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唐洪強,今年32歲,家住貴州省湄潭縣復興鎮兩路口村和平組,是一名聾啞人,2018年,在湄潭縣氣象局脫貧攻堅的幫扶中,學得一門實用技術,回家創業,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找到了生活的自信。關於他的「蛻變」故事還得從2017年說起。
湄潭縣吹響了脫貧攻堅戰集結號,一場為人民謀幸福的戰役在復興鎮兩路口村打響。湄潭縣氣象局作為兩路口村的對口幫扶單位,選派精兵強將入駐該村蹲點幫扶。氣象局駐村小分隊在入戶走訪貧困戶調查摸底中,發現一位29歲的聾啞青年叫唐洪強,他從小患病又因醫療條件落後、家庭經濟拮据而落下殘疾。從未讀過書的他在求職路上吃盡「閉門羹」,受盡「冷白眼」,儼然成為家庭裡的一個「包袱」。
其實,唐洪強雖然聾啞,但天生聰明,心靈手巧,好學肯幹。了解到他這一真實的情況後,氣象局駐村幹部找到村黨支部為他出謀劃策。讓他學一門什麼樣的、終身受益的實用技術才好呢?經過反覆尋思,幾經周折,最終為他聯繫到了一家食用菌種植的師傅教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後聯繫到了湄潭縣名菇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常正豔。2018年8月,唐洪強正式拜師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
種蘑菇需要特別精心,溼度、溫度都要掌握好。「菌包如何堆放?相隔距離是多少?大棚內的室溫如何掌握?由於唐洪強沒有進學校讀過書,無法理解理論知識,且最大的障礙是他聽不見,所以對於他不能用理論給他講,必須要手把手的反反覆覆地教。他聰明,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毛手毛腳」,就要培養他養成心細、沉著的習慣。在湄潭縣名菇食用菌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唐洪強比別的學員多出一到三倍的學習時間。經過常正豔的悉心、耐心、毫不保留的傳授,從制種、拌料、裝袋、接菌種到出菇一整套流程,從平菇、金針菇再到香菇......唐洪強於2019年初學成返回家裡。
回到家後,唐洪強在其父母的支持下,開始了他的食用菌種植的創業之路。唐洪強的父親為了支持他,把多年打工的積蓄全部掏了出來,不夠的部分他還四處向親朋好友籌借,首先建起了堆放菌棒的兩個大棚,同時準備菌包的原料等活兒,都由唐澤順和妻子兩個人扛了下來,一句怨言也沒有。一家三人各自分工,唐洪強成為了一名「技術指導」,父母是「工人」。唐洪強勁頭十足,從早到晚都扎在大棚裡,按照師傅傳授的技術潛心琢磨
為了準確掌握食用菌大棚內的溫度和溼度,湄潭縣氣象局在兩個大棚內分別安裝了一套溫度和溼度計,氣象局駐村幹部多次到現場了解食用菌生長和銷售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家三人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食用菌長勢喜人,2019年8月,僅僅幾個月的時間裡,7000餘袋菌棒陸續出菇了,他和父親唐澤順將總計6000餘斤鮮菇分別運到了復興場街上、隨陽山、七裡壩、永興以及鳳岡零賣,因為有自產自銷的背景,鮮菇上市價格不錯,每斤居然買上了5元的價格,首批鮮菇賣完,獲得了3萬餘元的收入。
2019年8月,幸運降臨,唐洪強獲得了銀行無抵押、無息的5萬元貸款政策幫扶,其父親又為他自籌資金4萬元,購買了食用菌產業發展所需用的包裝機、鍋爐、揉粉一體機等,也建起了鋼架棚加工廠。
「要堆緊點,菌包相距50公分左右,要注意氣候,發菌需要掌握空氣乾濕,」在菌包大棚裡,前來指導唐洪強的老師常正豔不時提醒他。
「因為今年受疫情影響,上半年停止了種植,但是現在菌棒已經堆放好了,還比去年增加了4000袋,有兒子的努力,有常老師的精心指導,他相信不久就又有『凍菌』賣了,」唐洪強的父親唐澤順自信滿滿地告訴記者。
「以前洪強和我一直在外面打臨時工,收入很不穩定,沒想到現在洪強在縣氣象局的幫扶下,依靠一門食用菌實用技術,在自家門口種植食用菌生活更有了盼頭,完全變了一個人,真的非常感謝氣象局的領導們。」唐澤順表示,下一步將逐步擴大規模,做大蘑菇產業,興許也能帶動更多鄉親種蘑菇致富。」
三十青春是閃光的,創業卻是很艱辛的。但只要堅持下去,殘疾人也會實現致富夢想,有辛勤付出就會有回報。」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唐洪強,將紮根於故鄉的泥土,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李輕雲)
(作者:李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