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尾鎮種植海水植物海馬齒增收

2020-12-05 福安新聞網

9月8日,福安市溪尾鎮群眾正在繡溪上種植海水植物海馬齒淨化水質。在去年試種成功基礎上,今年準備再擴種3000多平方米的海馬齒。據了解,2012年溪尾鎮與廈門大學合作選育了海馬齒、翠蘆莉、海松針、紅添菜等一批適合當地潮汐、氣候及地理環境,既有耐鹽性、又凸顯營養價值、經濟效益的海水植物,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群眾增收的雙贏。 (李瑩 鄭祖輝 攝)

福安新聞網www.fa-today.com 

相關焦點

  • 曾是福安「髒亂差」之最的溪尾,因為這植物變了樣?
    ……近日,福安市溪尾鎮的居民路過繡溪沿岸的景觀步行道,都免不了要聊到正在引進種植的海馬齒,不時可見小溪中有魚兒浮遊冒泡。昔日髒亂差 如今變了樣溪尾鎮位於福安市東南沿海,繡溪穿鎮而過,流經鎮區人口密集區,從上遊的坎下村至入海口,長約2.2公裡。
  • 「取經」篔簹湖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驗收現場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兩年後的今天,這個「試驗」終於有了結果。事實證明,海馬齒不僅在當地海域生長茂盛,並且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氮、磷含量,這意味著,海馬齒在集約化網箱養殖海域的「去汙」能力得到了成功印證。
  • 東山灣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也可作為海水蔬菜
    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先進技術系列連載(十七):海馬齒生態修復技術
    由於陸源汙染輸入以及過度無序海水養殖等原因,導致局部海域富營養化,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病害和赤潮發生機率增加,亟需對受損海水養殖水體進行修復。海馬齒是我國南方多年生肉質草本耐鹽植物,是海水環境理想的修復植物。開展海馬齒生態修復,對於修復和保護海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技術原理。
  • 省水產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通過驗收
    11月27日,省水產研究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在寧德召開了項目結題驗收會。與會專家察看了示範基地現場,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查閱了項目驗收材料,一致認為項目組完成了各項建設內容和績效目標,示範基地海馬齒的生物量、示範面積均達到了項目要求,符合驗收要求,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據悉,基於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是將海馬齒生態浮床應用於傳統網箱養殖生境的一種新型原位修復技術。
  • 圖說系列5:海島記錄之假海馬齒
    假海馬齒,是番杏科假海馬齒屬植物。 中文名:假海馬齒 英(外)文名:Desert Horsepurslane 拉丁學名:Trianthema
  • 世界上最著名的耐鹽植物——鹽角草
    我叫鹽角草,是世界上最耐鹽的陸生高等植物之一,常生長於海水淹及的濱海泥沙灘或高潮線附近的紅樹林林緣沙地,屬於典型的海岸植物。我體內的水分含量可以高達90%以上,因為我的細胞液濃度很高,具有極高的滲透壓,所以可在3倍於海水鹽分濃度的環境中生長。
  • 三農:甜龍竹種植增綠又增收 甜龍竹的種植與管理
    本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闡述了思茅區發展甜龍竹生產的環境氣候,選地、種植要求、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適時採收、效益分析等進行了科學的總結,為今後發展甜龍竹生產提供科學指導依據。下面就來具體了解一下:甜龍竹種植增綠又增收 甜龍竹的種植與管理。
  • 愛政村農民種植月莧草增收
    東北網綏化11月6日電海倫市愛民鄉愛政村規模發展月莧草種植,使其成為一項富民產業。  從1993年開始,這個村農民開始試種月莧草,但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直到1998年,村裡與吉林省舒蘭市植物油廠聯繫,廠家提供種子,全村種植2000畝,收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農民種植月莧草的熱情逐年高漲,也使一大批農民通過種植月莧草發了家。
  • 隴南兩當蜜源植物種植促蜂產業持續發展
    養蜂業的發展,既為人們提供綠色環保蜂產品,又利於農作物的授粉增產,維護生態平衡,更是當地群眾賴以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為了促進養蜂產業可持續發展,讓廣大蜂農養好蜜蜂奪高產,兩當縣依託當地生態優勢,按照保護與栽植並重的辦法,不斷擴大蜜源植物面積,努力形成蜜源生態建設與科學養蜂的良性循環體系。截止目前,全縣已發展以油菜籽、油葵等為主的蜜源植物近1萬畝,發展中蜂養殖5.57萬群。  蜜源植物種植既可以促進養蜂產業可持續發展,也是打造觀光農業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和幫助群眾增收的多贏舉措。
  • 中和鎮:空閒地不留空,蔬菜種植助增收
    近年來,三都縣依託本地農業基礎好以及氣候資源稟賦等優勢,強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根據不同的季節,有效利用種植空檔期,針對性地選擇蔬菜種植,增加土地使用效率,把閒置的農田和時間轉變成經濟效益,提高農田利用價值,助民增收。
  • 龍山鎮:種植食用菌增收好「錢」景
    近年來,安龍縣龍山鎮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推進食用菌種植,促進群眾就近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下壇村食用菌種植戶 王豐傑我們種這個棚是政府免費給我們種的,現在直接搬進來種植這個食用菌,發展得非常好,而且非常感謝政府對我們的支持。
  • 駐馬店正陽:紅花盛開夏景美百姓增收日子紅
    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玉榮2020年6月6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彭橋鄉新店村,正陽縣正易堂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群眾正在採摘草紅花。放眼望去,紅花如海,成了夏日的靚麗風景。據悉,草紅花是菊科紅花植物,又名紅花、杜紅花、 金紅花。有活血通經、散淤止痛之功效。
  • 通道:訂單白芨 增收致富新門路
    交流種植經驗。美麗白芨花。紅網時刻4月14日訊(通訊員 李政燦)4月13日,湖南省通道縣牙屯堡鎮瑤朗村中藥材白芨基地裡村民正在除草、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現在正值白芨花期,田間白芨花競相開放,一串串紫色的小花綴滿枝頭,許多路人停下來賞花、拍照……隨著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減少,人工栽培已成為藥材市場的主要供貨途徑。村民結合市場需求,引進訂單白芨種植。「訂單種植、訂單收購」方式,降低了種植戶的市場風險,解決了種植戶的後顧之憂,美麗的白芨花承載著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 清遠:觀山村種植綠化樹市場前景廣闊助農民增收
    作為大嶺村村民理事會副會長的黃榕新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斷地探索適合促進農民增收的轉型之路,他發現隨著城市化速度的不斷加快,市場對綠化樹的需求量也越來越來大。他相信,「農民種植綠化樹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 「技術交流」海水養殖汙染與生態修復對策
    目前,海水養殖可採用的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有生態浮床修復、大型藻類修復和人工溼地修復。2.1 生態浮床修復技術生態浮床修復技術利用無土栽培的原理,通過在需要修復的養殖水域構建植物生存空間,以達到利用植物吸附、吸收為主的淨化汙染物的目的。生態浮床主要由植物、栽培基質、浮床框架和固定設施構成。因其美觀而且經濟、高效,通常用於治理農村生活汙水和城市河道,生態效益明顯。
  • 烏拉特前旗:打好產業結構調整牌,種植玫瑰花助農增收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積極引導黃河沿線村民調整當地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玫瑰花種植產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近日,在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蓿亥村農貿合作社玫瑰花種植基地裡,二十多位農民正在忙著種植玫瑰花苗,大家分工協作,有的挖坑、有的放苗,現場一片繁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