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克服高寒地區低溫對羊肚菌菌絲的損害 成功突破了技術難關
1 形態特徵
羊肚菌菌絲潔白,子實體單生或叢生,子實體由中空的菌蓋和中空的菌柄組成。其中,菌蓋呈蛋殼色至淡黃褐色,菌柄接近白色。菌蓋表面出現不規則的凸凹褶皺,和羊肚相似,故得名羊肚菌。
2 生物學特性
羊肚菌是一種低溫高溼性真菌,多數生長在白堊質土壤或石灰巖中,在腐殖質土、黑黃色壤土、沙泥混合土中均有出現。其中,蘋果樹的灰分和焦木塊是羊肚菌的最好營養,羊肚菌最喜歡生長於火燒跡地及舊蘋果園。
2.1 溫度
溫度是決定羊肚菌生長發育的重要條件,也是高產穩產的關鍵。羊肚菌生長期比較長,除需要較低氣溫外,還需要較大溫差,以便刺激菌絲體分化。其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 18~22 ℃,子實體生長的最適氣溫為 15~18 ℃,最適地溫為 6~9 ℃。當氣溫超過 25 ℃,地溫超過 12 ℃以後,羊肚菌子實體生長十分緩慢,甚至會出現紅根現象,影響羊肚菌的產量和質量。
2.2 溼度
溼度是影響羊肚菌生長發育的另一重要因素。羊肚菌屬於高溼性真菌,其最適生長溼度範圍是 65%~85%。
2.3 空氣
羊肚菌正常生長發育需要足夠的氧氣,充足的氧氣能促使子實體發生量多,生長快。子實體生長階段二氧化碳濃度應控制在 0.2%以下。
2.4 光照
羊肚菌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在黑暗中菌絲生長速度更快。子實體對光線要求低,微弱的散射光有利於羊肚菌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陽光透光率需在 30%左右,強烈的直射光則有不良的影響。
2.5 土壤
羊肚菌的最適土壤酸鹼度為 6.5~7.5,即中性或微鹼性土壤。羊肚菌多數長在白堊質土壤或石灰巖中,在腐殖質土、黑黃色壤土、沙泥混合土中也均有出現。其中,羊肚菌最喜生長於火燒跡地及舊蘋果園。
3 栽培技術
3.1 菌種選擇
目前,除六妹羊肚菌和梯稜羊肚菌以外,其他菌種的產量都很低,品質也差,故人工栽培一般選用六妹羊肚菌或梯稜羊肚菌。
3.2 栽培種製作
3.2.1 培養料配方 。泡脹的麥粒 50%,木屑 25%,土 25%(體積比);生石灰 1%,石膏 1%,磷酸二氫鉀 0.1%(重量比)。泡麥粒時按水的量加 0.1%生石灰,溫度低於 15 ℃泡製24 h;木屑選用發酵 1 個月以上的雜木屑 ;含水量相對木耳三級菌要大一些。
3.2.2 菌袋製作 。採用 17 cm×33 cm 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膠袋裝料,每袋裝料高 17 cm,裝料要均勻、疏鬆(麥粒滅菌後自然膨脹),鬆緊一致,以免發菌不勻。料裝完後,用套環封口,常壓滅菌持續 24 h,待料溫冷卻至 28 ℃以下時,置於接種箱或無菌室內,接入菌種。接種後,將菌袋置於消過毒的培養室內避光培養,溫度控制在 18~20 ℃之間。羊肚菌在2 月下旬制袋 ,栽培種長滿後 ,放在 10 ℃左右的條件下低溫保存,最長時間不超過 15 d。
3.3 選地及前期處理
選擇地理位置平緩、無汙染、土質疏鬆、通風排水良好的土地。3 月中旬扣大棚膜,迅速促進土壤解凍。棚中間留1 m 左右的過道,撒白灰 1 500 kg/hm2,對土壤進行殺菌 、殺蟲處理。然後將兩側土壤耙細耬平,澆 1 遍透水,並測量 10 cm深處的地溫。
3.4 播種
3 月末 ,最晚不超過 4 月 5 日 (土壤最低溫度穩定在 2~4 ℃)進行播種 ,由於早春氣溫不穩定 ,為了保溫 ,防止凍害 ,保持生長,可以在菌床上面覆蓋草簾進行保溫。將 手 消 毒 後 ,用 手 將 菌 種 撮 碎 ,均 勻 撒 在 菌 床 上 ,每1 m2撒半袋菌種(約 4500 袋/hm2),播種深度 10 cm,然後用釘耙耬平,覆土 1~2 cm 厚壓實即可。
3.5 外源營養袋準備
3.5.1 營養料配方。泡脹的麥粒 40%,木屑 60%(體積比 );土壤 10%,石灰 1%,石膏 1%(重量比)。原料處理方法同栽培種製作。
3.5.2 營養袋製作 。採用 17 cm×33 cm 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膠袋裝料,營養袋不裝滿,用繩扎口即可。常壓滅菌持續 24 h,待營養袋冷卻至室溫,用木耳打孔板在營養袋一側打孔 ,直接將開口處與地面貼合,平行安放在菌床上,每 1 m2擺放3 個營養袋 ,擺放約 3 萬個/hm2。營養袋一般在播種後 3~7 d擺放。
3.6 田間管理
3.6.1 溼度管理 。根據菌床的溼度情況進行管理 。天氣乾燥時,需要人工澆水;天氣潮溼,降雨量大時,也要及時排水。播種之前,需要澆 1 次透水,然後在撤掉營養袋後再澆1 次透水,刺激菌絲體分化,形成子實體。菌絲生長期,即從播種至菇蕾形成的時期 60 d 左右,溼度不需太大,保持土壤一直溼潤,表層不幹即可。
菇蕾形成期,5 月末至 6 月初是菇蕾陸續形成時期,這一時期溫度持續走高,溼度管理要謹慎,棚內的空氣溼度不能太大,持續保持土壤處於溼潤狀態,早晚各澆水 1 次,要勤澆、少澆。採收期,根據土壤狀況、子實體生長情況、空氣溼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保持棚內空氣溼度,避免高溫澆水,進行早晚澆水。
3.6.2 溫度管理 。溫度過低 ,需要進行覆膜保溫 。溫度過高 ,要揭膜降溫。5 月初,當棚內空氣最高溫度超過 25 ℃時,撤掉棚膜,扣上 6 針遮陽網。羊肚菌是低溫菌,要控制好溫度,棚內地表溫度不能超過 25 ℃,溫度儘量控制為 18~22 ℃。
3.6.3 營養袋管理 。5 月 10 日撤掉營養袋 , 在撤掉營養袋15~20 d 後,大量的菇蕾開始形成 。
3.6.4 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保持場地環境的清潔衛生 。發生病蟲害時,可以用石灰水或波爾多液直接噴灑發病部位控制病害。
3.7 採收
子實體從原基形成至採收需 10~15 d,防止採收過遲,影響產量和品質。分批採收,採收後及時清理基部泥土,可以銷售鮮品,也可以曬乾或烘乾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