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的純人工栽培試驗成功

2020-12-08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正月初六的早晨,還在睡夢中的我突然接到基地打來的電話:

「劉博士,地裡那種淺黃色的,像碗一樣,木耳一樣的是不是咱的蘑菇?」

「不是,那是糞碗,多不多?」我還以為是說羊肚菌出了呢,瞎歡喜一場,順便給楊叔解釋這是雜菌。

「不多。」

「不多的話不用管它,看到了也可以隨手摘了,丟掉即可,這玩意也不好吃。」

「哦,沒看到你說的羊肚菌啊……」

「你再找找,按說這時候也差不多該出菇了……,就是那種像豆芽一樣,嫩嫩的,再找找……」忙乎了大半年,朋友基地都在陸續出菇,我這邊還沒見動靜,能不急嗎?

掛了電話,繼續與周公相會。

鈴聲再次響起,又是誰呀。眯著眼一看,還是楊叔:

「劉博士,出來了……」電話裡傳來楊叔興奮高昂的聲音

「是嗎,啥樣子?那塊地?多不多?」

「最南邊這兩溝,不少,不小了啊。」

「啥樣子,你給我說說……」不放心楊叔看到的是否是羊肚菌,畢竟他也沒見過真正的鮮貨。

「下面白色,上面黑色,二指高了,還有一些小的,和你給我看的照片差不多。」

「是嗎,O(_)O哈哈~,好,我明天看能不能過去。你再仔細在其他地裡找找。」

放下電話,睡意全無,立馬安排第二日下基地查看。

話說這羊肚菌折騰了大半年,朋友基地處理好的很早已經出菇,目前湖北這邊氣溫也在回升,按說早該有動靜才對,初二剛過就給楊叔打電話,詢問基地的長勢情況,未得到好消息。

得知羊肚菌出菇以後,內心還是很激動滴,終於在咱獨自的指導下實現了羊肚菌的純人工栽培,也不枉親朋好友的關心。

羊肚菌人工栽培一直是全球蘑菇愛好者追尋的工作,前後有上百年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領先國際發表有兩篇重要的專利文章講述羊肚菌成功栽培事情,隨後卻未有明顯的商業成果(具體原因我們以後再說)。其他各國未有明確的成功報導。我國的羊肚菌栽培在近年來獲得了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四川一帶的大田栽培技術,陸續有畝產兩三百斤(鮮菇,下同)的大面積報導。近年來,大面積(一畝以上)畝產超過五百斤的也時有發生,我國的羊肚菌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據我們系統(一幫子為羊肚菌瘋狂的年輕人)內部估計,2012年全國種植面積在3000畝左右,2014年已經突破6000畝,羊肚菌的種植也開始由四川、成都一帶向周邊蔓延,湖北、山西、陝西、河南、雲南、湖南、江蘇、山東、廣州、新疆等地都開始有大大小小的種植戶參與羊肚菌的種植。羊肚菌的種植已經從逐漸開始由靠天吃飯轉為靠管理賺錢階段。

目前大面積成功栽培的還屬於黑色羊肚菌系列中的「梯紋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種技術是羊肚菌整個生產中的重中之重,作為一種子囊菌類食用菌,羊肚菌和蟲草具有相似的地方,特別是菌種退化問題,並非隨意獲得一個菌種就可以下地生產,這在羊肚菌生產中是大忌,後果會很嚴重的。從近幾年的跟蹤生產情況看,朋友基地的梯紋羊肚菌1號菌種在整個大生產中具有絕對領先的技術優勢(避免廣告嫌疑,不細說,O(_)O哈哈~)。

羊肚菌的整個生產周期不長,靠天的話,環境溫度降到20°一下開始下種,長江以北一帶,這時候通常在十月中旬到中下旬;菌絲下地後,一周即可封面,長滿土層及土層表面,開始轉入第二個階段:分生孢子層——也是菇農朋友們說的「菌霜」;下種兩周到三周左右,開始進行補料處理,也稱之為「二次營養袋」;這時候環境溫度大約在10度左右,持續半月,菌絲將吃料鑽進營養袋內部,吸收營養,向土層菌絲傳遞「能量」。環境溫度持續下降,下雪,下雨,都問題不大。當營養袋營養被吸收差不多或環境條件開始變化,催菇處理前,進行撤袋處理;待溫度回升,通常已到第二年的初春,將陸續有菇子發生;整個生產環節在溫度升高到25°時基本結束,長江一帶大約就4月中旬。 整個生產周期月6個月。

