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的栽培技術》,死菇、菌袋不出菇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

2021-01-09 談談幼兒教育

嗨,大家好,我是談談幼兒教育,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蔬菜種植知識是:死菇、菌袋不出菇的防治方法。本人是一名有著多年豐富經驗的種植愛好者,希望我能分享能給喜歡種植的朋友帶來幫助 。

10.荔枝菇: (1)病狀:表現為原基呈圓錐狀突起,如荔枝狀,不能分化成菌柄和菌蓋,或者僅有很小的菌蓋。(2)發生原因:①、出菇溫度不適。高溫型品種菌齡不成熟,卻在低溫下催菇,或低溫型品種菌齡不成熟,卻在高溫下催菇,均易形成荔枝菇。②、培養料營養失調。培養料內氮素太多,也可誘致荔枝型畸形菇。(3)防治方法:①、科學安排栽培季節。嚴格掌握品種的溫型特點,安排好接種和出菇期,保證出菇期有適宜的溫度、溼度條件。②、摘除病菇。一旦發現病菇,應及時摘除,養護好菌絲體,待氣溫、菌齡等條件適宜時,立即進行催菇管理。③、科學配製培養料。嚴格按配方配料,防止養料及碳氮比失調。

11.菌絲徒長:(1)病狀:表現為袋栽香菇菌絲長滿菌袋後,表面氣生菌絲髮白且有黃色水珠產生時,如不及時刺孔增氧、通風換氣、降溫,表面菌絲就會繼續快速生長,最終形成一層白色濃厚的菌皮,抑制菇蕾的形成。(2)發生原因:菌絲徒長的原因主要是外界條件不適。外界條件沒有溫差,氧氣濃度過高,有利於菌絲營養生長而不能滿足生殖生長的要求,易導致菌絲遲遲不能結實。(3)防治方法:主要是適時刺孔增氧,改善條件。當菌袋錶面氣生菌絲髮白,有黃水珠產生時,及時刺孔放水增氧,進行換氣降溫,抑制氣生菌絲生長,防止菌絲徒長,結成老菌皮。

12.死菇:

(1)病狀:指在出菇階段,往往會出現小菇萎縮、變軟,最後死亡的現象。有時,還會出現成批死亡,損失慘重。(2)發生原因:①、環境條件不適。香菇菇蕾形成期間,低溫型品種遇上棚內溫度過高,或高溫型品種遇上棚內溫度過低,且缺少溫差刺激的情況下,菌袋上已形成的菇蕾也會因營養向菌絲內倒流而萎縮死亡。②、使用農藥過量。③、損傷菇體。採摘不慎損傷小菇,也會造成部分小菇死亡。(3)防治方法:

①、合理安排出菇時間。科學安排不同品種的接種和出菇時間,避免在溫度不適合、缺少溫差的情況下形成菇蕾。②、科學使用農藥。使用農藥要嚴格掌握適宜的濃度和用藥時間。③、規範採菇。採菇時,一手按住香菇基部培養料,另一隻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香菇柄下段,左右掰動,輕輕拿起,避免硬拉帶起培養料,或損傷周圍小菇。

13.菌袋不出菇:(1)病狀:表現為菌袋菌絲長滿後,氣生菌絲生長旺盛,結一層厚厚的菌皮,有的呈失水收縮狀,有的表面起包,似瘤狀體,但不會出菇,或者只能形成花生米大小的柱狀體,不能正常出菇。(2)發生原因:①、培養料碳氮比失調。香菇袋栽培養料中碳氮比應為(25~40):1,如果碳氮比過低,使培養料中氮素過剩,營養生長不斷進行,不能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故不能形成子實體。②、轉色過厚。香菇袋栽過程中,轉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如果在轉色期間,氣溫不適宜或晝夜溫差過大,會使菌袋錶面形成一層厚厚的老菌皮,嚴重阻礙了袋內菌絲體的呼吸作用,缺氧的菌絲體很難進行生殖生長,形成子實體。③、品種不適宜。低溫型品種生殖生長階段安排在高溫季節,或高溫型品種生殖生長階段安排在低溫季節,菌絲體均處於休眠狀態,故而很難形成子實體。另外,有些香菇品種生育期很長,根本不適合作為袋料栽培品種,如段木香菇品種用於袋料栽培時,營養生長期極長,則表現為不出菇。

