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唐洪強:小小菌菇實現「致富夢」

2021-01-17 農視網

他叫唐洪強,今年32歲,家住貴州省湄潭縣復興鎮兩路口村和平組,是一名聾啞人,2018年,在湄潭縣氣象局脫貧攻堅的幫扶中,學得一門實用技術,回家創業,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找到了生活的自信。關於他的「蛻變」故事還得從2017年說起。

湄潭縣吹響了脫貧攻堅戰集結號,一場為人民謀幸福的戰役在復興鎮兩路口村打響。湄潭縣氣象局作為兩路口村的對口幫扶單位,選派精兵強將入駐該村蹲點幫扶。氣象局駐村小分隊在入戶走訪貧困戶調查摸底中,發現一位29歲的聾啞青年叫唐洪強,他從小患病又因醫療條件落後、家庭經濟拮据而落下殘疾。從未讀過書的他在求職路上吃盡「閉門羹」,受盡「冷白眼」,儼然成為家庭裡的一個「包袱」。

其實,唐洪強雖然聾啞,但天生聰明,心靈手巧,好學肯幹。了解到他這一真實的情況後,氣象局駐村幹部找到村黨支部為他出謀劃策。讓他學一門什麼樣的、終身受益的實用技術才好呢?經過反覆尋思,幾經周折,最終為他聯繫到了一家食用菌種植的師傅教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後聯繫到了湄潭縣名菇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常正豔。2018年8月,唐洪強正式拜師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

種蘑菇需要特別精心,溼度、溫度都要掌握好。「菌包如何堆放?相隔距離是多少?大棚內的室溫如何掌握?由於唐洪強沒有進學校讀過書,無法理解理論知識,且最大的障礙是他聽不見,所以對於他不能用理論給他講,必須要手把手的反反覆覆地教。他聰明,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毛手毛腳」,就要培養他養成心細、沉著的習慣。在湄潭縣名菇食用菌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唐洪強比別的學員多出一到三倍的學習時間。經過常正豔的悉心、耐心、毫不保留的傳授,從制種、拌料、裝袋、接菌種到出菇一整套流程,從平菇、金針菇再到香菇......唐洪強於2019年初學成返回家裡。

回到家後,唐洪強在其父母的支持下,開始了他的食用菌種植的創業之路。唐洪強的父親為了支持他,把多年打工的積蓄全部掏了出來,不夠的部分他還四處向親朋好友籌借,首先建起了堆放菌棒的兩個大棚,同時準備菌包的原料等活兒,都由唐澤順和妻子兩個人扛了下來,一句怨言也沒有。一家三人各自分工,唐洪強成為了一名「技術指導」,父母是「工人」。唐洪強勁頭十足,從早到晚都扎在大棚裡,按照師傅傳授的技術潛心琢磨

為了準確掌握食用菌大棚內的溫度和溼度,湄潭縣氣象局在兩個大棚內分別安裝了一套溫度和溼度計,氣象局駐村幹部多次到現場了解食用菌生長和銷售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家三人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食用菌長勢喜人,2019年8月,僅僅幾個月的時間裡,7000餘袋菌棒陸續出菇了,他和父親唐澤順將總計6000餘斤鮮菇分別運到了復興場街上、隨陽山、七裡壩、永興以及鳳岡零賣,因為有自產自銷的背景,鮮菇上市價格不錯,每斤居然買上了5元的價格,首批鮮菇賣完,獲得了3萬餘元的收入。

2019年8月,幸運降臨,唐洪強獲得了銀行無抵押、無息的5萬元貸款政策幫扶,其父親又為他自籌資金4萬元,購買了食用菌產業發展所需用的包裝機、鍋爐、揉粉一體機等,也建起了鋼架棚加工廠。

「要堆緊點,菌包相距50公分左右,要注意氣候,發菌需要掌握空氣乾濕,」在菌包大棚裡,前來指導唐洪強的老師常正豔不時提醒他。

「因為今年受疫情影響,上半年停止了種植,但是現在菌棒已經堆放好了,還比去年增加了4000袋,有兒子的努力,有常老師的精心指導,他相信不久就又有『凍菌』賣了,」唐洪強的父親唐澤順自信滿滿地告訴記者。

「以前洪強和我一直在外面打臨時工,收入很不穩定,沒想到現在洪強在縣氣象局的幫扶下,依靠一門食用菌實用技術,在自家門口種植食用菌生活更有了盼頭,完全變了一個人,真的非常感謝氣象局的領導們。」唐澤順表示,下一步將逐步擴大規模,做大蘑菇產業,興許也能帶動更多鄉親種蘑菇致富。」

