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的早晨,還在睡夢中的我突然接到基地打來的電話:
「劉博士,地裡那種淺黃色的,像碗一樣,木耳一樣的是不是咱的蘑菇?」
「不是,那是糞碗,多不多?」我還以為是說羊肚菌出了呢,瞎歡喜一場,順便給楊叔解釋這是雜菌。
「不多。」
「不多的話不用管它,看到了也可以隨手摘了,丟掉即可,這玩意也不好吃。」
「哦,沒看到你說的羊肚菌啊……」
「你再找找,按說這時候也差不多該出菇了……,就是那種像豆芽一樣,嫩嫩的,再找找……」忙乎了大半年,朋友基地都在陸續出菇,我這邊還沒見動靜,能不急嗎?
掛了電話,繼續與周公相會。
鈴聲再次響起,又是誰呀。眯著眼一看,還是楊叔:
「劉博士,出來了……」電話裡傳來楊叔興奮高昂的聲音
「是嗎,啥樣子?那塊地?多不多?」
「最南邊這兩溝,不少,不小了啊。」
「啥樣子,你給我說說……」不放心楊叔看到的是否是羊肚菌,畢竟他也沒見過真正的鮮貨。
「下面白色,上面黑色,二指高了,還有一些小的,和你給我看的照片差不多。」
「是嗎,O(∩_∩)O哈哈~,好,我明天看能不能過去。你再仔細在其他地裡找找。」
放下電話,睡意全無,立馬安排第二日下基地查看。
話說這羊肚菌折騰了大半年,朋友基地處理好的很早已經出菇,目前湖北這邊氣溫也在回升,按說早該有動靜才對,初二剛過就給楊叔打電話,詢問基地的長勢情況,未得到好消息。
得知羊肚菌出菇以後,內心還是很激動滴,終於在咱獨自的指導下實現了羊肚菌的純人工栽培,也不枉親朋好友的關心。
羊肚菌人工栽培一直是全球蘑菇愛好者追尋的工作,前後有上百年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領先國際發表有兩篇重要的專利文章講述羊肚菌成功栽培事情,隨後卻未有明顯的商業成果(具體原因我們以後再說)。其他各國未有明確的成功報導。我國的羊肚菌栽培在近年來獲得了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四川一帶的大田栽培技術,陸續有畝產兩三百斤(鮮菇,下同)的大面積報導。近年來,大面積(一畝以上)畝產超過五百斤的也時有發生,我國的羊肚菌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據我們系統(一幫子為羊肚菌瘋狂的年輕人)內部估計,2012年全國種植面積在3000畝左右,2014年已經突破6000畝,羊肚菌的種植也開始由四川、成都一帶向周邊蔓延,湖北、山西、陝西、河南、雲南、湖南、江蘇、山東、廣州、新疆等地都開始有大大小小的種植戶參與羊肚菌的種植。羊肚菌的種植已經從逐漸開始由靠天吃飯轉為靠管理賺錢階段。
目前大面積成功栽培的還屬於黑色羊肚菌系列中的「梯紋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種技術是羊肚菌整個生產中的重中之重,作為一種子囊菌類食用菌,羊肚菌和蟲草具有相似的地方,特別是菌種退化問題,並非隨意獲得一個菌種就可以下地生產,這在羊肚菌生產中是大忌,後果會很嚴重的。從近幾年的跟蹤生產情況看,朋友基地的梯紋羊肚菌1號菌種在整個大生產中具有絕對領先的技術優勢(避免廣告嫌疑,不細說,O(∩_∩)O哈哈~)。
羊肚菌的整個生產周期不長,靠天的話,環境溫度降到20°一下開始下種,長江以北一帶,這時候通常在十月中旬到中下旬;菌絲下地後,一周即可封面,長滿土層及土層表面,開始轉入第二個階段:分生孢子層——也是菇農朋友們說的「菌霜」;下種兩周到三周左右,開始進行補料處理,也稱之為「二次營養袋」;這時候環境溫度大約在10度左右,持續半月,菌絲將吃料鑽進營養袋內部,吸收營養,向土層菌絲傳遞「能量」。環境溫度持續下降,下雪,下雨,都問題不大。當營養袋營養被吸收差不多或環境條件開始變化,催菇處理前,進行撤袋處理;待溫度回升,通常已到第二年的初春,將陸續有菇子發生;整個生產環節在溫度升高到25°時基本結束,長江一帶大約就4月中旬。 整個生產周期月6個月。
整個生產環節大致如上所述,涉及到具體的技術細節根據當地氣候環境會有適當調整。羊肚菌生產和常規食用菌(香菇、木耳、平菇、雙孢蘑菇等)差異很大,建議新入行的朋友們不要照搬傳統食用菌種植模式及原理隨意更改,當你能成功種植、確保每次都能豐收的時候,再根據自己的能力做技術調整。畢竟這個行業還屬於技術型行業,對技術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勞動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