④、栽培管理措施不當。香菇菌絲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後,應人為地創造適合子實體產生和生長的環境條件。如催菇時需10℃以上的溫差刺激,散射光,85%~90%的空氣相對溼度,以及12~15℃的氣溫等,這些條件如果不能滿足或部分不能滿足,也會造成出菇困難。 (3)防治方法:①、合理調節碳氮比。拌料時,一定要嚴格按照配方進行,使培養料碳氮比保持在(25~40):1,防止碳氮比失調。②、做好轉色期管理工作。轉色階段,要精心管理,認真做好栽培室內的正常管理工作,尤其是通風換氣和大的晝夜溫差,防止轉色過厚。③、選擇適宜品種。按季節安排適宜的香菇品種,杜絕不經試驗而直接引種或使用段木香菇品種,防止因品種不適當而造成不出菇。④、合理調節催菇階段的生態因子。香菇栽培進入催菇階段,一定要人為地滿足下列要求:晝夜溫差在10℃以上,氣溫在15℃左右,空氣相對溼度為85%~90%,培養料含水量為50%~55%,空氣相對溼度形成15%以上的溼度差,充足的氧氣和散射光。 14.菌袋衰敗

(1)病狀:表現為菌皮堅硬,菌袋內部菌絲短而無光澤,培養料遇水鬆散;第一潮菇後,菌袋不能正常收縮,以後無產量。此症狀在脫袋管理的香菇菌袋中更易發生。 (2)發生原因:主要是菌絲生長不良。由於劣質培養料或不良氣候,或者管理不善造成後期菌絲生長不良,菌絲殘短,失去粘連培養料、拉結成菌索和形成原基的能力。 (3)防治方法:①、品種選擇。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抵抗後期不良的環境條件。②、杜絕使用碳酸鈣。選用優質的培養料,尤其是堅持使用石膏粉,而不應以碳酸鈣代替,更要避免使用以碳酸鈣摻假的劣質麥麩。③、加強後期管理。菌袋入棚後,在較熱的天氣還需要加強遮陰防護,通風換氣散熱,防止後期燒菌。

好了,今天的死菇、菌袋不出菇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就先分享到這裡吧,喜歡我的分享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期待再次見到你們,拜拜!

