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堂:注重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

2020-12-05 瀟湘晨報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國常用中藥材有600餘種,其中300餘種實現了野生變家栽。在天麻、黃連、豬苓等藥用植物的人工栽培方面,我國著名藥用真菌培養、藥用植物栽培學家徐錦堂進行了多年系統性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經過長期探索,徐錦堂先後解決了天麻、黃連、豬苓的生產難題,扭轉了這些藥材供不應求的局面,同時在理論研究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回顧天麻、黃連、豬苓等藥用植物栽培歷程的同時,針對我國目前中藥材的發展現狀,徐錦堂提出了看法和建議。他強調,抓緊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是當務之急。

徐錦堂介紹了黃連、天麻、豬苓的藥用價值、分布區域及他所研究出的三種栽培技術。

徐錦堂表示,黃連具有瀉火、清熱、燥溼、解毒的作用,像黃連素就是我們家中的常備藥。近幾年,我國藥學家發現黃連還具有很好的降脂降糖功效。黃連主產區分布在長江中上遊鄂西和重慶東部地區,目前的主要栽培方式是簡易棚栽連和人工造林栽連。

天麻具有益氣、養肝、祛風、定驚的功效,對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有明顯的療效。在我國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以及東北等地,天麻都有廣泛的分布,主產區在陝南。目前的主要栽培方式是固定菌床法。

豬苓的傳統藥用功效為利水消腫。上世紀80年代,日本發現豬苓多糖具有抗腫瘤作用後,用量劇增。主產區分布於陝西、山西、四川、雲南等地。主要栽培方式是半野生栽培技術。

深耕八年,改良黃連栽培技術

上世紀50年代,徐錦堂從山西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投身黃連栽培技術的研究。

黃連在我國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大約在唐代,四川、湖北等地已開始人工栽培黃連。黃連是高山蔭生植物,喜冷涼溼潤氣候,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但又懼怕太陽直射。幾百年來,為適應黃連的生長習性,人們一直採用伐樹搭遮陰棚的方法栽種黃連。每種一畝黃連,要砍伐10立方米木材搭棚,毀掉3畝森林。

1958年,徐錦堂到黃連產區做調查,目睹了毀林栽連造成的一片片荒山禿嶺,感到觸目驚心。生態的嚴重破壞,又反過來造成黃連生產的萎縮,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於是他在湖北利川的深山裡開始蹲點,開展了長達八年的黃連栽培技術研究,用林下栽連、簡易棚栽連、黃連玉米速生林套種栽連等方式,取代了傳統的毀林栽連方式,使黃連栽培進入生態栽培、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徐錦堂在研究中發現玉米葉子有從種子扁平方向定向生長的特性,於是設計在播種時把玉米種子的方向擺好,長出的葉子就會兩臂伸直形成天然遮蔭棚,到兩邊的玉米葉能夠封壟時,再在行間栽種黃連。最終實驗成功了這套「栽培黃連的玉米和造林遮陰技術」。

後來考慮到黃連後期的生長需要,徐錦堂又套栽了速生樹種。待五年後黃連收穫時,共收穫了4季玉米,還實現了栽一畝黃連恢復一畝樹林的目標。這項「生態栽連」技術在當時實現了巨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在許多地區推行了多年。近年來,由於荒地減少,加上勞動力成本增加,大部分產區已改為以簡易棚栽連法為主。

解密天麻,野生變人工成為可能

從1959年開始,在研究黃連的同時,徐錦堂還承擔了天麻野生變家栽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究出了「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和「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

天麻無根無葉,不進行光合作用,它的生長自古以來都是個謎。1959年,徐錦堂從野生生態調查開始。他發現凡是能挖到野生天麻的地方,周圍樹根上都生長有蜜環菌的根狀菌索,侵染蜜環菌的樹幹,會發出螢光,這說明天麻的生長離不開蜜環菌。根據這個發現,徐錦堂首先開始了人工培養菌材的研究,利用發光的菌棒,栽入手指大小的白麻(種麻)。1965年,在湖北利川寒池農場首次實現了天麻的人工栽培。1974年在陝西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後,因為是用種麻無性繁殖的方法,所以稱做「天麻無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

