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食用菌 託起致富夢丨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村民...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王豐傑,是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岜秧組的村民,2007年,我選擇一個人外出務工掙錢補貼家用,2009年乾脆把孩子留在家給她外婆帶,妻子和我一起到廣東,那時候一個月工資才幾百塊,掙錢不容易,8年來沒攢得多少,老人年紀也大了。2015年,我和妻子帶著三個孩子回到老家,可也只能做泥水工,掙些生活費,保障基本生活。

近年來,家鄉發展產業,我可以就近就地就業,還能當老闆,實現顧家、掙錢、學技術三不誤。

王豐傑在採收香菇

政府修建了食用菌種植大棚,完善了水電管網、生產便道等基礎設施,還給食用菌種植戶每戶補貼20000元。我只負責管理、採摘和售賣。我家有8個棚,近6畝,共有30000多個菌棒,菌棒是統一採購的,3.5元/個,購買菌種一共花費的10餘萬元,在第一期和第二期香菇售賣結束後就可以賺回來了。因為我們的一級菇特別多,採摘10筐香菇的話,一級菇有9筐多,三級菇只佔半筐,一級菇價格在3.6元/斤,貴的時候可以賣到4.5元/斤,三級菇賣1.8元/斤。

最近,我已經在食用菌大棚裡連續忙了8天,第二期香菇採摘即將結束,目前已經賣得66000多元了,有時候得通宵採摘,多的話一天可以採摘1000多斤,忙不過來就請村裡的人來幫忙,付給他們80元/天,第二期採摘大概用了80多個工。

王豐傑在展示採收的香菇

菌種可以使用一年,管理得好的話,這一年可以採摘6期,第2、3、4、5期出菇率高,產量多,品質好。

現在食用菌發展很好,我很看好,也很有信心能把食用菌種好。一是因為我們可以藉助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氣候差異,因地制宜,因人因戶施策,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二是像食用菌這種「短、平、快」高效特色產業產量高、品質好,同等有效面積能產生更多的效益,銷路也暢通。

另外,我們這個村的冷庫馬上建好了,我們只用付點電費,冷庫建起來,好處多,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香菇的質量,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

