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花千世間,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蔬菜種植知識是:菌類的害蟲原理以及防治方法。本人是一名有著多年豐富經驗的種植愛好者,希望我能分享能給喜歡種植的朋友帶來幫助。
3.跳蟲:
跳蟲又叫菸灰蟲,最常見的有紫色跳蟲、黑扁跳蟲等。跳蟲常食的食用菌有香菇、平菇、草菇、雞腿菇、杏鮑菇、大球蓋菇、木耳、猴頭、姬松茸等。
(1)症狀:
常聚集在接種穴周圍或菌柄與菌褶交界處。危害菌絲,致使菇蕾和菇體枯萎死亡。
(2)形態特徵:
①、成蟲:形如跳蚤,肉眼難以看清,體長為1.0~1.5毫米,淡灰色至灰紫色,有短狀觸鬚,身體柔軟,常在培養料或子實體上快速爬行,尾部有彈器,善跳躍,跳躍高度可達20~30釐米,稍遇刺激即以彈跳方式離開或假死不動。體表具蠟質層,不怕水。
②、幼蟲:白色,體形與成蟲相似,休眠後蛻皮,銀灰色,群居時為灰色,如同菸灰,故又名菸灰蟲。
③、卵:白色球形,半透明,常產於食用菌培養料內或覆土層上。
(3)發生規律:
①、生長繁殖快,周期短。跳蟲在溫暖(20~28℃)、潮溼(空氣相對溼度為85%)的條件下相當活躍,繁殖速度最快,每年可發生6~7代。
②、喜潮溼環境。跳蟲常群集於培養料內或菌蓋表面咬食播種後的菌種或已萌發的菌絲、幼菇,使之枯萎死亡。也能鑽進菇柄或菇蓋中取食,1~3天內即將已成熟的子實體啃得千瘡百孔,使其失去商品價值。
③、生活範圍廣,雜食性強。跳蟲多發生在通風透氣差,環境過於潮溼,衛生條件極差的菇房。它不僅生活在菇房內的多種食用菌中,而且在土壤、雜草、枯枝落葉、牲畜糞便上也常年可見。它們可在水面漂浮,且跳躍自如,特別是在連續下雨後轉晴時數量更多。
④、攜帶和傳播病蟲害,造成交叉重複感染。跳蟲的成蟲和幼蟲體表攜帶大量的病菌和蟎蟲。隨著跳蟲產卵、取食等活動,跳蟲病蟲害也迅速蔓延至所到之處。若條件適宜,則出現交叉重複感染,給食用菌生產造成重大損失。
(4)防治方法:
①、清潔衛生,消滅蟲源。徹底清除制種場所和栽培場所內外的垃圾,尤其不要有積水,防止跳蟲的滋生。跳蟲喜溫暖、潮溼,但不耐高溫,培養料最好採用發酵料,使料溫達到65~70℃,可以殺死成蟲及卵。菇房和覆土要經過藥物燻蒸消毒後方可使用。菇房門窗安裝紗網。
②、誘殺法。跳蟲喜水,對於發生跳蟲的地方可以用水誘集後消滅,具體做法是:用小盆盛清水,很多跳蟲跳於水中,第二天再換水繼續用水誘殺,連續幾次,將會大大減少蟲口密度;用稀釋1000倍的90%敵百蟲加少量蜂蜜配成誘殺劑分裝於盆或盤中,分散放在菇房內,跳蟲聞到甜味會跳入盆中,此法安全無毒,同時還可以殺滅其他害蟲。
③、藥物防治。對香菇病蟲害不提倡使用農藥防治,應儘量採用其他方法,少用或不用農藥,只有當蟲害嚴重時方能不得已而為之。具體做法是:出菇期可噴150~200倍液除蟲菊酯,或噴灑苦楝製劑。苦楝皮與水按1:(3~5)的比例配製,混勻後熬1.5小時即成原藥,用時稀釋1倍,隨配隨用,或每立方米用10克磷化鋁燻蒸。
3.歐洲菇蛾:
歐洲菇蛾屬鱗翅目、谷蛾科。該蟲為世界性倉庫害蟲,不僅為害穀物、豆類、花生、皮革等貯藏物,還嚴重為害香菇、木耳、竹蓀、猴頭菌等食用菌幹製品,使其失去使用價值,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
(1)症狀:以幼蟲蛀食香菇子實體和菇柄,形成空洞並在其中存有子實體殘末和排出的糞便,嚴重影響菇類的商品價值。
