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平壩區鼓樓街道大關村種植基地看到,滿園垂吊著一個個表皮堅硬帶刺、凹凸不平,好似「流星錘」的水果。 「這種水果叫火參果,原產於非洲,近年來,火參果從非洲引進到我國種植。由於營養豐富,因此也被定位為保健水果,價格也昂貴,國內一些地方每個火參果賣到了10元至20元。」大關村村主任關高崗看著綴滿支架的果實,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
據了解,鼓樓街道大關村多年來一直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近年來,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村主任關高崗帶領該村班子成員通過調查市場行情,鑽研摸索新品種種植技術,採取「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在該村發展了吊瓜、食用菌等農產品種植,成效明顯。 「火參果又稱『刺角瓜』、『非洲黃瓜』,果肉細膩、多汁,其維生素C含量特別高,還含有獨特的粗纖維,長期食用有美容、瘦身、安神補腦、健心活血等功效,被人們稱之為水果之王。」當關高崗了解到火參果的經濟價值之後,於2018年開始,通過外出考察、網上學習在該村試種了0.6畝火參果,終於掌握了火參果浸種、育苗、移栽、搭架等技術,今年再次試種了6畝火參果,目前長勢良好,平均每株可掛果40個左右。 「目前一畝我們種植的是60株,預計9月就可以上市,我們準備和電商平臺合作,如果一個火參果批發價達到3塊,就大有賺頭。」關高崗說,如果今年試種的6畝火參果銷售前景好,明年將擴大種植。
平壩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羅秀華 錢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楊小友
編審 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