在大規模推廣過程中,徐錦堂發現天麻多代無性繁殖後會出現退化現象。於是又加緊了天麻有性繁殖的研究,就是用天麻種子直接播種的方法。天麻種子細如麵粉,只有種胚,沒有胚乳等儲存營養的器官,發芽非常困難,一直是蘭科植物種子萌發的一道世界難題。1963年,徐錦堂開始了用蜜環菌作為營養源的試驗,直到1980年他發現萌發菌才是天麻種子萌發的營養源之後,天麻有性繁殖研究才走了出誤區。

經過多年的努力,徐錦堂終於成功研究出了「天麻有性繁殖固定菌床栽培法」,產區農民再也不用擔心種麻退化,而且穩產高產。目前,天麻有性繁殖已工廠化,菌種廠負責菌種的生產和繁育,農民買回去播種在自家的山坡林下即可。

徐錦堂提出了「天麻是先後靠雙菌共生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全部生活史的植物」的觀點,由此揭開了「天生之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

機理搞清楚了,徐錦堂帶領團隊在產區扶植起萌發菌的生產廠,農民用孵育好的菌種,開展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既省工省力又穩產高產,徹底把天麻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扭轉了。

步履不停,創新豬苓栽培方法

繼黃連、天麻之後,徐錦堂又轉向了豬苓的栽培研究。當時他已經高齡且身患多種疾病,卻仍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因為他深知此項研究意義重大。

豬苓也是常用中藥材,隨著需求的不斷增加,野生豬苓越採越少。為解決供需矛盾,70年代末,豬苓栽培方法技術複雜、用工多、投資多、產量低,未能推廣。為解決國家的藥用需求,也為給山區貧困農民開闢一條致富路,徐錦堂帶上「心血管病急救包」,多次爬上海拔1500米的豬苓試驗場,經過產區和實驗室相結合的研究,最終完成了使命。

經過考察徐錦堂發現,豬苓栽後第三年才開始旺盛生長,但原來的菌材已經朽爛,不能再提供營養。沒了營養豬苓怎麼生長呢?於是他設計了一種易學、省工、投資小、見效快的「豬苓半野生栽培」方法,深受農民歡迎。

陝西略陽縣是徐錦堂當年研究天麻的地方之一。1997年,徐錦堂建議略陽縣種植豬苓,應用「豬苓半野生栽培」技術,幾年後略陽縣便成為了我國豬苓的主要產區。目前,採用的技術依然是半野生的栽培方法。

談到我國中藥材目前的發展現狀,徐錦堂說,我國天然植物藥需求勢頭強勁,發展機遇和前景好。需求量增大了,人工栽培的藥材可以通過擴大種植面積來解決,但野生藥材資源卻不行。目前,有部分常用野生藥材供不應求,一些珍稀品種瀕危,如不採取有力措施,就會陷入「越貴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貴」的泥潭。「因此,我認為唯一的出路就是加緊中草藥的野生變家栽,實現常用中藥材的人工栽培是重中之重。」

