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鎮:種植食用菌增收好「錢」景

2020-10-20 安龍縣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安龍縣龍山鎮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推進食用菌種植,促進群眾就近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

10月10日這天,對於龍山鎮下壇村的食用菌種植戶來說可真是個好日子,安龍縣興利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親自上門為他們送來這段時間售賣香菇的貨款。數著手中的鈔票,村民王豐傑臉上溢滿了笑意。

下壇村食用菌種植戶 王豐傑

我們都發展得挺好,我們的現在賣了十多萬,把菇款扣了,利潤返回來都4萬多,我們現在的想法,食用菌這塊做得很好,我們明年還要繼續發展,多增加點收入。

在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龍山鎮採取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由政府出資修建大棚、冷庫等配套基礎設施,合作社組織農戶抱團發展,企業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及後期菌菇收購,多方聯動,最大限度保障菇農的效益。

下壇村食用菌種植戶 王豐傑

我們種這個棚是政府免費給我們種的,現在直接搬進來種植這個食用菌,發展得非常好,而且非常感謝政府對我們的支持。技術方面的話有公司人員、技術人員全程指導,跟蹤我們技術這一塊,讓我們發展得更好,有技術管理的。

安龍縣興利食用菌有限公司總經理 姜峰

現在秋菇這個季節天氣涼爽,菇的質量越來越好,大家菇的價格也可以隨著市場走,4.5塊到5塊之間,大夥菇農心裡都挺高興的,賣這個價位都挺好。

截止目前,龍山鎮已在納賴、下壇、北鄉等6個村(居)發展食用菌種植120多萬棒,直接入棚種植農戶62戶,經濟效益明顯。

龍山鎮產業辦主任 潘應才

我們發展這個食用菌相對穩定,效益也比較好,截止目前,農戶種植有120多萬棒,目前的這個效益收有70萬斤,經濟價值有280萬元,預計今年總的全部收完有150萬斤,產值達到600萬元。

看到食用菌發展的良好勢頭,越來越多的村民正積極參與到食用菌產業發展中來。

下壇村食用菌種植戶 王豐能

我種的菌棒是兩萬多,我賣得的這個錢已經得了8萬多,然後除這個菌棒款以後我就得6千多,下個月(以後)的利潤都是歸我自己了。我覺得種這個菌確實有信心、有收入,對我們有利益,下一步我們繼續打算還要把這個菌棒搞好。