相關焦點

  • 栽培香菇如何提高產出?菇木上的病害有哪些?
    一、栽培香菇如何提高產出?栽培香菇的過程中,想要提高產出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主要介紹五種。第一種,應用自來水的壓力,在氣溫20℃時,把18~20℃的清水注入菌磚。低於10℃時注入15℃的井水,可增加菌塊和菌棒的出菇量。這是因為水溫差異的刺激,可以促進出菇,而且注水有利於排出菌磚中的二氧化碳,重新充入新鮮空氣,促進菌蕾形成。第二種,採用蔗渣為培養料栽培香菇時,把菌塊增厚,即每0.33平方米增三瓶菌種,或在蔗渣中加入30%左右的木屑,都可提高香菇的產出。第三種,廢培養料再種香菇。
  • 《香菇的栽培技術》,菌類的害蟲原理以及防治方法!
    嗨,大家好,我是花千世間,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蔬菜種植知識是:菌類的害蟲原理以及防治方法。本人是一名有著多年豐富經驗的種植愛好者,希望我能分享能給喜歡種植的朋友帶來幫助。3.跳蟲:跳蟲又叫菸灰蟲,最常見的有紫色跳蟲、黑扁跳蟲等。跳蟲常食的食用菌有香菇、平菇、草菇、雞腿菇、杏鮑菇、大球蓋菇、木耳、猴頭、姬松茸等。
  • 茶薪菇又名茶樹菇和油茶菇,茶薪菇無公害栽培技術
    ③ 接種方法 接種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打開袋口扎繩,把菌種接入袋內後,再扎口;另一種是在袋旁打一個接種穴,穴口直徑1.5釐米,深2釐米。菌種接入穴內後,穴口用膠布或膠紙貼封,也有的採用18釐米寬的食品袋套入。(十)出菇方式1.多層集約化立體擺袋出菇集約化栽培是一種菌袋集約型的立體栽培模式。
  • 紫雲:利用香菇菌渣培育大球蓋菇示範成功
    在紫雲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與貴州優纖貝公司的積極配合下,青島農業大學承擔的青島市科技局對口支援《安順大棚栽培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示範與應用》項目,在紫雲縣「利用香菇菌渣培育大球蓋菇技術」示範成功,為紫雲縣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助推紫雲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在進行人工種植豬肚菇時,有哪些核心技術,種植前景如何?
    三、栽培技術◆栽培季節在自然條件下,豬肚菇大量發生於6~9月份,子實體發生時的溫度適宜為23℃~32℃,故菌袋接種時間應安排在春季,氣溫回升到23℃以前的40~50天。在長江流域和華北地區,一般安排在5月份以前接種,9月份出菇。
  • 大菇小菇
    你說它是植物,也不靠譜,因為它不依靠陽光成活,也要「吃」動植物才能謀生。       真菌的身體,就是一條由很多細胞串聯起來的絲。只要遇到合適環境,這條絲就會野蠻生長、無限擴張。單條菌絲很細小,難以察覺。但等到要「生孩子」的時候,很多菌絲就會紮成一團,並探出一個個傘形腦袋,就是我們所見的「蘑菇」,古人稱為「蕈」,專業人員叫子實體。       野生蕈菇,千奇百怪。
  • 香菇種植中常見問題匯總!(新手必備)
    在選用菌種時首先應選擇適合本地栽培的優良品種,要求不退化、不混雜、菌絲潔白、絨毛狀、生長緻密、均勻、健壯、有鎖狀聯合,菌齡適宜,抗逆性強,品性穩定,不帶雜菌。3、栽培香菇對周圍環境有哪些要求?菇房周圍環境要求無有害氣體、廢水和垃圾汙染源。
  • 香菇種植戶必看,4種最常見的病蟲害盤點,學會防治增產量
    如果防治不利則會帶來很大的損失,香菇也不例外。輕則減產,重則栽培失敗,所以病蟲害的防治一定要重視。那麼香菇都有哪些病蟲害呢,香菇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生長速度明顯高於香菇菌絲,毛黴菌絲體每日可延伸3釐米左右。  毛黴在香菇菌絲體培養期間侵染時,蔓延速度快,數日內便能布滿基質,而受害的香菇菌絲則生長緩慢,步履艱難,儘管最終仍能伸達基質各處,但香菇菌絲已無正常濃白色,而是呈灰黃色。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質中使用了黴變的原料,接種環境含毛黴孢子多,在悶溼環境中進行菌絲培養等等。防治方法同木黴(見下方)。
  • 特色作物《農業農村部:貧困地區茶葉、黑木耳、香菇綠色高質高效...
    秋栽冬春花菇生產模式和秋季大棚保鮮香菇栽培模式,栽培適期選擇依據是接種時當地的旬平均氣溫不超過26℃,中原地區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接種。 冬春栽夏秋出香菇生產模式,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上旬接種,在這一時間段,菌袋製作越早越好。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香菇熟了,菇農樂了