(2)形態特徵:
①、成蟲:體長為5~8毫米,翅展為12~16毫米;頭頂有顯著的灰黃色毛叢。前翅狹長,灰白色,散生不規則的紫褐色斑紋,後翅頂端尖,外緣和後緣具灰黑色的長緣毛。
②、卵:長0.3毫米,扁橢圓形,表面光滑有光澤。
③、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為7~8毫米,頭部赤褐色,胴部淡黃色,臀板淡黃褐色。
④、蛹:長6.5毫米,被蛹,喙極短。
(3)發生規律:在中原和華中地區每年發生3代,以幼蟲在受潮後的香菇、竹蓀、木耳或其他貯藏物品以及倉壁縫隙中化成強韌灰褐色薄繭越冬,翌年當氣溫上升到12℃以上時,幼蟲破繭而出,取食為害,4月中旬前後化蛹,4月下旬羽化為成蟲,5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蟲孵化,開始為害香菇。第一、第二、第三代幼蟲發生期分別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10上旬。歐洲谷蛾發育繁殖的適宜溫度為15~30℃,在10℃以下或35℃以上喪失一切活動能力,50℃以上持續30分鐘的死亡率為100%。雌蟲一般產卵於香菇菌褶、菌柄表面及包裝物品上,也產卵於倉壁縫隙中,每頭雌蟲產卵量為20~120粒,平均為80~90粒。
(4)防治方法:
①、高溫滅蟲。在制幹菇時,先曬鮮菇,後隨即放入40℃左右的烤房內烘7~8小時,再加溫至50~60℃,使菇含水量在20%左右,然後在50℃下保持數小時,使菇含水量降至13%左右取出,裝入密閉的容器內即可。②、菇倉處理。幹菇入倉前,徹底清除倉內的陳舊物品,並噴藥滅蟲。如有條件使菇倉保持溫度為2~5℃、空氣相對溼度為50%~55%,也可防止該蟲為害。
4.眼蕈蚊:異名遲眼蕈蚊,又叫尖眼蕈蚊。
(1)症狀:
幼蟲均有群居性,取食菌絲,並蛀食子實體。有趨光性。大蕈蚊常將子實體的菌褶吃成缺刻,被害菇體易萎縮死亡或腐爛;若食菌絲,則多在培養料表面咬食菌絲、菌膜,不深鑽料面。其較喜陰溼。小蕈蚊除具上述特性外,還吐絲拉網,將菇蕾罩住,幼蟲在網內生長,被其絲網罩住的菇停止生長,漸幹黃而死亡。
(2)形態特徵:小蕈蚊成蟲淡褐色,體長為4.5~6毫米,觸角絲狀,16節;足的基節長而扁,脛節端有一對距,腹部9節。幼蟲灰白色,長筒形,老熟幼蟲長10~13毫米,頭部骨化為黃色,眼及口器周圍黑色,共12節。
(3)發生規律:眼蕈蚊每年發生多代,以幼蟲在菇房的培養料或廢棄的食用菌培養料中越冬。成蟲活潑,善於飛翔和爬行,有明顯的趨光性,對培養料和子實體、菇房等有趨性,或趨向腐爛的或已廢棄的培養料;成蟲產卵於培養料或腐殖質中,幼蟲孵化後即可為害香菇,也可在腐殖質多的地方生活。
(4)防治方法:首先保持菇房及環境的清潔,菇房用前需進行殺蟲處理,菇房安裝紗窗,杜絕蟲源,還可安裝黑光燈誘殺。用藥物防治前,要將子實體採淨,然後用2500~3000倍液的2.5%溴氰菊酯或20%殺滅菊酯,或1500~2000倍液的50%馬拉硫磷噴灑。嚴重發生時,可在採淨菇後,用10%菌蚊淨燻蒸,用量為0.27克/米3,每天燻蒸1次,連續3次能徹底殺滅菇房內各發育期的蕈蚊。
好了,今天的菌類的害蟲原理以及防治方法,就先分享到這裡吧,喜歡我的分享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期待再次見到你們,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