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性食用菌」產業的優勢——與種植玉米比較

2021-01-17 中農優品研究院

玉米種植成本

玉米收益

每畝玉米產量:高的產量(夏玉米)能達到1200斤以上,低的產量可能不到800斤,按照平均價格每畝1000斤,每斤價格1元/斤計算:每畝收益就是:1000元。

1000-715=285元(畝)

若仔細計算:很多環節的人力成本並沒有計算在內!就拿老百姓自己的話說:種植玉米,其實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賣人工」!

菌根性食用菌產業的優勢

1、只需種植一次(種植期間投入種苗、種植成本),不需要像種植玉米每年都需要投入;

2、長期收穫(最快的3年後產出子實體,以後每年都有產出);

3、每畝平均收益遠高於玉米,舉例紅汁乳菇:在儘量壓縮產量及價格的前提下,30年收益每畝可達125048元(不包括木材收益);

4、收穫期間勞動力成本投入少:只需要撿菌的勞動力(老少皆宜);

5、收穫期多在雨季,不影響農活......

就地取材,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

食用菌生長快,周期短,在人工合成的培養料上種植,不佔用土地,也不需要土地營養,培養料可以隨處移動,向空中發展,只要溫度、溼度、光照、通風條件適宜,一年四季均可種植。生產簡單易行,屬輕體力勞動,老少皆宜。是一項很好的家庭副業和致富門路。

食用菌產品面向最終消費者。食用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對維護人體健康具有重要價值,作為純天然綠色食品,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食用菌作為健康飲食已成為一種消費趨勢。近60-70 年,食用菌消費呈現全球性穩定增長,年遞增7%-16%。目前,我國食用菌消費主要集中在家庭消費和餐館酒樓等大眾消費市場。家庭消費的穩定增長已成為拉動食用菌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近年來,全國食用菌餐飲消費需求平均每年以18%-20%的速度增長,餐館酒樓的菌菜新品開發也以10%每年以上的速度快速增加。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食用菌需求量將進一步提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結論

種植「菌根性食用菌林」是退耕還林工程、陡坡地治理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首選樹種......特別是在雲南省山地、高原、丘陵佔國土總面積的 94% 。

