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國常用中藥材有600餘種,其中300餘種實現了野生變家栽。在天麻、黃連、豬苓等藥用植物的人工栽培方面,我國著名藥用真菌培養、藥用植物栽培學家徐錦堂進行了多年系統性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經過長期探索,徐錦堂先後解決了天麻、黃連、豬苓的生產難題,扭轉了這些藥材供不應求的局面,同時在理論研究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回顧天麻、黃連、豬苓等藥用植物栽培歷程的同時,針對我國目前中藥材的發展現狀,徐錦堂提出了看法和建議。他強調,抓緊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是當務之急。
徐錦堂介紹了黃連、天麻、豬苓的藥用價值、分布區域及他所研究出的三種栽培技術。
徐錦堂表示,黃連具有瀉火、清熱、燥溼、解毒的作用,像黃連素就是我們家中的常備藥。近幾年,我國藥學家發現黃連還具有很好的降脂降糖功效。黃連主產區分布在長江中上遊鄂西和重慶東部地區,目前的主要栽培方式是簡易棚栽連和人工造林栽連。
天麻具有益氣、養肝、祛風、定驚的功效,對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有明顯的療效。在我國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以及東北等地,天麻都有廣泛的分布,主產區在陝南。目前的主要栽培方式是固定菌床法。
豬苓的傳統藥用功效為利水消腫。上世紀80年代,日本發現豬苓多糖具有抗腫瘤作用後,用量劇增。主產區分布於陝西、山西、四川、雲南等地。主要栽培方式是半野生栽培技術。
深耕八年,改良黃連栽培技術
上世紀50年代,徐錦堂從山西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投身黃連栽培技術的研究。
黃連在我國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大約在唐代,四川、湖北等地已開始人工栽培黃連。黃連是高山蔭生植物,喜冷涼溼潤氣候,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但又懼怕太陽直射。幾百年來,為適應黃連的生長習性,人們一直採用伐樹搭遮陰棚的方法栽種黃連。每種一畝黃連,要砍伐10立方米木材搭棚,毀掉3畝森林。
1958年,徐錦堂到黃連產區做調查,目睹了毀林栽連造成的一片片荒山禿嶺,感到觸目驚心。生態的嚴重破壞,又反過來造成黃連生產的萎縮,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於是他在湖北利川的深山裡開始蹲點,開展了長達八年的黃連栽培技術研究,用林下栽連、簡易棚栽連、黃連玉米速生林套種栽連等方式,取代了傳統的毀林栽連方式,使黃連栽培進入生態栽培、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徐錦堂在研究中發現玉米葉子有從種子扁平方向定向生長的特性,於是設計在播種時把玉米種子的方向擺好,長出的葉子就會兩臂伸直形成天然遮蔭棚,到兩邊的玉米葉能夠封壟時,再在行間栽種黃連。最終實驗成功了這套「栽培黃連的玉米和造林遮陰技術」。
後來考慮到黃連後期的生長需要,徐錦堂又套栽了速生樹種。待五年後黃連收穫時,共收穫了4季玉米,還實現了栽一畝黃連恢復一畝樹林的目標。這項「生態栽連」技術在當時實現了巨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在許多地區推行了多年。近年來,由於荒地減少,加上勞動力成本增加,大部分產區已改為以簡易棚栽連法為主。
解密天麻,野生變人工成為可能
從1959年開始,在研究黃連的同時,徐錦堂還承擔了天麻野生變家栽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究出了「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和「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
天麻無根無葉,不進行光合作用,它的生長自古以來都是個謎。1959年,徐錦堂從野生生態調查開始。他發現凡是能挖到野生天麻的地方,周圍樹根上都生長有蜜環菌的根狀菌索,侵染蜜環菌的樹幹,會發出螢光,這說明天麻的生長離不開蜜環菌。根據這個發現,徐錦堂首先開始了人工培養菌材的研究,利用發光的菌棒,栽入手指大小的白麻(種麻)。1965年,在湖北利川寒池農場首次實現了天麻的人工栽培。1974年在陝西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後,因為是用種麻無性繁殖的方法,所以稱做「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
在大規模推廣過程中,徐錦堂發現天麻多代無性繁殖後會出現退化現象。於是又加緊了天麻有性繁殖的研究,就是用天麻種子直接播種的方法。天麻種子細如麵粉,只有種胚,沒有胚乳等儲存營養的器官,發芽非常困難,一直是蘭科植物種子萌發的一道世界難題。1963年,徐錦堂開始了用蜜環菌作為營養源的試驗,直到1980年他發現萌發菌才是天麻種子萌發的營養源之後,天麻有性繁殖研究才走了出誤區。
經過多年的努力,徐錦堂終於成功研究出了「天麻有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產區農民再也不用擔心種麻退化,而且穩產高產。目前,天麻有性繁殖已工廠化,菌種廠負責菌種的生產和繁育,農民買回去播種在自家的山坡林下即可。
徐錦堂提出了「天麻是先後靠雙菌共生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全部生活史的植物」的觀點,由此揭開了「天生之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
機理搞清楚了,徐錦堂帶領團隊在產區扶植起萌發菌的生產廠,農民用孵育好的菌種,開展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既省工省力又穩產高產,徹底把天麻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扭轉了。
步履不停,創新豬苓栽培方法
繼黃連、天麻之後,徐錦堂又轉向了豬苓的栽培研究。當時他已經高齡且身患多種疾病,卻仍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因為他深知此項研究意義重大。
豬苓也是常用中藥材,隨著需求的不斷增加,野生豬苓越採越少。為解決供需矛盾,70年代末,豬苓栽培方法技術複雜、用工多、投資多、產量低,未能推廣。為解決國家的藥用需求,也為給山區貧困農民開闢一條致富路,徐錦堂帶上「心血管病急救包」,多次爬上海拔1500米的豬苓試驗場,經過產區和實驗室相結合的研究,最終完成了使命。
經過考察徐錦堂發現,豬苓栽後第三年才開始旺盛生長,但原來的菌材已經朽爛,不能再提供營養。沒了營養豬苓怎麼生長呢?於是他設計了一種易學、省工、投資小、見效快的「豬苓半野生栽培」方法,深受農民歡迎。
陝西略陽縣是徐錦堂當年研究天麻的地方之一。1997年,徐錦堂建議略陽縣種植豬苓,應用「豬苓半野生栽培」技術,幾年後略陽縣便成為了我國豬苓的主要產區。目前,採用的技術依然是半野生的栽培方法。
談到我國中藥材目前的發展現狀,徐錦堂說,我國天然植物藥需求勢頭強勁,發展機遇和前景好。需求量增大了,人工栽培的藥材可以通過擴大種植面積來解決,但野生藥材資源卻不行。目前,有部分常用野生藥材供不應求,一些珍稀品種瀕危,如不採取有力措施,就會陷入「越貴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貴」的泥潭。「因此,我認為唯一的出路就是加緊中草藥的野生變家栽,實現常用中藥材的人工栽培是重中之重。」
最後,徐錦堂寄語當前正在從事中藥材種植研究的年輕人:「每一個野生物種的馴化都是不容易的,但要相信所有植物的生長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了它的生長規律就能實現人工栽培。當然,野生植物生長的地方條件都比較艱苦,必須深入一線才能開展研究。黃連我用了8年,天麻用了20多年,如果沒有長期在產區的觀察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希望年輕的同行們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讓每一種野生藥材都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人工栽培!」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