就是捕獲的海星數量有限,需要長期作業,劉經理向記者介紹,目前他們已經花費了數萬元費用捕撈海星。

  有關專家認為,漁民應該建立一種捕撈意識,將消滅海星作為養殖工作的一部分,同時應該抓住春天海星的繁殖期進行重點消滅。

撈上來的蛤蜊不少是空殼(青島新聞網 任俊峰 攝)

  同時,紅島水產養殖協會會長趙宗偉認為,目前我市蛤蜊市場供應比較充足,海星的出現暫時不會對市民吃蛤蜊造成太大影響。(青島新聞網記者任俊峰)

  責任編輯:亦木

相關焦點

  • 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原標題: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環球短訊  據新華社雪梨11月7日電 (記者趙小娜)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位於該國東海岸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堡礁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濫生長,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新聞—科學網
    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位於該國東海岸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堡礁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濫生長,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沒有海星騷擾 今年青島蛤蜊肥得早
    在山東省青島大連路、廣饒路等農貿市場,打著紅島蛤蜊專賣的海鮮攤已有不少爭先上市。筆者從紅島蛤蜊養殖協會獲悉,今年的蛤蜊沒有遭遇海星天敵,提前半個月大批量上市,而且今年的蛤蜊為近3年來最肥的一次,價格也沒有太大變化。  紅島蛤蜊養殖協會會長趙宗偉說,一般每年5月份紅島蛤蜊節期間是吃蛤蜊的最好時候,但今年的水溫一直不算低,3月份氣溫升高的又快又早,現在上市的蛤蜊個大肉肥味道鮮美。最近幾天,紅島碼頭日交易蛤蜊40噸左右。
  • 中國蛤蜊產量及養殖面積分析,蛤蜊養殖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福清市貝類養殖協會 中國蛤蜊,俗名"黃蛤"、"飛蛤",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蛤蜊科、蛤蜊屬。中國沿海自然分布的蛤蜊科貝類主要有蛤蜊屬、獺蛤屬、立蛤屬、脆蛤屬和異心蛤屬、尖蛤蜊屬、波紋蛤屬和光蛤蜊屬8屬30餘種,其中最常見的重要經濟種類有3種,即西施舌、四角蛤蜊和中國蛤蜊。
  • 樂清灣千餘畝海瓜子和蛤蜊苗出現死亡
    浙江在線10月23日訊市民鄭先生撥打新聞熱線反映,他是蒲岐的貝類養殖戶,今年養了不少蛤蜊苗等貝類苗種。最近一段時間,灘涂上的貝類不知何故大量死亡,養殖戶損失慘重。  1100畝貝類幾乎全部受損  昨天上午,在蒲岐下堡村灘涂養殖場,幾名養殖戶向記者講訴了自己的慘重損失。
  • 這裡長棘海星泛濫,科學家培育巨大海蝸牛去吃掉海星
    據雅虎新聞9月18日報導,科學家研究調查發現,澳大利亞昆士蘭海域中巨大的海蝸牛喜歡以長棘海星為食,如今昆士蘭大堡礁因長棘海星的破壞而消失大半,長棘海星泛濫成為大堡礁最大威脅之一,如果海蝸牛增多也側面保護了大堡礁。
  • 美國一物種在中國泛濫,成為「超級入侵者」,對生態有著嚴重威脅
    相信每個國家都有一塊「心病」,那就是外來物種入侵,這些物種通常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能夠極快的適應當地的環境,並且快速的生長繁殖,有些物種泛濫還好說,有些物種還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影響當地人的生活,以及對經濟造成大量的損失。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李元超介紹,通過監測判斷,海南島西北部、臨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不到20%的珊瑚仍保留有水螅體,存在恢復的可能性。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 牡蠣養殖時應該注意的敵害_海水養殖(貝類養殖)_水產養殖網
