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門海域的海馬齒已長得鬱鬱蔥蔥。(圖片由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提供)
驗收現場。
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兩年後的今天,這個「試驗」終於有了結果。事實證明,海馬齒不僅在當地海域生長茂盛,並且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氮、磷含量,這意味著,海馬齒在集約化網箱養殖海域的「去汙」能力得到了成功印證。
1、網箱養殖導致東山灣水質惡化
東山灣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水養殖區,由於過度養殖再加上水交換條件差,網箱養殖自身汙染嚴重,海水中氮、磷大幅超標。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環境研究室主任羅冬蓮告訴記者,網箱養殖殘餌、排洩物等大量沉積會導致海水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近年來八尺門養殖生物大面積死亡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網箱養殖區受損生境的修復迫在眉睫。
2013年,在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的資助下,項目團隊啟動了對東山灣的生態修復研究工作。一般來說,養殖環境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生物修復是最具發展前景的修復技術,與傳統的物理和化學修復相比,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簡單方便、不易產生二次汙染、不破壞生態平衡等諸多優點,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受損生境修複選中海馬齒
雖然決定了要在東山灣運用生物手段進行受損生境修復,但是,由於沒有先例可供參考,在項目啟動的第一年,研究人員只能進行摸索性試驗。
根據常規經驗,網箱養殖區海水的修復植物大多採用大型海藻和貝類。一開始,科研人員試種了海帶、江蘺、牡蠣、貽貝等,但是效果不盡理想,結果是「死的死、傷的傷」。經過多次試驗後得出的結論是,該海域海水流速小、懸浮物含量高、透明度低,不利於大型藻類、貝類生長,嚴重製約了修複種類的可選性。
當研究陷入瓶頸時,在篔簹湖上鋪設海馬齒浮床改善水質的成功經驗,為項目組的科研探索道路帶來了啟發——研究團隊很快調整了思路,此前應用在實驗室小水體、養殖池塘、半封閉鹹水瀉湖的修複種海馬齒進入科研人員的視線,「它耐鹽而且擴繁可控,不會過度蔓延擴張。既然可以種在篔簹湖,或許也可以在東山灣存活。」當然,最後的結果還是要通過實踐才能檢驗。
3、試驗結果喜人 將逐步推廣
要將適宜生長在近海岸沙地上的海馬齒「移植」到開放性的網箱養殖海域,科研人員為其量身打造了「住處」——生態浮床和生態浮島。2014年,第一批扦插苗在八尺門海域試驗區順利成活。
經過一年多的試驗,在2015年11月由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主持的現場驗收中,原本平均莖長15釐米的海馬齒,已經長到了128釐米,根須長達52釐米。從視覺上看,試驗區已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並且跟蹤監測結果顯示,試驗區海水的氮、磷濃度有效降低,海馬齒「坐實」了在特定海域的生境修復能力,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至此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修復生境只是研究跨出的第一步,成功的修復生物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要讓當地的養殖戶都樂意種,就必須考慮種植海馬齒能否為他們帶來經濟效益。」羅冬蓮說,在一些東南亞國家,海馬齒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項目組也嘗試通過涼拌、清炒、羹湯等方式來改良海馬齒的風味。而海馬齒的藥用價值和營養成分,也具有潛在的高值化利用前景。
科研團隊目前正在對修復效果進行跟蹤監測與評估。除了東山灣,科研團隊在浙江寧波象山港試種的另一片「試驗田」也熬過了1月份的寒流,頑強存活了下來,項目組初定的下一個目標是,到福建省的北部和中部海域再開展試種,並將海馬齒的生境修復技術逐步示範、推廣,使其成為改善網箱養殖區水質環境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