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羊肚菌生活習性和栽培需求,羊肚菌栽培過程中易遭受的蟲害
目前,羊肚菌人工大田商業化栽培雖然已取得成功,但這項技術的操作難度較大,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種植戶並不易掌握,加上受季節和地區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工更加難以對環境是溫度和溼度進行控制。羊肚菌屬於低溫型菌類,子實體喜好低溫,在5~25℃均可以生長,但在低溫下,菌絲生長狀態最好,它的最適生長溫度在10~16℃,當溫度超過22℃後,便會很快死亡。
因此,羊肚菌的栽培季節應選在冬季,當自然氣溫下降到18℃左右可以栽培,最好在入冬溫度降低後栽種,經過低溫季節有利於羊肚菌的營養儲存,到第二年春季,氣溫逐漸回升,條件合適後子實體便大量形成。羊肚菌菌絲對土壤溼度的要求也比較高,菌絲覆土後,應在地表覆膜,以減少水分蒸發,當土表出現白色結塊時,表明土壤溼度較低,此時應及時噴灑少量水,保持土壤溼潤,有利於原基生成,空氣中含水量為85%~90%時,最有利於子實體生成。
羊肚菌一年只能栽培一季,一般採取冬種春收的栽培模式,考慮到季節變化的風險,必須搭建蔭棚防曬保溫,否則將極大影響出菇數量和出菇品質,嚴重者甚至導致絕收。但是在搭建大棚後,棚內的溫度、溼度明顯增高,加之培養料內營養豐富,這為土壤內的雜草生長及蟲卵孵化提供了十分適合的客觀條件,造就了雜草和蟲害的溫床,而且大棚內難以監控和防治此類災害。這一系列的困難導致了羊肚菌出菇不穩定,失敗多,風險大,進一步增大了此技術推廣的難度。
羊肚菌菌絲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這使得其子實體成為眾多田間害蟲的食物,當菌絲在土壤中延伸生長時,易受到害蟲的啃食,導致菌絲營養不良,子實體發育不佳,影響了子實體的品相和質量,蟲害嚴重的可能導致減產和絕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大田中,對羊肚菌造成危害的害蟲主要有跳蟲、菌蚊和蛞蝓。對羊肚菌菌絲危害最為嚴重的害蟲當屬跳蟲,蟲害一般發生在播種後10多天的時候,跳蟲體積很小,肉眼很難看見,因此蟲體活動隱蔽,土壤中若殘留跳蟲卵,孵化後的幼蟲便會潛伏在土壤中,以菌絲為食。跳蟲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水、不怕旱,蟲災發生後繁殖基數大,加之繁殖速度快,一時難以根除,因此是一種很頑固的害蟲,給人們防治帶來極大的困難,也給羊肚菌生產帶來毀滅性的災害。
蛞蝓俗稱鼻涕蟲,是一種無外殼、身體裸露的軟體動物,蛞蝓喜食幼嫩蔬菜、漿果、部分真菌,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害。在氣溫11.5℃~18.5℃、土壤含水量為20%~30%時,蛞蝓的生長速度最快,繁殖速率高。蛞蝓怕光怕熱,白天躲在磚、石下面及土縫中,等到黃昏後陸續在土表活動,取食菌絲,天亮前又躲起來。由於蛞蝓的此種生活特性,蟲害發生初期不易被人察覺,等到菌絲出現較明顯的損傷,土表可見較為多的黏液附著時,才可以確定是此類蟲害,而此時羊肚菌菌絲已經遭受害蟲啃食,就算採取補救措施也是收效甚微,對子實體的生成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菌蚊所造成的危害以幼蟲期最大,蟲害發生後,幼蟲會在培養料表面蛀食,與羊肚菌菌絲競爭營養成分,有的還會在土間結網,罩住子實體,使子實體不能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