總之,食用菌生產是一項「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有益事業。

相關焦點

  • 珍稀食用菌中的「外生菌根真菌」
    食用菌產業是我國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於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類產品,其中平菇、香菇、金針菇、草菇等品種產量為世界之首。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國還大力發展了以松茸、牛肝菌等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產業。隨著對野生食用菌的研究,人們發現有大量的菌根食用菌因其自身生長發育的特點,難於進行人工栽培。
  • 說說菌根!
    世界上許多名貴的食用菌都是來自森林,科研工作者發現此類真菌需要和松科、殼鬥科樹木的樹根共生形成「外生菌根」才能正常生長、完成生活史!如:塊菌(松露)、美味牛肝菌、紅汁乳菇。雞油菌、青頭菌、松乳菇、等都屬於」菌根性食用菌「的範疇。
  • 田間菌根真菌對玉米根系的侵染及受土層的影響分別是什麼?
    在磷肥長期定位實驗小區進行的研究發現,在0~20cm土層中,玉米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率、叢枝豐度均在施磷量75kg/hm2時達到最低值,並且不再隨供磷水平的提高而變化,說明即使在磷肥高投入條件下,菌根真菌仍然能夠侵染玉米根系。以往的研究中,忽略了在田間條件下不同土層中速效磷濃度的差異。實際上,在磷肥高投入條件下,菌根真菌對20~40cm土層中的玉米根系侵染率顯著高於對0~20cm土層中的根系侵染率。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人工培育成功食用菌松乳菇
    松乳菇菌根形態特徵(解剖鏡下觀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博士於富強及其團隊開展的乳菇人工培育(栽培)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松乳菇組屬乳菇屬紅菇科,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與松樹具有專性共生關係,菌根合成是實現人工培育的關鍵環節。研究人員表示,自2015年開始,菌根合成使用了6種松樹與4種乳菇,其中14個組合形成菌根,10個為首次報導,8個組合表現優異,在人工栽培上潛力較大。此外,他們還開展了外源競爭性雜菌、食菌昆蟲控制、基因組與轉錄組等相關研究。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在中國人工培育成功
    中新社昆明11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開展的松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於近日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中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的松乳菇人工培育成功。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人工培育成功食用菌松乳菇
    松乳菇菌根形態特徵(解剖鏡下觀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博士於富強及其團隊開展的乳菇人工培育(栽培)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我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松乳菇實現人工培育,也是3年幼齡林下松乳菇、紅汁乳菇栽培出菇的首次報導。
  • 龍山鎮:種植食用菌增收好「錢」景
    種植,促進群眾就近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在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種這個棚是政府免費給我們種的,現在直接搬進來種植這個食用菌,發展得非常好,而且非常感謝政府對我們的支持。潘應才我們發展這個食用菌相對穩定,效益也比較好,截止目前,農戶種植有120多萬棒,目前的這個效益收有70萬斤,經濟價值有280萬元,預計今年總的全部收完有150萬斤,產值達到600萬元。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人工培育成功食用菌松乳菇---中國...
    松乳菇菌根形態特徵(解剖鏡下觀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博士於富強及其團隊開展的乳菇人工培育(栽培)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我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松乳菇實現人工培育,也是3年幼齡林下松乳菇、紅汁乳菇栽培出菇的首次報導。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掌上春城訊近期,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什麼是藍莓菌根?種植前景如何?
    Harley等依據形成共生體系的真菌、宿主植物種類及共生體系的特點,將菌根分為7種類型,即叢枝菌根、外生菌根、內外生菌根、歐石楠類菌根、蘭科菌根、漿果鵑類菌根和水晶蘭類菌根,其中歐石楠類菌根又稱為杜鵑花類菌根。杜鵑花類菌根是內生菌根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在杜鵑花科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 你知道菌根菌嗎?
    菌根真菌定值在植株根部,並為其提供他們通過外部菌絲網從土壤中吸收的礦物元素和水,而植株為這些微生物提供根部有機化合物。由於有了菌根,大大提高了植物根的吸收表面,達到100-1000倍,相應地,吸收營養和水分的能力也提高了100-1000倍。
  • 食用菌與植物和動物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兩者之間有哪些不同?
    一、食用菌與植物食用菌與植物的關係緊密而複雜,一方面某些兼性寄生的食用菌會對寄主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另一方面某些食用菌與高等植物形成菌根,互惠互利,彼此受益。植物又是食用菌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死亡的植物殘體為食用菌生長發育提供了營養物質來源,大量的綠色植物也為食用菌生長發育創造了適宜的生態環境。
  • 雜種優勢在提高玉米產量中的作用
    隨著精心選育和繁殖雜交品種,大面積利用作物雜種優勢已有 80 多年的歷史。我們先看一組數據:雜種優勢究竟在提高玉米雜交種產量的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起了100%的作用,還是一部分,還是一點作用也沒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按時間順序對自交系與其單交種進行比較。如果雜種優勢隨著時間而增強,那麼單交種的產量就會比親本平均值持續增加。
  • 山東:優化調整玉米種植結構 探索多元化種植
    今年,山東在繼續推廣應用「一增四改」「機械單粒精播」「適期收穫」等成熟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加大「水肥一體化」「種肥精準同播」「條帶旋耕」等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力度;推動農機農藝融合,提高機械化水平,堅持綠色生產理念,減少人工、水、肥、藥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充分發揮品種的高產潛力;繼續玉米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引導多元化種植模式,實現從高產到高產、高效、綠色生產方式的轉變,保障山東玉米產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 食用菌種植常用的滅菌方法有哪些?
    食用菌種植常用的滅菌方法,按其方法來說,主要有溼熱滅菌法和乾熱滅菌法,食用菌生產上常用的主要是溼熱滅菌法,按其形式來說,主要包括:高壓滅菌一一多用於菌種製作,其穀粒基質的菌種如雙孢菇、香菇的二三級種生產,以高壓滅菌為首選方法
  • 正達農業「叢枝菌根真菌項目」重磅上市!
    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長江下遊地區和城市郊區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樹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園藝作物過量施肥比較普遍。三是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國有機肥資源總養分約7000多萬噸,實際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為50%左右,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為35%左右。四是施肥結構不平衡。重化肥、輕有機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輕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輕磷鉀肥「三重三輕」問題突出。
  • 不起眼的玉米芯,不僅僅可以種植食用菌,沒想到還以提取納米材料
    早春播種的玉米已經收穫完,而且也脫粒完畢,只剩下玉米芯堆放在門前,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這些只是用來燒火做飯的廢料。對於玉米芯的用途,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尤其在蘑菇或其它食用菌種植中,也經常能看到玉米芯的身影,這也是食用菌種植行業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同時玉米芯還可以作為飼料的預混料。然而玉米芯不僅僅局限於這兩點,甚至多個行業都能涉及到這小小的玉米芯,而且更是因為玉米芯含有豐富纖維素、木質素等,已經被用於造紙、生物製糖等多個行業。
  • 國產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轉基因優勢,但種植面積和產量連續下降——
    「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已經從價格上體現出來了。」劉登高說。 行業面臨諸多困難 雖然國產大豆蛋白在國際市場擁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卻無法掩蓋國內大豆產業普遍不景氣的現狀,大量加工企業倒閉或者停產,開工率不足20%至30%,行業陷入嚴重虧損。 面對進口大豆的衝擊,國產大豆產業該如何應對,是放棄還是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