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灣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也可作為海水蔬菜

2020-12-05 閩南網

  八尺門海域的海馬齒已長得鬱鬱蔥蔥。(圖片由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提供)

  驗收現場。

  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兩年後的今天,這個「試驗」終於有了結果。事實證明,海馬齒不僅在當地海域生長茂盛,並且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氮、磷含量,這意味著,海馬齒在集約化網箱養殖海域的「去汙」能力得到了成功印證。

  1、網箱養殖導致東山灣水質惡化

  東山灣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水養殖區,由於過度養殖再加上水交換條件差,網箱養殖自身汙染嚴重,海水中氮、磷大幅超標。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環境研究室主任羅冬蓮告訴記者,網箱養殖殘餌、排洩物等大量沉積會導致海水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近年來八尺門養殖生物大面積死亡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網箱養殖區受損生境的修復迫在眉睫。

  2013年,在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的資助下,項目團隊啟動了對東山灣的生態修復研究工作。一般來說,養殖環境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生物修復是最具發展前景的修復技術,與傳統的物理和化學修復相比,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簡單方便、不易產生二次汙染、不破壞生態平衡等諸多優點,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受損生境修複選中海馬齒

  雖然決定了要在東山灣運用生物手段進行受損生境修復,但是,由於沒有先例可供參考,在項目啟動的第一年,研究人員只能進行摸索性試驗。

  根據常規經驗,網箱養殖區海水的修復植物大多採用大型海藻和貝類。一開始,科研人員試種了海帶、江蘺、牡蠣、貽貝等,但是效果不盡理想,結果是「死的死、傷的傷」。經過多次試驗後得出的結論是,該海域海水流速小、懸浮物含量高、透明度低,不利於大型藻類、貝類生長,嚴重製約了修複種類的可選性。

  當研究陷入瓶頸時,在篔簹湖上鋪設海馬齒浮床改善水質的成功經驗,為項目組的科研探索道路帶來了啟發——研究團隊很快調整了思路,此前應用在實驗室小水體、養殖池塘、半封閉鹹水瀉湖的修複種海馬齒進入科研人員的視線,「它耐鹽而且擴繁可控,不會過度蔓延擴張。既然可以種在篔簹湖,或許也可以在東山灣存活。」當然,最後的結果還是要通過實踐才能檢驗。

  3、試驗結果喜人 將逐步推廣

  要將適宜生長在近海岸沙地上的海馬齒「移植」到開放性的網箱養殖海域,科研人員為其量身打造了「住處」——生態浮床和生態浮島。2014年,第一批扦插苗在八尺門海域試驗區順利成活。

  經過一年多的試驗,在2015年11月由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主持的現場驗收中,原本平均莖長15釐米的海馬齒,已經長到了128釐米,根須長達52釐米。從視覺上看,試驗區已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並且跟蹤監測結果顯示,試驗區海水的氮、磷濃度有效降低,海馬齒「坐實」了在特定海域的生境修復能力,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至此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修復生境只是研究跨出的第一步,成功的修復生物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要讓當地的養殖戶都樂意種,就必須考慮種植海馬齒能否為他們帶來經濟效益。」羅冬蓮說,在一些東南亞國家,海馬齒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項目組也嘗試通過涼拌、清炒、羹湯等方式來改良海馬齒的風味。而海馬齒的藥用價值和營養成分,也具有潛在的高值化利用前景。

  科研團隊目前正在對修復效果進行跟蹤監測與評估。除了東山灣,科研團隊在浙江寧波象山港試種的另一片「試驗田」也熬過了1月份的寒流,頑強存活了下來,項目組初定的下一個目標是,到福建省的北部和中部海域再開展試種,並將海馬齒的生境修復技術逐步示範、推廣,使其成為改善網箱養殖區水質環境的有效手段。