三十青春是閃光的,創業卻是很艱辛的。但只要堅持下去,殘疾人也會實現致富夢想,有辛勤付出就會有回報。」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唐洪強,將紮根於故鄉的泥土,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李輕雲)

(作者:李輕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食用菌 託起致富夢丨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村民...
    我叫王豐傑,是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岜秧組的村民,2007年,我選擇一個人外出務工掙錢補貼家用,2009年乾脆把孩子留在家給她外婆帶,妻子和我一起到廣東,那時候一個月工資才幾百塊,掙錢不容易,8年來沒攢得多少,老人年紀也大了。
  • 陝西扶風縣:基地舞龍頭 菌菇助脫貧
    如今,家門口建起了食用菌扶貧基地,我在這裡上班,每月有1800元的工資,還能照顧家,很方便。」這是扶風縣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的一個亮點。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扶風縣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拓展致富增收渠道的重要舉措,動員吸引法門鎮南佐村致富能人趙勝利回鄉創業。
  •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位於四川涼山州普格縣的沐洋鴕鳥專業養殖合作社,現有社員50名,貧困戶30戶。該合作社一期自籌基建引種投入資金110萬元,在普基鎮新農村1組建立養殖場,流轉土地、林地、水田共計100餘畝。現養殖鴕鳥50隻、商品鳥20隻、雉雞300隻、跑山雞2000隻,走出了一條特色致富路。
  • 小菌菇敲開致富門——貢嘎山下松茸村的大產業
    小菌菇敲開致富門——貢嘎山下松茸村的大產業 四川日報   2021-01-11 09:32
  • 「財富故事」安龍篤山:能人帶動「菌菇」香
    近年來,安龍縣篤山鎮充分發揮地理優勢,通過「能人+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食用菌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菌棒生產、種植、菌菇冷藏、銷售為一體的良性循環,撐起了菇農的錢袋子。結合這一實際,2018年以來,該村搶抓安龍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的機遇,在創業致富能人蘇正栩的帶動下,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抱團發展,並籌集資金建設菌棒加工廠、冷庫等,促進了食用菌種植的降本增效。
  • 紫雲:利用香菇菌渣培育大球蓋菇示範成功
    在紫雲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與貴州優纖貝公司的積極配合下,青島農業大學承擔的青島市科技局對口支援《安順大棚栽培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示範與應用》項目,在紫雲縣「利用香菇菌渣培育大球蓋菇技術」示範成功,為紫雲縣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助推紫雲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香菇的栽培技術》,死菇、菌袋不出菇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
    嗨,大家好,我是談談幼兒教育,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蔬菜種植知識是:死菇、菌袋不出菇的防治方法。本人是一名有著多年豐富經驗的種植愛好者,希望我能分享能給喜歡種植的朋友帶來幫助 。10.荔枝菇: (1)病狀:表現為原基呈圓錐狀突起,如荔枝狀,不能分化成菌柄和菌蓋,或者僅有很小的菌蓋。
  • 這個「菌」可以吃
    如今,洛麥村依託產業帶動增收,貧困戶從2016年的143戶562人,減至13戶36人;貧困發生率從15.72%降至1.01%,實現全村脫貧出列,正向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面清零目標奮鬥。
  • 小蘑菇撐起「致富夢」
    日前,記者走訪了該縣張集鄉扶貧產業園,通過一個個蔬菜大棚,感受百姓們的脫貧之路……小磨菇撐起「致富夢」張集鄉扶貧產業園建於2017年,佔地面積有100畝,大棚面積45畝。為了做大做強扶貧產業園,提高產業園的實際效益,2019年該鄉就以扶貧產業園為平臺積極對外招商引資,目前的產業主要有茶樹菇和薯尖等。說起茶樹菇,大家自然熟悉。