記者:龍 彪 餘必戰

包裝製作:熊朝鑫

審核校對:張致剛

責編:王先啟

監製:羅翔星


安龍縣融媒體中心

微信公眾號:安龍新聞

投稿郵箱:altvyx@163.com

聯繫電話:0859-5216239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食用菌 託起致富夢丨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村民...
    我叫王豐傑,是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岜秧組的村民,2007年,我選擇一個人外出務工掙錢補貼家用,2009年乾脆把孩子留在家給她外婆帶,妻子和我一起到廣東,那時候一個月工資才幾百塊,掙錢不容易,8年來沒攢得多少,老人年紀也大了。
  • 魏縣:「小」蘑菇「大」產業 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近年來,邯鄲魏縣積極引導種植大戶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種植蘑菇等高效經濟作物,將小小的蘑菇發展成了大產業,實現了產銷兩旺,帶動了當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12月3日,記者來到河北魏縣扶貧產業種植園區內的院堡鎮三家食用菌產業園,看到工人們正在分裝菌種,他們按照菌種20%,培養料80%的比例放入栽培袋中,每個栽培袋的重量約為8斤,在裝好後進行消毒、打孔、灑水等工作。棚內一排排蘑菇長勢喜人,菇香撲鼻,工作人員正在精心挑揀蘑菇。大家各司其職,有條不紊的忙碌著。
  • 「菌根性食用菌」產業的優勢——與種植玉米比較
    就拿老百姓自己的話說:種植玉米,其實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賣人工」!菌根性食用菌產業的優勢 1、只需種植一次(種植期間投入種苗、種植成本),不需要像種植玉米每年都需要投入;2、長期收穫(最快的3年後產出子實體,以後每年都有產出);3、每畝平均收益遠高於玉米,舉例紅汁乳菇:在儘量壓縮產量及價格的前提下,30年收益每畝可達125048元(不包括木材收益);4、收穫期間勞動力成本投入少:只需要撿菌的勞動力
  • 食用菌種植常用的滅菌方法有哪些?
    食用菌種植常用的滅菌方法,按其方法來說,主要有溼熱滅菌法和乾熱滅菌法,食用菌生產上常用的主要是溼熱滅菌法,按其形式來說,主要包括:高壓滅菌一一多用於菌種製作,其穀粒基質的菌種如雙孢菇、香菇的二三級種生產,以高壓滅菌為首選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食用菌種植過程中,菌絲萎縮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應該如何進行防治
    本期主題:食用菌種植過程中,菌絲萎縮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應該如何進行防治?三農導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食用菌的人工栽培並不是什麼難事。加之食用菌口感鮮美、營養豐富,受到很多消費者的喜愛,其商品價值和消費市場等方面都很喜人,如今在很多農戶普遍種植各種蔬菜之餘,也有一些農戶會進行食用菌的種植。在種植食用菌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其中菌絲萎縮就是一個較為常見的問題。
  • 唱響豐產增收「四季歌」
    赫章縣委組織部派駐興發鄉民族村第一書記彭亮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感言,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產業發展是根本,不能讓土地冬閒,土地裡種什麼最找錢,怎樣提高複種指數,要提前在秋天做好安排,才能確保明年增收。貴黔大地,東起武陵西至烏蒙,抓住入冬前的好天氣搶收搶種,實現黔貨出山持續泉湧,超前布局明春增收,成為寫在大地的動人詩篇。
  • 平壩區成功種植非洲火參果
    近日,記者來到平壩區鼓樓街道大關村種植基地看到,滿園垂吊著一個個表皮堅硬帶刺、凹凸不平,好似「流星錘」的水果。      「這種水果叫火參果,原產於非洲,近年來,火參果從非洲引進到我國種植。由於營養豐富,因此也被定位為保健水果,價格也昂貴,國內一些地方每個火參果賣到了10元至20元。」
  • 三農:甜龍竹種植增綠又增收 甜龍竹的種植與管理
    本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闡述了思茅區發展甜龍竹生產的環境氣候,選地、種植要求、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適時採收、效益分析等進行了科學的總結,為今後發展甜龍竹生產提供科學指導依據。下面就來具體了解一下:甜龍竹種植增綠又增收 甜龍竹的種植與管理。
  • 他把這種罕見的食用菌,從實驗室帶到了田間地頭
    2015年研發成功,是我國自主研發出來的一個食用菌品種。 吉林小夥兒張金朋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大學的實驗室裡。他立志把這種食用菌從實驗室帶到田間地頭。 研究生畢業前,張金朋就開始種植這種食用菌。不到五年時間,張金朋不僅成為了第一批規模化種植這種食用菌的人,也變成了這個產業的帶頭人。
  • 中和鎮:空閒地不留空,蔬菜種植助增收
    近年來,三都縣依託本地農業基礎好以及氣候資源稟賦等優勢,強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根據不同的季節,有效利用種植空檔期,針對性地選擇蔬菜種植,增加土地使用效率,把閒置的農田和時間轉變成經濟效益,提高農田利用價值,助民增收。
  • 愛政村農民種植月莧草增收
    東北網綏化11月6日電海倫市愛民鄉愛政村規模發展月莧草種植,使其成為一項富民產業。  從1993年開始,這個村農民開始試種月莧草,但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直到1998年,村裡與吉林省舒蘭市植物油廠聯繫,廠家提供種子,全村種植2000畝,收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農民種植月莧草的熱情逐年高漲,也使一大批農民通過種植月莧草發了家。
  • 溪尾鎮種植海水植物海馬齒增收
    9月8日,福安市溪尾鎮群眾正在繡溪上種植海水植物海馬齒淨化水質據了解,2012年溪尾鎮與廈門大學合作選育了海馬齒、翠蘆莉、海松針、紅添菜等一批適合當地潮汐、氣候及地理環境,既有耐鹽性、又凸顯營養價值、經濟效益的海水植物,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群眾增收的雙贏。 (李瑩 鄭祖輝 攝)福安新聞網www.fa-today.com
  • 打造脫貧增收「新引擎」譜寫庭院經濟「四季歌」——石棉縣大力...
    「可別小瞧這些盆栽,這可是我們增收的好門道。」禮約村四組村民柴志均指著自家發展的一千多盆中藥材,止不住的笑意,「以前這些閒置著的庭院拿來堆放雜物又髒又亂,如今,趁著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的勢頭,我們讓這些『方寸之地』變成了『創收之所』。」在柴志均的引導下,禮約村家家戶戶都將庭院利用起來,拓寬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 如何用家用冰箱保存食用菌菌種?
    食用菌種植的朋友們,你知道如何用家用冰箱保藏食用菌菌種?食用菌菌種保藏是食用菌種植中重要環節,目的是為了保持菌種的優良性狀,降低菌種衰亡速度,防止雜菌汙染,確保菌種純一。而菌種的保藏原理在於採用乾燥、低溫、冷凍或減少氧氣供應等方法,從而降低菌種代謝強度,使之處於休眠狀態。
  • 麻江:下好林下經濟這盤棋 「沉睡」資源變鮮活資產
    在麻江縣龍山鎮河壩村村頭的山坡上,青山綠林間,一棟棟雞舍隱秘其中,12000隻雞「咯咯咯」的叫聲歡快悅耳,或喝水、或啄食,熱熱鬧鬧。村支書楊萬方說:「今年養雞場以平均每隻60元的價格,已經賣出三黃雞6000隻,半月後剩下的雞將陸續出欄開售。
  • 不起眼的玉米芯,不僅僅可以種植食用菌,沒想到還以提取納米材料
    對於玉米芯的用途,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尤其在蘑菇或其它食用菌種植中,也經常能看到玉米芯的身影,這也是食用菌種植行業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同時玉米芯還可以作為飼料的預混料。然而玉米芯不僅僅局限於這兩點,甚至多個行業都能涉及到這小小的玉米芯,而且更是因為玉米芯含有豐富纖維素、木質素等,已經被用於造紙、生物製糖等多個行業。
  • 「天眼述評」唱響豐產增收「四季歌」!從黔貨出山看貴州農產品產銷...
    赫章縣委組織部派駐興發鄉民族村第一書記彭亮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感言,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產業發展是根本,不能讓土地冬閒,土地裡種什麼最找錢,怎樣提高複種指數,要提前在秋天做好安排,才能確保明年增收。   貴黔大地,東起武陵西至烏蒙,抓住入冬前的好天氣搶收搶種,實現黔貨出山持續泉湧,超前布局明春增收,成為寫在大地的動人詩篇。
  • 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聶偉說,種植像平貝這樣產值高的中藥材經濟作物成為村民的選擇。滿江紅村西有呼蘭河,浸潤著沙壤層;東有興安嶺,留下了腐殖土;加上地處北緯46度,晝夜溫差大,種植平貝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村裡有四五十年的平貝種植史了,但之前一直不成氣候。」2014年剛上任時,張寶看著村裡帳本上20萬元的外債,很心酸,「規模小、缺技術、沒組織,這讓好東西沒有賣上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