    在合作社務工的脫貧戶趙鵬成告訴記者:「我在這裡承包了一個香菇棚,一個棚裡就放個2000個菌棒,預計收入能有一萬四五 據了解,南家峁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於2018年,村集體流轉22.3畝土地用於發展香菇產業,建成了4座大棚,35座拱棚。
  • 羊肚菌栽培技術創始人、發明人朱鬥錫教授—羊肚菌研究艱辛過程
    朱鬥錫專家經過27年的研究,成千上萬次的失敗,通過品種選育,遠緣雜交技術,分離和選育出了羊肚菌的優良菌種,利用生物技術解決了羊肚菌生理變異以及出菇方面的一系列關鍵技術,採取物理刺激和立袋、放袋、浸水等關鍵技術,攻破了羊肚菌人工栽培長期以來不出菇的世界性技術難題,共投資580多萬元,實現了羊肚菌大田商業化栽培的新技術,填補了一項世界空白。
  • 高益槐:靜心痴迷「一朵菇」
    也許,這個奇蹟從此讓高益槐痴迷於菌菇世界。「文革」中大家忙於鬧「革命」,他卻躲在家中山間琢磨蘑菇;高考分數名列前茅,有許多名牌大學可選擇,他卻走進了福建農學院,只為能研究菌菇;學業優異,畢業留校任教,他又覺得菌菇事業在鄉間,只有在一線,才能有技術上的突破,也才能以此為父老鄉親造福,1986年他毅然停薪留職返回家鄉。
  • 羊肚菌如何栽培能高產?掌握羊肚菌大田栽培的關鍵技術
    羊肚菌具有兩大生物學特性,一是羊肚菌屬於低溫品種,適於冬季低溫環境下栽培;二是羊肚菌是一種以大田土壤為基質栽培的菌類。因此可利用冬季閒置的土地和大棚作為栽培場地,降低栽培成本,增加複種指數。同時羊肚菌生長過程不需要木屑等培養料,可有效減少資源的消耗。
  • 果園生料栽培大球蓋菇技術
    用純稻草或麥草在果園內生料栽培大球蓋菇,每平方米可產鮮菇10-15公斤,每畝可栽培100平方米,可產鮮菇1000-1500公斤,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而且種菇的原料就地還田,改良土壤,是果園的上等肥料。 1、生產季節安排:一般來說,魯西地區以九月底播種溫度最為適宜,菌絲生長快,出菇早,產量高,出菇正處於元旦、春節前後,鮮銷市場好,經濟效益高。
  • 我的脫貧故事|唐洪強:小小菌菇實現「致富夢」
    讓他學一門什麼樣的、終身受益的實用技術才好呢?經過反覆尋思,幾經周折,最終為他聯繫到了一家食用菌種植的師傅教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後聯繫到了湄潭縣名菇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常正豔。2018年8月,唐洪強正式拜師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種蘑菇需要特別精心,溼度、溫度都要掌握好。「菌包如何堆放?相隔距離是多少?大棚內的室溫如何掌握?
  • 如何進行雞樅菌栽培,有哪些關鍵栽培技術,種植前景如何?
    播種5~7天內,要經常檢查料溫,如料溫超過35℃,要加強通風降溫,並將堆碼的菌袋散開單放,以防高溫燒菌。經45~50天的培養,菌絲即可長滿菌袋。◆脫袋出菇當菌袋壁出現米粒大小的釘狀原基時,移至菇房或陽畦脫袋出菇。室內栽培時,接種後的菌袋可擺放在床架上培養和脫袋出菇。
  • 「財富故事」安龍篤山:能人帶動「菌菇」香
    近年來,安龍縣篤山鎮充分發揮地理優勢,通過「能人+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食用菌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菌棒生產、種植、菌菇冷藏、銷售為一體的良性循環,撐起了菇農的錢袋子。,技術還有銷路,還有其他的各種問題都需要有人帶頭,遇到困難要有人帶著幫忙解決的。
  • 難怪媽媽經常買菌菇,吃了竟然有這種好處!
    由此可見,多吃菌菇 對我們的身體真的很有好處 而且,不同的菌菇,它突出的營養也不同哦 除開能夠補充我們所需的胺基酸、蛋白質 還能給我們帶來這些好處 常見菌菇的營養價值
  • 影響羊肚菌出菇的關鍵因素是溫度 100%讓你學會羊肚菌種植賺到錢
    影響羊肚菌出菇的關鍵核心是溫度,目前已能解決升溫出菇,暖棚、覆膜,但尚不能解決降溫出菇的問題,解決常年供應的辦法是:早播早出(如雲南海拔1700米左右地區,在十月底播種,十二月底或1月初出菇,二月底出菇結束),高寒地區種植,早播晚出、晚播晚出,選育耐溫的優異資源進行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