相關焦點

  • 「取經」篔簹湖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驗收現場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1、網箱養殖導致東山灣水質惡化  東山灣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水養殖區,由於過度養殖再加上水交換條件差,網箱養殖自身汙染嚴重,海水中氮、磷大幅超標。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溪尾鎮種植海水植物海馬齒增收
    9月8日,福安市溪尾鎮群眾正在繡溪上種植海水植物海馬齒淨化水質在去年試種成功基礎上,今年準備再擴種3000多平方米的海馬齒。據了解,2012年溪尾鎮與廈門大學合作選育了海馬齒、翠蘆莉、海松針、紅添菜等一批適合當地潮汐、氣候及地理環境,既有耐鹽性、又凸顯營養價值、經濟效益的海水植物,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群眾增收的雙贏。
  •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先進技術系列連載(十七):海馬齒生態修復技術
    海馬齒具有耐高鹽高溫,繁殖快、易成活、擴繁可控,對C、N、P等汙染物吸收能力強等特點,同時相比於大型海藻在南方受到無法度夏的限制,海馬齒可以保證修復季節的連續性,因此可用於海水環境修復。通過浮床設施將植物移植到可承受其重量的載體材料上,使海馬齒的枝葉生長在空氣中,根生長在水裡,利用植物和根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來淨化水質。
  • 省水產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通過驗收
    11月27日,省水產研究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在寧德召開了項目結題驗收會。與會專家察看了示範基地現場,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查閱了項目驗收材料,一致認為項目組完成了各項建設內容和績效目標,示範基地海馬齒的生物量、示範面積均達到了項目要求,符合驗收要求,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據悉,基於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是將海馬齒生態浮床應用於傳統網箱養殖生境的一種新型原位修復技術。
  • 「技術交流」海水養殖汙染與生態修復對策
    有研究表明,海水養殖汙染不僅降低了養殖海域生態環境質量,還威脅著養殖生物質量與食用安全。海水養殖已是我國近岸海域重要汙染源之一,並成為制約我國海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開展養殖海域生態修復,科學、合理、有效地治理海水養殖汙染已迫在眉睫。
  • 發展「海水農業」 實現「耕海種洋」
    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氣候調節器,賦予沿海地區冬暖夏涼、乾淨溼潤的氣候環境。海洋作為最終的環境淨化器,匯聚二氧化碳,吸納環境汙染。大氣中的塵埃顆粒、二氧化碳,最終被海水所吸收。陸地上的農藥、化肥,最終匯聚到海洋中,由海洋自然淨化降解。因此,海洋是人類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其次是向海洋索取藥物資源。
  • 納米木膜淡化海水 或可成為新一代海水淡化「神器」
    ,可淡化海水。」&nbsp&nbsp&nbsp&nbsp近期,國外一所大學的研究者們,成功地用木材製成了一種厚度為0.5毫米的超薄過濾膜——納米木膜,來淡化海水、淨化水質。相對於傳統的海水淡化技術,此法不僅節能環保,而且造價低廉,或可代替市場上廣泛使用的由石油衍生的塑料過濾膜,成為新一代海水淡化的「神器」。
  • 水凝膠蒸發器淨化海水、廢水
    一直以來,人們呼籲將海水或廢水淨化,以減少能源消耗並降低對水環境的負面影響。太陽能的可持續性和環境友好性使太陽能蒸餾技術備受關注。經濟適用及高質量的太陽能淨水系統還需突破,以實現有效的能量收集,轉化以及高淨水率。為了克服太陽光散射而減少所提供的動力,各種吸光材料被開發,如通過調節納米材料的尺寸和形態來收集整個太陽光。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水椰在文昌引種成功
    近日,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水椰在文昌引種成功,落戶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國家熱帶棕櫚種質圃熱帶經濟棕櫚圃。  據介紹,水椰屬於一種真紅樹植物,是一種「胎生」的熱帶海岸植物,漸危種。水椰佛焰花序上的汁液含蔗糖15%左右,種仁可食,有防風浪、固海堤、綠化海岸、淨化空氣的作用,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水椰對研究棕櫚科的系統發育及起源,熱帶植物區、古生物學等都很有價值。  早在2007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的椰子研究室團隊就意識到保護水椰的重要性,先後多次從萬寧石梅灣青皮林保護區引種,開展移栽試驗。
  • 膜分離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
    為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很多學者將目光轉移到海水淡化方面,隨著膜分離技術的應用,海水淡化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進步,這也成為目前海水淡化事業的重要課題。1.膜分離技術及其特點1.1微濾也稱為微孔過濾,主要是以篩孔機理對物質進行分離淨化。採用微孔濾膜作為過濾介質,以靜壓差為推動力進行分離。
  • 「人造海水」是怎樣煉成的?
    講解員介紹海水的「製造」廣州海洋館近日展出的「人造海水」微生系統設備微縮版,為你「揭秘」。要想把海洋生物飼養好,潔淨的海水必不可少。廣州市海洋館取的不是大海中的天然海水,而是採用「人造海水」。為了儘可能接近「天然海水」,廣州市海洋館採用了世界上先進的人造海水配製技術和衛生系統,對人造海水經過一系列的過濾、淨化、貯存、循環回收等複雜的工藝流程,為求海洋生物能在這裡享受到最接近真正海洋的生活環境。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而海水就可以吸收六十到七十億千瓦。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
  • 實現高效友好的汙水淨化和海水淡化!海大課題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日前, 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曉峰教授課題組近期在國際頂尖材料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針對全纖維素基光/熱能量轉換器件與納米摩擦發電機一體式系統的設計與構建,實現了汙水處理、海水淡化與波浪監測的有效結合與協同利用
  • 「海水淡化」新發現,效率可提升40%,再也不必擔心淡水枯竭了?
    對於水資源稀少的地區來說,水早已不僅僅是生活資源那麼簡單,而是作為戰略資源被爭奪。由於水資源的稀有性,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高,甚至在中東地區,圍繞水的戰爭已經進行了上千年。隨著淡水資源的日益緊張,將地球上豐富的海水和苦鹹水淡化,以補充缺乏的淡水資源就成了必選項。包括我國在內,也在大力推進海水淡化項目的落地。
  • 膜技術應用丨無機超濾膜過濾設備在海洋熱採平臺海水淨化中的應用
    在旅大21-2WHPB熱採平臺,採用了一種全新的膜法過濾水處理技術,效果大為提升,現介紹如下:  為給熱採鍋爐提供純淨的水源,需要對海水進行純化處理,這就對海水處理提出了更高的淨化要求。不僅需要除垢,還需要除鹽、除氧等,常規的水處理流程不再適用,此時膜過濾就顯示出優越性。膜法處理一樣為物理作業,對環境無汙染,且可再生循環使用。
  • 荷蘭發明新房子,能在水中漂浮,裝有將海水淨化成淡水的系統
    雖然生活在水面上,但是我們人喝的水也不能直接用海水呀,確實,所以設計師們就裝了一個很強大的淨水系統,就在屋頂上,能夠將海水淨化為可飲用的純淨水,要是不想轉化海水,也沒有關係,因為這個房子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收集雨水露水,這個房子面朝海的一面,安裝的全部都是透明的玻璃,讓你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海景,這個房子穩定性也很強,可以抵擋4級以上的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