整個生產環節大致如上所述,涉及到具體的技術細節根據當地氣候環境會有適當調整。羊肚菌生產和常規食用菌(香菇、木耳、平菇、雙孢蘑菇等)差異很大,建議新入行的朋友們不要照搬傳統食用菌種植模式及原理隨意更改,當你能成功種植、確保每次都能豐收的時候,再根據自己的能力做技術調整。畢竟這個行業還屬於技術型行業,對技術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勞動的尊重。




相關焦點

  • 羊肚菌栽培技術創始人、發明人朱鬥錫教授—羊肚菌研究艱辛過程
    羊肚菌栽培技術創始人、發明人朱鬥錫教授羊肚菌研究栽培發明的艱辛過程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成功來之不易,是經過了27年的研究,1000多畝的失敗,500多萬元的損失換來的。直到今天能夠商業化栽培羊肚菌,還有一些專家不相信,他們一直認為「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是一個禁區,不可能栽培成功」。
  • 羊肚菌生活習性和栽培需求,羊肚菌栽培過程中易遭受的蟲害
    導語:羊肚菌生活習性和栽培需求,羊肚菌栽培過程中易遭受的蟲害目前,羊肚菌人工大田商業化栽培雖然已取得成功,但這項技術的操作難度較大,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種植戶並不易掌握,加上受季節和地區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工更加難以對環境是溫度和溼度進行控制。
  • 羊肚菌如何栽培能高產?掌握羊肚菌大田栽培的關鍵技術
    羊肚菌具有兩大生物學特性,一是羊肚菌屬於低溫品種,適於冬季低溫環境下栽培;二是羊肚菌是一種以大田土壤為基質栽培的菌類。因此可利用冬季閒置的土地和大棚作為栽培場地,降低栽培成本,增加複種指數。同時羊肚菌生長過程不需要木屑等培養料,可有效減少資源的消耗。
  • 美味寒菌實現半人工栽培
    4月14日從省林科院獲悉,經過該院專家的技術攻關,紅汁乳菇在我省已實現半人工栽培。  長沙市嶽麓區的含浦茶場內,專門栽種了20畝馬尾松,朵朵蘑菇正破土而出。據省林科院專家譚著明介紹,10年前,這片基地按每畝90株的標準,栽下了1800株帶有紅汁乳菇菌種的馬尾松。5年前全面進入盛產期,春秋兩季產菇,平均畝產穩定在25公斤左右,達到預定的產量目標。
  • 成都丘區葡萄套種羊肚菌栽培技術
    成都丘區葡萄套種羊肚菌栽培技術王媛媛1 基地選擇與規劃1.1 基地選擇1.1.1 氣候條件 年平均溫度 16.0℃ ~19.5℃,絕對最低溫度≥ -2℃,1 月平均溫度≥7℃,≥10℃的年積溫 5300℃以上,年日照 1000? 以上,年降雨量≥800mm。
  • 羊肚菌水分測定儀的操作步驟及應用範圍
    經過不斷的嘗試,野生羊肚菌菌株已經成功引入人工栽培,美味的羊肚菌可以在淡季食用。但是,由於羊肚菌栽培技術複雜,開發該項目的人不多,產量有限,市場價格高。如果能夠掌握羊肚菌栽培技術、併合理地進行加工處理、運輸倉儲,就能夠賣出一個好價錢。
  • 羊肚菌栽培過程跳蟲危害和防治
    羊肚菌栽培生產中,特別是當土壤內含糖分廢棄物如玉米杆或土壤農業廢棄物較肥沃使時極易爆發跳蟲危害,跳蟲會在土壤縫隙內活動,嚼食羊肚菌菌絲;也會鑽進外源營養袋中,在袋子內繁衍生息,造成菌絲破壞和營養流失。生活習性   羊肚菌栽培生產中,跳蟲常在田間和外源營養袋內活動,特別是晚秋時節,隨著溫度降低,逐漸轉移到外源營養袋內繁衍生息。跳蟲在溫暖(20~28℃)潮溼(空氣相對溼度85%)的條件下相當活躍,繁殖速度最快,跳蟲群集性強,危害巨大。   除此之外,跳蟲還可攜帶和傳播病蟲害,造成交叉重複感染。
  • 羊肚菌如何進行常規栽培,要掌握哪些種植技術,種植前景如何
    人工栽培時注意調配好培養基中的有關營養成分,即可滿足生長要求。◆溫度菌絲在3℃~28℃均能生長,最適18℃~22℃,低於3℃停止生長,高於28℃停止生長或死亡。子實體在10℃~22℃範圍內均能生長,最適15℃~18℃。
  • 羊肚菌如何種植?羊肚菌高產種植核心技術
    事實上,不僅是羊肚菌,食用菌也是同樣的道理。羊肚菌在生長期需要較低的溫度,一般也需要較大的溫差刺激,促進羊肚菌菌絲向出菇的分化,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在培養初期,羊肚菌原種和栽培種的溫度一般控制在20℃-22℃,培養初期菌絲生長速度快於原種和栽培種。在培養後期,當溫度控制在18℃-20℃時,菌絲體生長速度較慢,但菌絲體較強,菌絲體數量較多。