最後,徐錦堂寄語當前正在從事中藥材種植研究的年輕人:「每一個野生物種的馴化都是不容易的,但要相信所有植物的生長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了它的生長規律就能實現人工栽培。當然,野生植物生長的地方條件都比較艱苦,必須深入一線才能開展研究。黃連我用了8年,天麻用了20多年,如果沒有長期在產區的觀察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希望年輕的同行們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讓每一種野生藥材都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人工栽培!」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沒有經費也堅持研究,他創造了天麻人工栽培的歷史,藥農為他立碑塑像
    我國常用中藥材有400餘種。千百年來,有200餘種野生藥材人工栽培成功。1958年,徐錦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山西農學院,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用植物栽培室。他的第一項工作便是前往四川、湖北等地考察黃連生產情況。 黃連是重要的常用中藥材,在我國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大約在唐代,四川、湖北等地已開始人工栽培黃連。
  • 農村9種常見的野生蔬菜,有的是中草藥,有的為田間惡性雜草
    薺菜不但是一種美味野菜,同時也是一味民間中草藥,既然具有藥用價值,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是藥食兩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壞處是既然是中草藥,就會有所禁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食用,自然也不能多吃,這也是薺菜無法作為常規蔬菜進行種植的原因。
  • 「仿野生」助力赤峰市中草藥產業邁向更高層次
    近年來,赤峰市委、政府加快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脫貧攻堅進程,中草藥種植業異軍突起,各地充分立足土地資源優勢,將中草藥作為特色富民產業培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栽培技術和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創新,原料產品的初加工、深加工能力不斷增強。
  • 徐敬彬:把中草藥帶出深山
    賴源鄉地處千米高山,土壤肥沃,氣候涼爽,很適宜百合、七葉一枝花等中草藥生長。資源調查已知賴源鄉野生中草藥120多種,曾被專家譽為「華東地區天然中草藥資源庫」。在這裡,徐敬彬已建立300餘畝七葉一枝花、虎尾輪(石參)生態中草藥園。
  •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掌上春城訊近期,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很受歡迎的野菜薺菜,野生變人工栽培選好品種是關鍵,可周年供應
    說起薺菜大家都很熟悉,各地的叫法不一樣,在我們老家叫「花花菜」,薺菜是正月裡小麥返青後第一個可以吃的野菜,它也是一味中藥,全國各地都有野生,我們老家的麥地和果樹地比較多一些,也正好是正月還沒有進行田間管理可以放心的採挖,而薺菜的生長期特別短,過不了幾天就開花結籽了,最近幾年南方一些地方開始人工栽培,薺菜當做野菜食用在古代就有記載,到目前為止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主要是它的嫩莖葉供食用
  • 我父親帶來的深山美食是純野生的,不是人工栽培的
    我父親帶來的深山美食是純野生的,不是人工栽培的,他們配上一大袋炸肉真好吃!我父親退休後回了家鄉,已經五年了。他說,自己老了,看不到土地,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於是帶著母親住在農村老家。我家鄉的生活真的是安逸,我喜歡在家鄉的河裡閒時用網捕魚。
  • 「廚房裡的黑鑽石」在我國實現人工栽培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於富強團隊開展的塊菌(松露)研究及人工栽培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塊菌是一類著名的菌根型野生食用菌,以法國黑孢塊菌和義大利白塊菌最為出名,在歐洲被為「廚房裡的黑鑽石」。
  • 紫色姜的主要特徵特性及人工栽培技術
    我國沒有正式開展過關於紫色姜野生資源的調查,野生資源分布情況不清楚。在雲南西雙版納,紫色姜常見於村寨附近或小面積的庭院栽培。通過調查走訪,發現其種植的紫色姜種苗均從野外山上引回,說明紫色姜在西雙版納有野生分布,但野生資源較少,僅偶見一叢兩叢。
  • 隴西:全力打造西部最大中草藥種質資源庫