王豐傑在傾倒採收的香菇

小小食用菌,致富大良方。種植食用菌讓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我很感謝國家給予這樣的發展平臺,讓我們過上好日子。現在,我想好好賺錢,讓四個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爭取考大學,懂更多知識,將來不用再像我們一樣磨手皮、幹苦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龍山鎮:種植食用菌增收好「錢」景
    龍山鎮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推進食用菌種植,促進群眾就近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10月10日這天,對於龍山鎮下壇村的食用菌種植戶來說可真是個好日子,安龍縣興利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親自上門為他們送來這段時間售賣香菇的貨款。
  • 我的脫貧故事|唐洪強:小小菌菇實現「致富夢」
    他叫唐洪強,今年32歲,家住貴州省湄潭縣復興鎮兩路口村和平組,是一名聾啞人,2018年,在湄潭縣氣象局脫貧攻堅的幫扶中,學得一門實用技術,回家創業,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找到了生活的自信。關於他的「蛻變」故事還得從2017年說起。湄潭縣吹響了脫貧攻堅戰集結號,一場為人民謀幸福的戰役在復興鎮兩路口村打響。
  • 「我的脫貧故事」胡旭東:山海情長傾力推進安龍縣人民醫院信息化改革
    胡旭東:下一步我覺得我們跟護理部討論一下,怎麼把這些有效數據能夠體現出來,包括我們程序的改進也好,醫囑的改善也好。胡旭東當時我來這裡,來講信息化這塊事情,曾經也有人跟我說過一句話,他說信息化是做什麼東西的,因為它是看不見摸不著,而且是一個大的投入的東西。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飛鼠託起鄉親致富夢(5)
    新華社照片,洛南(陝西),2020年1月19日飛鼠託起鄉親致富夢1月19日,洛南縣景村鎮何溝村村民張仲會在觀察飛鼠幼仔生長情況。陝西省洛南縣在脫貧攻堅中,發揮山區養殖飛鼠的優勢,全縣成立飛鼠養殖合作社29家,輻射帶動全縣16個鎮(辦)380多戶農民養殖飛鼠5.5萬多隻,年收入達 2770多萬元,其中40多戶貧困戶養殖飛鼠人均收入5170元。萌萌的飛鼠託起了深山群眾的致富夢。
  • 「我的脫貧故事」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窮不能窮教育丨安龍縣灑雨鎮...
    我叫雷忠富,今年52歲,家住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公雞組。說到「貧困」二字,眼前總浮現出過去家貧如洗,村寨髒亂,下雨天道路泥濘……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時,我和妻子有40多歲,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說自己是貧困戶,心裡還真不是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財富故事」安龍篤山:能人帶動「菌菇」香
    結合這一實際,2018年以來,該村搶抓安龍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的機遇,在創業致富能人蘇正栩的帶動下,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抱團發展,並籌集資金建設菌棒加工廠、冷庫等,促進了食用菌種植的降本增效。,對於農戶的收益效率很低,2018年以後,我們看到安龍大力發展食用菌,然後也去打聽了食用菌的效益,才想到來我們雲上村來帶動大家種食用菌。
  •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位於四川涼山州普格縣的沐洋鴕鳥專業養殖合作社,現有社員50名,貧困戶30戶。該合作社一期自籌基建引種投入資金110萬元,在普基鎮新農村1組建立養殖場,流轉土地、林地、水田共計100餘畝。現養殖鴕鳥50隻、商品鳥20隻、雉雞300隻、跑山雞2000隻,走出了一條特色致富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土專家」的脫貧之戰丨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村民...
    我一共有4個孩子,早些年,因為家庭人口多,土地少,我與妻子哪怕四處打零工,一家人還是一年不夠半年糧。2000年,因過度操勞,我身體出了點問題,大女兒乖巧懂事,本來在學校成績很好,看到家裡實在困難,便主動提出輟學外出打工。  我當時很生氣,告訴她困難只是暫時的,讓她好好念書。可女兒不顧我反對,留下一封信便偷偷與一個親戚去了寧波。
  • 「我的脫貧故事」做一隻領頭「羊」 帶著大家一起脫貧丨務川自治縣...
    2014年,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被納入貧困戶,但一年以後我就摘掉了這個稱呼,我要領好這個頭,做好一個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周圍的村民都脫貧,我心裡才踏實。我是1974年入伍,在雲南當了3年義務兵,1977年4月退伍回家。回到巖腳組當了幾年生產隊的小組長後,被群眾推選為鹿坪村黨支部副書記,一幹就是5年。
  • 「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貧窮不可怕,怕的是『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只要自己身無疾病,我就不會停下奮鬥的腳步……」這是我內心一直堅定的信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創造幸福生活丨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村民袁中貴
    我叫袁中貴,是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舊寨組村民,家裡有4口人,2013年因患四級殘疾被評為新華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原來我和家人很勤快,在家經營一個小加工坊,加工餈粑、米皮和粉面,日子都還過得不錯。生病之後,家裡就靠妻子一個人做農業維持生活,有的時候甚至是一個月都沒有一分錢的收入,現在想起那段「黑暗」的記憶,我都忍不住想流淚。  2015年,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楊光建來走訪了解情況,經過村民組討論、開會研究,決定把我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他鼓勵我說:「娃兒你好好搞,哪會有一下就跨下去的,做不到重活就做輕的,只要你勤快,哪有發展不起來的。」
  • 「我的脫貧故事」致富路上飄酒香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
    我叫黃正林,是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房子組村民。 我所在的新房子組,是臺上村地理位置最為偏遠的村組,交通條件落後……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最大的感受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的村組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組路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此外,新農合、新農保政策的實施,讓我們貧窮老百姓也能夠「病有所醫、老有所依」。在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中,我們也減少了很多生活壓力,孩子都上起了學。這些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實施脫貧攻堅帶來的最深體會,我們從心裡感恩黨、感恩黨的好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貧啦丨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村民黃阿幹
    我叫黃阿幹,今年52歲,是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人,家中4口人。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妻子四級肢體殘疾,父親年邁體弱多病,小孩在秧壩中心小學上學。2014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2019年把我戶列入擬脫貧對象,當時我不肯脫貧。幫扶幹部龍顧文入我龍家良戶核實脫貧標準「不是我把你家搞成脫貧的,是你家確實達到脫貧條件了,通過小組提名評議你家符合2019年脫貧條件,才把你家列入擬脫貧戶的」當時龍隊長給我解釋道。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到2020年底前,確保現行標準下的農村人口全部脫貧,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為實現這一偉大莊嚴的承諾,全國各地各部門向貧困宣戰,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這一沒有硝煙的戰役當中。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香菇妹」文龍香: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香菇妹」文龍香: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 2021-01-07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