  • 谷熟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掌上春城訊近期,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銅綠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羊肚菌種植前景如何?
    羊肚菌又稱羊肚菜,屬於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是一種極其珍貴的藥用真菌和食用菌,也是最昂貴的品種之一。奇怪的是,它經常出現在森林火災之後,所以人們經常去尋找山火所在的地方。由於其形狀類似於羊肚所以被稱為羊肚菌,在中國有許多分布區,如陝西、四川、湖南、廣西、雲南等地,大部分分布在2000年至3000的海拔地區,大多出現在草原、山區和森林中。雖然羊肚菌是一種有價值的野生珍貴真菌,但它已被栽培種植,但它的栽培並不那麼簡單,它需要多年的經驗和豐富的農業技術。
  • 日本:馬鹿松茸人工栽培初獲成功
    ., LTD肥料製造公司傳來好消息,馬鹿松茸的人工栽培喜獲成功,由此帶動了公司日股價上升了近20%。     據了解,馬鹿松茸又稱傻瓜松茸,學名為Tricholoma bakamatsutake,是珍稀菌松茸的近緣種,其多在8-9月發生,比松茸出現早,且多發生於森林中而不是松樹林中,相關資料顯示,馬鹿松茸的菌蓋平均直徑為4-10釐米,菌柄長6-10釐米,比松茸更突出濃厚的香味。
  • 羊肚菌的種植方法和種植要點
    羊肚菌又稱又稱羊肚菜,屬於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是世界上珍貴的稀有食用菌之一。羊肚菌一般生長在森林裡,種植很少,市場產量不高。此外,羊肚菌是一種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珍貴食用品種,市場價格一直在上漲。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在中國人工培育成功
    中新社昆明11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開展的松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進展,並於近日在貴陽種植園內出菇。這是中國首次有充分證據顯示的松乳菇人工培育成功。
  • 五大名貴食用菌-冬蟲夏草,羊肚菌,松茸,牛肝菌,虎掌菌
    由於冬蟲夏草對於生長環境要求非常高,人工栽培的成本會高於其售價,因此導致了冬蟲夏草的市場價格越賣越高。主要產地: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貴州等高原地區。羊肚菌羊肚菌,又叫做羊雀菌,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名貴菌中之王。羊肚菌表面凹凸不平,就如是羊的肚子一樣,所以得名為羊肚菌。
  • 我父親帶來的深山美食是純野生的,不是人工栽培的
    我父親帶來的深山美食是純野生的,不是人工栽培的,他們配上一大袋炸肉真好吃!我父親退休後回了家鄉,已經五年了。他說,自己老了,看不到土地,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於是帶著母親住在農村老家。我家鄉的生活真的是安逸,我喜歡在家鄉的河裡閒時用網捕魚。
  • 桑黃的人工栽培技術
    桑黃在東亞,尤其是日本及韓國一直受到大量消費者的歡迎,但是天然的桑黃數量非常稀少,無法成為穩定的工業產品來源,現已開始小批量人工栽培。桑黃人工子實體栽培在日本和韓國研究較早。在韓國,企業採用室外遮陰棚木段栽培桑黃取得成功,桑黃的人工栽培研究在日本也取得成功,並進行了產業化生產。
  • 徐錦堂:注重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
    解密天麻,野生變人工成為可能從1959年開始,在研究黃連的同時,徐錦堂還承擔了天麻野生變家栽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究出了「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和「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天麻無根無葉,不進行光合作用,它的生長自古以來都是個謎。1959年,徐錦堂從野生生態調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