    ·隴西藥圃園,全力推進隴西道地藥材、十大隴藥種質資源保護和優良野生中藥材品種的馴化、繁育等工作,為隴西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藥都」增添厚重底色。&nbsp&nbsp&nbsp&nbsp時下,走進位於隴西縣首陽鎮的中國藥都·隴西藥圃園,黃芪、黨參、桔梗、紫菀、淫羊藿等80多種隴西道地中藥材及外地引進野生名貴中藥材在這裡茁壯生長。期間,花開如潮,藥香四溢,仿佛進入神農百草園。這裡是隴西縣集中草藥新品種引種馴化、種質保護、標準化種植試驗研究、優質種子種苗繁育和實習培訓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示範園區。
  • 我們身邊的中草藥金銀花常見的栽培方法有哪些?
    山坡、梯田、地堰、堤壩、瘠薄的丘陵都可栽培。接下來雲蘭茂小編就給大家來分享一些金銀花山區栽培和平原栽培方法和注意事項。雲南英武農業栽培的金銀花(圖)(1) 山區栽培通常在山坡梯田的地堰上栽培,也可集中成片在山坡及山頂上栽培,但受水肥條件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單產量仍然不高。
  • 人工栽培天麻有哪些要求?要注意哪些地方?
    但是野生天麻資源有限,還需我們積極發展人工栽培。那麼,人工栽培天麻該如何著手?需要注意哪些地方?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天麻是野生的好?還是人工栽培的好?人工培育的天麻是否跟野生的有一樣的療效?經過實驗證明,天麻的藥效物質主要是天麻素和香莢蘭醇,人工栽培的天麻所含的天麻素,要略高於野生的,其藥理作用和野生天麻相似。所以,在醫學藥理方面,人工栽培的天麻是可以代替野生天麻的。只是這個市場一直有「物以稀為貴」的規則,野生天麻的價格也是一直都要高於人工培育的。
  • 桑黃的人工栽培技術
    桑黃在東亞,尤其是日本及韓國一直受到大量消費者的歡迎,但是天然的桑黃數量非常稀少,無法成為穩定的工業產品來源,現已開始小批量人工栽培。桑黃人工子實體栽培在日本和韓國研究較早。在韓國,企業採用室外遮陰棚木段栽培桑黃取得成功,桑黃的人工栽培研究在日本也取得成功,並進行了產業化生產。
  • 呼倫貝爾野生百合鱗莖質量好,花朵鮮豔,人工栽培種球培育是關鍵
    我的家鄉在呼倫貝爾,每年的7月份左右,草甸子裡,都會開出野生的百合花。有的百合花會一枝莖上會開出好幾朵百合花,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多數百合花朵都是單生的,這種多生的在我們這裡還是經常會看到的,感覺比鮮花店裡賣的百合花還要好看。野生百合在自然條件下生長這麼旺盛,人工栽培會收到更好的效果。今天介紹一下呼倫貝爾野生百合的人工栽培技術。
  • 珍稀菌種榆黃蘑,如何人工栽培?
    榆黃蘑又名黃金菇、金頂蘑,是東北地區著名的野生食用菌,由於榆黃蘑色澤鮮豔、味道鮮美、質地脆嫩、香甜可口、營養價值又很高,在東北被列為「蘑菇之冠」,並有玉皇菇的美稱,現在我國南北地區均有栽培,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食用菌。
  • 谷熟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銅綠菌首次實現人工栽培,吃貨們衝呀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於富強博士及其團隊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野生食用菌松乳菇的人工培育(栽培)。松乳菇組隸屬於乳菇屬紅菇科,包括了大部分可食用或藥用且美味的乳菇,這其中以松乳菇最為著名,與塊菌(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等名貴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國被廣泛採食。在我國各地,乳菇常被稱為谷熟菌、銅綠菌(雲南),紫花菌、樅樹菌(貴州),寒菌、樅菌(湖南),雁來蕈、重陽菌(江蘇),松樹蘑、嘎吱蘑(安徽),松傘(山東)等,深受各地市民的喜愛。
  • 羊肚菌栽培技術創始人、發明人朱鬥錫教授—羊肚菌研究艱辛過程
    羊肚菌栽培技術創始人、發明人朱鬥錫教授羊肚菌研究栽培發明的艱辛過程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成功來之不易,是經過了27年的研究,1000多畝的失敗,500多萬元的損失換來的。直到今天能夠商業化栽培羊肚菌,還有一些專家不相信,他們一直認為「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是一個禁區,不可能栽培成功」。
  • 國內首家用植物工廠培育花果及中草藥金線蓮的企業
    據相關專家介紹植物工廠可通過科學精準的環境模擬,使植物自然快速生長,並最大化進行光合作用,培育出的作物不僅營養價值更高、質量更佳,其維生素A、C的含量與土壤栽培相比也高出數倍。在雲谷植物工廠內葉菜植物、藥用植物、可食用花果全處於工廠化、標準化的栽培板裡「毗鄰而居」自由生長。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雲谷植物工廠現已成功培育本草國萃金線蓮,目前可實現年產中草藥3.5噸,產值約超億元,其中本草國萃霍山米斛、本草國萃藏紅花已在培育中。
  • 人工培育冬蟲夏草,可量產,名貴中草藥當菜吃
    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是我國有名的一味中草藥冬蟲夏草純野生的非常稀少,藥用價值非常高。冬蟲夏草性平味甘,具有補肺腎、止咳嗽、益虛損、養精氣之功能。現代研究表明,蟲草有平喘作用。本品多入丸散劑,每次用量5克--10克。