    牡蠣養殖時應該注意的敵害出處: 作者:陳皓文 王波 水產養殖網 2008-08-07 14:47:00 &nbsp&nbsp&nbsp&nbsp牡蠣肉嫩、湯鮮、營養價值高,有些還具藥效,為世人所推崇。但它的養殖面臨著多種問題,除來自微生物和動物引起的疾病以外,它還遭遇到人為環境的壓力,來自本身的惡變及各種敵害生物的侵襲。
  • 浙江樂清灣千畝灘涂怎麼了 海瓜子蛤蜊苗離奇死亡?
    浙江樂清灣千畝灘涂怎麼了 海瓜子蛤蜊苗離奇死亡?今日打油詩千畝灘涂遭災&nbsp養殖村民失財;&nbsp貝殼莫名死亡,&nbsp原因令人難猜!樂清蒲岐村民老洪,今年養殖了不少蛤蜊苗等貝類苗種。但最近一段時間,灘涂上的貝類不知何故大量死亡,令他損失慘重。老洪的情況在樂清灣當地並非少數。今天,老師伯就來講一講樂清灣千餘畝灘涂海瓜子蛤蜊苗死亡之謎。
  • 溼地面臨的威脅和退化:水汙染嚴重
    溼地汙染是溼地退化重要標誌,也是中國溼地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之一。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李元超介紹,通過監測判斷,海南島西北部、臨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不到20%的珊瑚仍保留有水螅體,存在恢復的可能性。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 鴨綠江口蛤類大量死亡,鷸類候鳥面臨餓死危險
    最迫切工作是科學合理的救助行動》近日,《極端低溫致數萬瀕危遷徙候鳥面臨饑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參與緊急救援!》鴨綠江口遷飛候鳥的緊急救助項目引起廣泛關注。這是來自復旦大學鴨綠江口水鳥研究團隊的求助信息:鴨綠江口蛤類大量死亡,使得候鳥食物大幅度減少,而正值鷸(yù)類遷徙大軍飛抵,蛤是鷸類水鳥的重要食物,如不及時投放蛤類食物,大量鳥面臨被餓死的危險。
  • 為救大堡礁 澳志願者潛水毒殺海星
    棘冠海星以珊瑚蟲為食,在健康的生態系統中,可以控制珊瑚過度繁殖,但數量過多會造成珊瑚大量死亡,威脅生態環境。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日前報導,澳大利亞海洋公園旅遊經營者協會已召集25名潛水員出海,以注射方式殺死棘冠海星。整個行動為期9天,初步目標是每人每天殺死1000只海星,實際毒殺數量將視海星聚集情況、天氣、海水可見度等因素而定。
  • 一周圖說|南海海星災害嚴重,導致大量珊瑚死亡
    01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日趨嚴重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導致大量珊瑚死亡。 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長棘海星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主要捕食者。成年長棘海星的身體直徑可以達到35釐米,最大的記錄個體甚至能超過75釐米。
  • 澳洲大堡礁面臨「滅頂之災」
    然而,美麗的大堡礁面臨著多重生存挑戰,不排除消失的可能性。目前大堡礁的未來面臨的最大的生存威脅是氣候變化。今年早些時間公布的研究顯示,全球大多數珊瑚品種都無法在全球升溫1.5攝氏度之後倖存。其原因是:水溫升高會導致海藻大量死亡,使珊瑚的締造者珊瑚蟲失去食物及色彩來源;另外,溫度上升還會使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增加海水酸性,這種海水會有更強的溶解珊瑚骨骼的能力。
  •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世界各地陷入水荒,面臨糧食短缺
    由數百名專家審訂的權威聯合國氣候報告將指出,全球氣溫正持續上升,海平面高度威脅沿海地區。持續上升的氣溫到2080年前會令百萬計人面臨糧食短缺,中國、澳洲及歐美部分地區則陷入水荒。11億至30億人陷水荒﹔未來70年,全球會有多2億至6億人面臨食物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