  • 火麻仁鷹嘴豆燒雙菇,兩種菌菇超級鮮
    火麻仁鷹嘴豆燒雙菇By 美食娘娘馨睿這道菜的食材雖說都是乾貨,但也別有一番風味,混搭在一起有獨特的口感:鷹嘴豆又香又面,兩種菌菇也很鮮,尤其菜品撒上火麻仁後,又更加的清香,真的很美味哦。原料:鷹嘴豆、鮑魚菇、杏鮑菇、火麻仁、豆腐乾、蔥花、薑片、青蒜、小米辣、黃瓜片、料酒、濃湯寶。做法步驟:第1步、準備好各種食材:提前一晚泡上鷹嘴豆、杏鮑菇、鮑魚菇,第二天將鷹嘴豆做熟成五香口味,配菜備齊。第2步、鍋中放油,下入姜薑末爆香後放入泡發好的杏鮑菇和鮑魚菇一起煸炒,放少許料酒,需多炒一會兒。
  • 大菇小菇
    野生蕈菇,千奇百怪。古代美食達人,常入深山老林,探尋珍饈。可食用的野蕈,味道至鮮,被古人譽為食之極品。當然,需有識別毒蕈的本領,否則會有危險。       隨著科技發展,野生食用菌菇不僅實現了人工馴化栽培,還實現了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大家可能不知道,上海郊區有很多大型食用菌工廠。上海的菌菇產業,在國內早已獨領風騷。
  • 廣西昭平:竹下蓋菇闖致富新路
    「去年,我在這片竹林下種了3畝大球蓋菇,畝產量達到2500~4000公斤。」在昭平縣四溢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社長左培陽看著竹林下長勢喜人的蘑菇說。大球蓋菇已進入收穫期,按現在市場行情,年收益將超過10萬元。
  • 分享一道菌菇湯的做法,食材大眾,做法也簡單,好喝解暑還不油膩
    今天,就與您來分享一道「菌菇湯」的做法,食材大眾,做法也簡單,好喝解暑還不油膩。菌菇湯,顧名思義肯定少不了菌子蘑菇之類的,今天這道菌菇湯,選用的是我們最為常見的金針菇、香菇、幹木耳,在配上炒出的西紅柿鮮湯汁,酸甜可口還開胃。為了增加這道湯的鮮美,我還添加了少許幹蝦皮,做好的湯底還帶有濃濃的鮮蝦味,味道超級好。立秋後,這道湯要多喝些,好喝解暑不油膩,大人孩子都喜歡。
  • 幼兒園裡開了一個自然角 孩子們探尋菌菇棒的奧秘
    浙江在線11月9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陳彩燕 通訊員 戚嵐 )「哇,這個菌菇棒的小菇醒來了!」「你看,平菇的小傘撐開了!」「平菇的小傘比茶樹菇的大!」為了讓幼兒了解認識自然,近日,杭州市京都實驗幼託園流水園區設立了自然角,孩子們經常在這裡仔細觀察、興奮討論。
  • 飛鼠託起鄉親致富夢(5)
    陝西省洛南縣在脫貧攻堅中,發揮山區養殖飛鼠的優勢,全縣成立飛鼠養殖合作社29家,輻射帶動全縣16個鎮(辦)380多戶農民養殖飛鼠5.5萬多隻,年收入達 2770多萬元,其中40多戶貧困戶養殖飛鼠人均收入5170元。萌萌的飛鼠託起了深山群眾的致富夢。
  • 【菌說菌話第五期】謹防「蘑界」致幻家族——古巴裸蓋菇和...
    【菌說菌話第五期】謹防「蘑界」致幻家族——古巴裸蓋菇和「狗屎苔」 2020-09-01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道縣:大球蓋菇搶「鮮」上市 助農脫貧致富
    紅網時刻永州4月1日訊(通訊員 何少軍)3月31日,筆者走進道縣仙子腳鎮石山腳村松盛食用菌植專業合作社大球蓋菇產業扶貧基地,撥開覆蓋的稻草,露出一團團、一簇簇「小腦袋」,長著紅紅的菌帽,白色的菌柱,東一簇、西一叢,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長勢十分喜人,農戶們正忙著採摘,不一會兒,一箱箱新鮮圓潤的大球蓋菇就擺在眼前。
  • 【嚇尿】這貨竟然是菌菇?!太可怕了!膽小者慎入!
    別怪小編我沒有提醒啊!今天給大家看的這個長得像個手一樣的菌菇,學名叫阿切氏籠頭菌(Clathrus archer),不過它有幾個更貼切的稱呼:章魚鬼筆(OctopusStinkhorn)、"惡魔手指"(devil's finger)。這種菌菇原產自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OMG!土澳真是無奇不有,連菌菇都可以那麼嚇人!
  • 安順經開區大球蓋菇菌棒生產開足馬力
    在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貴州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產。拌料、裝袋、殺菌、接種,大球蓋菇生產的各個環節有條不紊。    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王勝祥介紹:「大球蓋菇分為兩個點,第一個點紫雲2000畝的林地,第二個點在么鋪四旗村1000畝的土地,我們從3月5日復工生產到現在,已經生產50%,預計一個星期以後基本上完成。」由於大球蓋菇的接種環境要求較高,公司特別製作了消毒接種箱,工人在密閉的箱子裡進行接種。
  • 經開區加快大球蓋菇菌棒生產速度
    經開區加快大球蓋菇菌棒生產速度 2020-03-27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